APP下载

昨天与明日的联姻

2013-04-29郑若麟

对外传播 2013年9期
关键词:岳父母刘先生新郎

郑若麟

21世纪第一个十年接近尾声,上海,一个天清气朗的上午,在一条弄堂——这一大都市最为典型的民居建筑群里,一位摄像和一群摄影师正在一名导演的指挥下拍摄一个婚礼场景。应邀而来的街坊邻居和亲朋好友均已就位,当然还有“轧闹猛”的看热闹者。在一片欢叫和掌声中,他们将羡慕的目光齐刷刷投向一辆白色的加长林肯牌轿车。车身在秋日的阳光下闪闪发光。这辆豪华车的车首安置着一对象征结婚的小玩偶。那个身穿燕尾服的玩偶象征着新郎,“新娘”则穿着漂亮的白色坠地长裙婚纱,尽管在这个城市里,很少有人曾穿过带着长长尾巴的燕尾服和这么漂亮的晚会长裙。过路的行人都禁不住驻足观看,目睹新郎步出豪车的一刻。一个30岁上下的年轻男人,穿着西服,打着领带,手捧一束鲜花,当他一脚跨下汽车时,照相机的闪光灯顿时闪烁不停、震耳欲聋的爆竹声骤然响起,人们欢呼雀跃……

这个婚礼场景是真实的。新郎刘先生是一位在生活中大获成功的年轻人。他几乎拥有一切,特别是成为今日中国姑娘们心中的理想未婚夫的四大“硬指标”:有房、有车、有型、还有可以保证今后生活宽裕的体面职业即“有钱”,就是所谓的“四有青年”。这正是当代姑娘们毫不掩饰地提出的择偶标准。

刘先生可不是百万富翁,他离这个目标还差得远。不过他在一家合资进出口贸易公司上班。在这个报酬丰厚的岗位上仅仅工作了六年,他就从银行贷到款买了房,这也就达到了有幸跻身“四有青年”的“有房”这一首要标准。当然,和我们时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父母为他买房做了贡献,为儿子出了首付和保证金。新娘方面,岳父母为女儿准备了全套嫁妆。

根据中国传统农历和小两口生辰八字以及生肖属性和星座分布的复杂推算,刘和韩将在10月10日缔结秦晋之好。这一天,西装革履的刘,在伴郎的陪同下,来到岳父母家迎娶新娘。他先要向所有在场的人分发喜糖,然后便开始敲新娘家的门,请求岳父母大人让他进去。“不许进!除非你能证明你对未来夫人是真心实意……”从前,根据传统习俗,新郎得提供一份聘礼才能进岳丈家门。今日,这些风俗演变成新娘新郎和亲友相互调侃的游戏。于是,未来女婿给大家发红包,作为进岳父母家的“买路钱”,里面只是象征性地装点零钱。一旦进到客厅,他便要去寻找新娘。而新娘则躲在闺房里,她已经穿上白色婚纱,并且已经化好新妆。于是又一段新郎与岳父母的“谈判”开始了:“想娶我们家姑娘?好啊,怎么证明你会好好待她?”“你媳妇以后怀孕了,你会为她做什么?我家姑娘喜欢吃螃蟹,你会做吗?”成功战胜这些挑战后,新郎还要向未婚妻、也就是“女当家的”鞠躬起誓,“永远都服从她”。这里可要千万注意!这里描述的只是上海的典型婚礼场景!在中国的北方,大男子主义依然盛行,丈夫就没有这么多的“考验”要通过。而在农村,婚礼仪式则更为传统。举个例子,小两口要跪拜双方父母以示尊敬孝顺,还要跪拜天地,以示感激之情。

发过誓以后,刘先生就要感谢岳父母的慷慨接纳,把宝贝女儿交给他。这时,新郎就要将新娘子抱起来,一直走到前来接亲的轿车上,这一段路新娘的脚不能触地,当然,这也是风俗使然。婚车就在新一轮的鞭炮齐鸣中启动了。

