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诗歌三境 提高课堂效率
2013-04-29孔庆荣
孔庆荣
摘 要:新课程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那么,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呢?怎样才能提高诗歌教学的课堂效率呢?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诗歌教学;物境;情境;意境
有一次在教研如何教学诗歌时,有一位同仁这样说道“诗歌有什么好教的?一背,二默。”还有不少人表示赞同。一背,二默。方法简单,省时省力,对付识记性的默写也没问题。其实,这种教法是标准的填鸭式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学方法背道而驰。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好。遇到理解性默写题学生往往会无从下笔。因为这种教法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诗歌的意思并不理解,更谈不上对诗歌深层次的理解了,是一种被动式学习。新课程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那么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呢?怎样才能提高诗歌教学的课堂效率呢?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细细想来,这“三境”不就是诗歌教学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吗?我们在教学诗歌时不妨就从诗歌的三境入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已进入课堂,充分显现了它的优势。多媒体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可以使课堂容量更大,使课堂更紧凑;可以及时反馈信息;可以有效解决教学的重难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等。总之,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诗歌教学中能否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发现利用多媒体创设诗歌“三境”是提高诗歌教学效率的难得的一条捷径。那么,究竟如何利用多媒体再现诗歌“三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运用多媒体显示物境
物境是抒情的基础,也是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先再现物境,即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图景。多媒体再现的物境直观、形象、逼真,能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三幅画面,即周总理汗撒谷穗图、周总理深入林区和伐木工人围着篝火笑语图、周总理深入海防,亲手给战士披上大衣图。学生对此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课堂上来了,并对诗歌中所描写的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周总理是一个深入基层调查、关心群众、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人民好总理。这样无形之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显示物境的目的就是为了体会诗歌的情境。因此,再现物境后必须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借助物境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由于学生所生活的年代与诗人所生活的年代相差很大,所以学生很难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境,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时,首先播放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录音,让学生了解诗歌写作背景,力求让学生找到与诗人所表达的感情的切合点。然后播放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片段,低缓哀沉的音乐,缓缓行驶的灵车,千万群众流泪的场面,深深感染了学生,学生已完全融入录像所营造的情境之中,影片中的情境与诗歌中的情境是一致的,这就为诗歌教学奠定了特定的氛围。这样学生就更容易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
三、运用多媒体感悟意境
诗的艺术美体现在它的画面的意境美上。诗中的意境美是诗人刻意追求的创造性艺术。有句古话说:“有境界自成格。”就是对诗歌意境创造的高度概括。那么,什么是意境呢?其实,意境就是诗人所描绘的图景和抒发的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对学生来说是最难的,因为意境是抽象的东西。如果能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创设特定的情境,就能轻松地引导学生感悟到诗歌的意境,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我播放了诗歌的配音朗诵,让学生闭目聆听,想象画面,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运用多媒体再现了物境,体会了情境,同时也感悟到了诗歌的意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能武断地将诗歌的“三境”割裂开来理解,三者必须有机地统一起来。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创设诗歌“三境”确实是提高诗歌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单位 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