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方面反思 在教书中育人
2013-04-29王连根
王连根
[摘要]教育是一门艺术,它不但要教学生掌握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找出成功与失误之处,不断改进,促进教学水平提高,更好完成“教书育人”这一神圣使命。
[关键词]初中物理 ;反思;育人
初中学生慢慢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加上细心专心,往往能把生活、自然和物理知识联系起来。通常能把从自然、生活中得到的经验,运用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上来,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进而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再次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笔者认为其中“机械功原理”就和日常生活休戚相关。
在沪粤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一节“怎样才叫做功”中,有一个知识点“机械功原理”,这个知识点内容比较抽象,应用的知识较多,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内容。对于这个知识点的教学,理论性太强了,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怎样有效开展。教师有时干脆就让学生单调地阅读课文,生硬地给出知识内容;有时会结合简单机械和做功知识,分析省力就费距离不省功,费力省距离也不省功。这样的教学不能让学生完全理解“机械功原理”这个知识点,学生使用时不知从何下手,非常迷茫。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反思教学目标
这个知识点在教学中是以“了解功的原理”为教学目标。但从教学和课后反馈方面来说并不够,因为它达不到课标的要求。它在教材的位置——前接简单机械、功的有关概念和计算,又为后面的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打下基础,埋下伏笔,学好这个知识点,既是对“简单机械”的巩固,又是对“机械效率”的奠基。所以教师可确定该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了解 “机械功原理”,还要知道它成立的条件(即知道和理解两个层面);2.能力目标:会用实验归纳功的原理,会用功的原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索热情,树立实践出真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果学生能够理解“机械功原理”,就加深了对“简单机械”应用的优点的认识,也更能理解如何计算做功。同时,为后面“机械效率”里面区分“有用功”和“额外功”奠定了基础。
二、反思教学方法
沪粤版物理关于“机械功原理” 内容非常抽象,只是以文字阅读形式出现,让学生似懂非懂。单凭教师的讲述,学生会感觉云里雾里。实验演练教学在这时就起了救命稻草的作用,因而教师可考虑结合实验来突破这个难点。
(1) 考虑增加演示实验:课本中仅用文字描述了“机械省力必然费距离,省距离必然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不可能的”,功的原理作为一个普遍的物理规律,只用一句理论不足以说明它的普遍性。因此,教师应考虑增加实验,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出发,可以增加的实验有:杠杆和滑轮。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教师可以增加杠杆和动滑轮这两个实验。
(2)考虑到学生能力有高低,对学生的具体操作进行必要的指导。但是,两个新的实验,学生实验操作技巧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并减少学生走弯路,教师可选择“杠杆不省功”用投影和教学录像片进行精确演示和指导。
(3)实验过程简化:实际操作中利用动滑轮做的功比直接用手做的功多,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因为额外功的缘故必然不准,不能得出功的原理,但学生已经学过动滑轮省力规律,因而实验中的力可以不测,可以很准确得出“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这个原理,并且可以节约实验时间。
(4)实际与理论结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然后再利用理论知识解释不省功是因为“省力的机械必费距离,省距离的机械一定费力,而功=力×距离,所以不能省功”。从理论和实验中理解“功的原理”,而且为后面的“机械效率”知识铺好路。
三、反思实践应用
平常我们学习完了一个知识点后,往往举一些很抽象的事例,认为能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似乎完美无缺。其实不然,学生还是停留于难于消化的状态。所以,在例题、练习的处理上要多留点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在获得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应用新知识的转换过程中思维跟得上。
总之,教育是一门艺术,它不但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知识。所以,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反思总结后,应该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对“功的原理”的认知水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反思,找出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之处,以利于日后借鉴,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这一神圣使命。
责任编辑 一 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