现在,轮到新娘该去夫君家去拜訪公婆了。按照习俗,新娘要向婆婆致意问候,并给婆婆剥一颗糖,以保证自己将来一定会孝敬她。还要向公公敬烟,这根烟必须是未来媳妇亲手点燃的,作为尊敬和服从传统家庭习惯的保证。为了感谢儿子未来的伴侣,刘先生的父母要请新娘品尝几种甜点:枣子、花生、桂圆、莲子(有些地方吃栗子)。这些甜点合在一起就是“早生贵子”之意。

带着父母的祝福,新娘新郎离开家,直奔教堂。然而没有哪个真正的教堂允许未经洗礼的中国年轻人在里面结婚,婚庆公司于是照搬了宗教婚礼的一切场景。为了达到效果,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建一座内部完全模仿真实教堂的建筑,有拱梁、彩绘玻璃窗、祷告台,除十字架外一切装饰应有尽有。更有甚者,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位身着长袍的外国……假神父,他装模作样地模仿着宗教手势,用祝圣的形式问刘先生“是否做好准备,与韩小姐共度一生?不管富贵还是贫困……”接着,他邀请两位新人交换结婚戒指。一位全程跟拍的摄影师负责记录这美好的一刻。

这就是当今中国的现实,一个愉快地混杂着传统和现代、东方与西方风俗的中国。至少,在北京或上海,我们可以想象到这种情况。不过,另外一种风俗开始冲击这种中西混合的仪式。在四川省,开始出现一种被称为“汉服婚礼”或“汉婚”的仪式,这种据说源于汉朝的婚礼通常只能在历史电影里看到。新娘新郎不仅要严格遵守“汉婚”的一切礼仪规矩,连客人们也要穿着两千年前式样的“汉服”前来参加婚礼;八抬大轿取代了豪华轿车,新娘则穿上汉代的红色婚服,而非西式的白色婚纱。新婚夫妇跪拜天地,而非神父;替代交换戒指的,是夫妻双方各自割下自己的一束头发,用红绳系在一起,以示两人成为结发夫妻,永不分离。

显然,中国是一座充满悖论的博物馆,一座永远在建设之中的博物馆。所有时代、所有风尚都完美却无序地共存其间,不用担心过时。这种现象不仅局限于婚礼,而在所有领域都能发现。确实得承认,海纳百川地吸收外国文化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孔子的《中庸》为中国人留下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在任何条件下,中国人都会从以下的信条中得到启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中国人会接受所有他们认为可以接受的事物,虽然有时看似和他们自己的观点相左。他们千方百计从外人看来不可调和的事物中找出共同点。所以对中国人来说,婚礼上穿红袍还是白纱,并不重要。严格地服从规则,看起来这完全是一神教论的文化特点。中国文化则是开放和灵活的,在看似传统的表层之下,永远在变化之中。当然,这并未能阻止短暂的激进暴力的出现。

在唐朝,第一批佛教徒修建学校时遭到了强烈的抵制,尤其是来自道教信徒的抵制。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极为不同。理论上的辩论演变成了激烈的对抗,双方都要在思想与形象上争一个非黑即白,孰好孰坏,这同样体现在关于人死之后将去向何方的问题。几个朝代以后,元朝建立,蒙古人坐了江山。在朝廷的直接授意下,双方的争论更加如火如荼。争论的结果是,佛教、道教以及与宗教毫不相干的儒家,三者搁置争议,紧密融合,成就了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次大胆的思想交融。在写于清朝初年的小说《西游记》里,佛教被描写成蒙昧时代起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今天,佛教也确确实实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西方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无法对今日中国将两种如此尖锐对立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和自由资本主义——融合在一起而运作良好的现象做出一个理性的解释。因为他们忘记了,在毛泽东时代的前三十年中,共产主义与中国传统的斗争就像当年的佛道之争一样激烈。毛泽东支持工农阶级,以对抗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然而三十年后,中国传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势回归。

多种婚庆典礼的和谐共存,证明了中国人,尤其是我们所称的“80后”、“90后”拥有一种惊人的能力,即可以使过去与现在、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和谐共处。这是个好事吗?只有未来才能给出答案。 (何伊译)

猜你喜欢

岳父母刘先生新郎
新郎与新狼
旧事
投 宿
农家妹子娶新郎
不敢高声语
不敢高声语
不敢高声语
“眼镜新郎”透过镜片看到你的心
离婚时能否要回结婚收的份子钱
在公交站被流浪狗咬伤老人获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