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现代学校制度背景下制度向文化的转化

2013-04-29高远

关键词:转化建设文化

高远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西方新公共管理主义思潮的兴起,学校不再是政府一手包办。在尊重教育基本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增加办学自主权、提高教育成效、改变学校管理结构成为主要的诉求。于是,现代学校制度逐渐被学界热烈追捧。现代学校制度意图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逐步改善政校关系、校社关系,形成更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更利于学校发展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从目前国内研究现状和实践层面的来看,现代学校制度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此背景下探讨学校内部的制度如何向文化转化,如何建设学校制度文化,不仅可以更好地搭建学校的制度框架,更可以藉此将学校成员凝聚在一起,形成更有向心力的学校文化。

关键词:现代学校制度 建设 文化 转化

1 涵义辨析

1.1 什么是现代学校制度背景 现代学校制度指的是能够适应向知识社会转轨及知识社会形成以后的社会发展需要,以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以现代教育观为指导,学校依法民主、自主管理,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现代学校制度背景特指在经过几年现代学校制度研究与建设后,在区域层面形成了基本框架制度。

1.2 什么是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可以定义为,由全校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共同认可的价值信念和行为方式。积极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对学校而言是一个组织变革的过程,将打破科层体制下的威权文化,逐渐向强调服务的协调文化转变;教师层面,将打破教师单兵作战导致的松散文化,转而向协同文化发展。

1.3 什么是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组织形式(结构)和存在于学校中的现实的正式、非正式制度(规范)的总和,它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学校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校制度文化往往隐藏在学校的仪式、人际关系、教育观念、课程与知识、教学方法和技术、管理结构、发展规划、组织形式、目标、传统、习俗乃至心理氛围之中。

2 如何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学校制度

2.1 文化与现代学校制度的关系

2.1.1 学校制度是“潜文化”或“前文化”。按照俞国良的观点,文化建设应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为外显层,主要指可见的物质形态(如校园、教学设施和娱乐场所等)以及外在的学校主体活动形式(如文体活动、竞赛和比赛等);其次为中间层,主要指学校特有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学生守则、领导体制、各种评比标准等;再次为内隐层,主要指学校内师生认可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群体目标、治学态度以及种种思想意识。由此可见,制度只是文化建设中的中间层次,属于“潜文化”或“前文化”,尚未达到文化所要求的价值认同的程度。

2.1.2 学校制度是学校文化得以发展的保障。学校制度对于学校文化的发展和延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文化的形成是一个累积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种种外来思想的影响,学校文化必然会出现钟摆现象,学校文化有可能不按我们预想的轨迹发展,偏离出轨道,最终形成我们预料之外甚至截然相反的学校文化。如许多有历史积淀的老校,在经历过不同时期的历史洗礼之后,原有文化荡然无存。这说明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文化发展和保存难以为继。

2.1.3 学校文化是学校制度发展的最终方向。如果制度太过于完美,会陷入制度成本的漩涡中而无法自拔。制度在制定、执行时所消耗的资源实际上却成为了组织成本的一部分,这种成本我们称之为“制度成本”。 这种成本包括两种:一是制度实施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外在的显性成本,二是通过合理的制度激励机制本来能够预防支出(损失)的隐性成本。鉴于制度的高成本,研究人员开始关注文化的作用,以期提升管理效率。现在,制度管理逐步向文化管理过渡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識。

2.2 学校制度向学校文化转化的可能性 制度天生就具有了组织文化的某些特征,所以可以根据产生的影响和深度称其为“前文化”或“潜文化”。制度对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有一定的约束性和引导性,长期的强化作用会对组织成员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假使这种制度可以引导成员意识到有足够的专业发展空间,成员就会以积极的心态去接纳这种方式。由此在进一步遵守和内化制度的同时,价值观渐臻一致,文化形态渐成。

2.3 学校制度向学校文化转化的阶段 范国睿认为,学校制度向学校文化转化要经历四个阶段:萌发期:学校在这一时期的规章制度结构内容比较单调,并且以效仿成份居多,学校领导的主观意志起了决定性作用。成长期: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学校领导逐步吸收本校师生员工的意见,完备改善现有制度,试图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成熟期:学校挖掘自身蕴含的习惯礼俗,于已有的制度体系中渗透本校其他的文化因子,充分展示学校观念、心理、行为特色,最终形成真正的制度文化。发扬期:制度文化形成后还需要学校成员的共同浇灌,才能吸纳新鲜成分,形成开放型的制度文化体系。这一阶段可称为“后制度文化”阶段。

3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模式

3.1 学校要明确发展目标,确立基本价值观 确立学校核心价值观,不能拍脑袋脱口而出,也不能随便引用,因为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基础工作。①明确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怎样的,国家教育政策的导向又是怎样的;②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健康的人;③分析本校实情,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学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困难;④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从退休教师和史料中采撷学校发展过程中优秀的事例以及学校发展过程中价值观的基本演变;⑤在合适的方式下产生。

3.2 根据学校基本价值观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各项制度 台湾学者林锦秀、李峰松认为,校规的订立应该充分考虑其合理性、合法性、公平性与实施的可行性,善用奖惩,建立展现社会正义的文化,不允许投机与特权,而且不放纵不正当的行为。

制定制度需要关注三个关键词:①“共同制定制度”是指制度的出台不能成为领导层的专利,不同的决策者可以代表不同群体的利益,同时也可以代表不同的智慧,兼听则明,否则制度不能被很好实施。②“制定共同的制度”包含几层意思:要兼顾到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要兼顾到不同群体的利益;要代表绝大多数成员的利益,要有人文关怀。③“制定完整的制度”是指学校制度在大的方面,尤其是关系到成员的切身利益时,不能有缺失。

3.3 通过成员的共同努力实施、完善制度 制度需在明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出台,制度的制定需要共同参与,由此可以保障良好制度的诞生。事实上,集体制定制度的过程也是成员学习、磨合、初步认同的过程。磨合过程中产生的冲突甚至因冲突导致的危机往往是考验组织向心力的试金石,如果能够合理化解,则能化弊为益,成为增强组织凝聚力的一个契机。但前提必须要保证我们的制度是公正的、是为大多数成员专业成长服务的。如果化解失败,则会威胁组织的生存。制度实施过程中需要普通成员的积极参与,我们不仅要说服学校成员践行所定的制度,也要倡导互相监督,要聘请学校里的教师、学生和家长监督自身、监督他人、监督行政领导。以此提升制度执行力和公信力,增加透明度。

3.4 通过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来完善系统运作 整个模式系统是一个封闭的回路系统,不同的阶段随时可以向上一级或再上一级反馈信息,以便及时修订、完善上级目标和前进方向。在学校制度向学校文化转化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充分的信息沟通。一种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是在不断信息沟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个体思想、价值观不断革新,不断趋同的过程。所以学校必须建立充分的信息沟通渠道,如需要建立教师与行政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校之间、家校之间畅通的沟通渠道,各责任主体也要做到及时反馈,平等交流信息,以期达到充分信任和理解。

参考文献:

[1]朱小蔓.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論与实验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9.

[2]文化的概念及分类[EB/OL].http://www.anquan.com.cn/Article/Class52/theory/200506/20696.html.

[3]黄恬恬.当前学校文化的检视[EB/OL].http://web.ed.ntnu.edu.tw/~minfei/schooladministration/91-2share-13.pdf.

[4]季苹,张文清.学校文化自我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俞国良.学校文化新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26.

[6]范国睿.多元与融合: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17.

[7]林锦秀,李峰松.学校文化之塑造[J].士林高商学报,2:177-178.

猜你喜欢

转化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