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皇帝为什么要贿赂大臣

2013-04-29吴钩

中国经济报告 2013年9期
关键词:王旦神宗封禅

吴钩

皇帝贿赂大臣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事实:即使贵为九五之尊,也不是拥有无限权力的

说起官场贿赂,通常都是民贿赂官,小官贿赂大官,大官贿赂更大的官。这类事情史不绝书,没什么新鲜的。若说皇帝也要贿赂臣下,则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在人们的印象中,皇帝位居权力金字塔的顶端,出口成敕,还需要向大臣行贿吗?即使是为了收买人心,大大方方赏赐即可,也用不着偷偷摸摸行贿嘛。

但历史上确有皇帝行贿大臣的故事。据《宋史·王旦传》记载,大约景德四年(1007年),副宰相王钦若鼓动宋真宗“封禅泰山”,说这样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增进皇上的权威。宋真宗有些动心,但又担心宰相王旦反对,说,这事儿王旦能赞成吗?王钦若说,“臣得以圣意喻之,宜无不可。”他找了个机会跟王旦说,皇帝想封禅,你没意见吧?《宋史·王旦传》称王旦“黾勉而从”,即勉强同意。但王旦实际上是反对泰山封禅的,因为据《续资治通鉴》,曾有一名御史“上言请封禅”,王旦直接就表达了反对意见:“封禅之礼,旷废已久,若非圣朝承平,岂能振举!”宋真宗只好悻悻地说:“朕之不德,安敢轻议!”

因为顾虑王旦的态度,真宗对封禅一事一直犹犹豫豫,不搞吧又舍不得,搞吧又担心大臣闹意见。最后终于下了决心,还是搞吧。但宰相王旦这一关不好过,宋真宗想出了一個主意——行贿。《宋史·王旦传》这么写道:“遂召旦饮,欢甚,赐以尊酒,曰:‘此酒极佳,归与妻孥共之。既归发之,皆珠也。由是凡天书、封禅等事,旦不复异议。”意思是说,宋真宗请王旦过来饮酒,君臣相谈甚欢,真宗绝口不提封禅之事,只是在宴席结束时,送给王旦一瓮酒,说“这是好酒,卿带回家跟老婆孩子分享。”王旦回到家,打开酒瓮一看,哪里有什么酒,是满满一瓮珠宝。王旦是聪明人,知道皇帝的意思,之后对封禅之事,不再提异议。因为王旦没有公开反对,宋真宗出巡泰山封禅之事才得以成行。

明朝也发生过皇帝贿赂大臣的事。事情得从嘉靖帝继位说起,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因为没有子嗣,他的堂弟朱厚熜以藩王身份入承大统,是为明世宗嘉靖皇帝。按照明朝的宗法,这时候朱厚熜应该尊明孝宗(朱厚照之父)为皇考,而称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叔,这样皇位的继承才名正言顺。但朱厚熜年轻气盛,坚决不同意继嗣,只愿意继统。君臣从此拉开一场旷日持久的“大礼议”之争。站在皇帝对立面的是以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正德朝旧臣,而一些新晋士大夫则附和新皇帝。

为了争取大臣的同情,嘉靖帝也使用了行贿的招数。《明史·毛澄传》记载,“帝欲推尊所生,尝遣中官谕意,至长跪稽首。澄骇愕,急扶之起。其人曰:‘上意也。上言人孰无父母,奈何使我不获伸,必祈公易议。因出囊金畀澄。澄奋然曰:‘老臣悖耄,不能隳典礼。独有一去,不与议已耳。抗疏引疾至五六上,帝辄慰不允。”这段话的意思是,嘉靖帝派了一个太监,来到毛府,跪在毛澄面前直磕头。毛澄大惊,赶忙扶起。太监说,这是皇上的意思,皇上说,谁人没有父母,为什么我却不能尊奉父母?请先生体谅我的孝心,不要再作对了。然后,太监又代表皇帝给毛澄送了一袋子黄金。这真叫毛澄左右为难,他不想改变立场,但又不能不给皇帝一个面子,最后便提出辞职,眼不见为净,不过嘉靖没有批准他辞职,再三挽留。

“大礼议”的结局是皇帝获胜了,嘉靖成功地将生父兴献王尊奉为“皇考”,将母亲尊奉为皇太后。而那些坚持反对意见的大臣,被锦衣卫抓起来,当廷杖责,其中十几人被杖死。廷杖大臣之制,盛行于明代,继承自元朝,是华夏君臣关系被异化于草原主奴关系的体现。元朝人叶子奇感叹道:“后世(暗指元代)之待大臣,直奴仆耳!”明朝人于慎行说:“三代以下待臣之礼,至胜国(元朝)极轻,本朝因之,未能复古。”这也显示了自宋朝灭亡之后,皇权变得越来越专制、严酷。放在宋代,廷杖大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宋神宗时,一次因为陕西用兵失利,神宗震怒,批示将一名漕臣斩了。次日,宰相蔡確奏事,神宗问:“昨日批出斩某人,今已行否?”蔡確说:“方欲奏知,皇上要杀他,臣以为不妥。”神宗说:“此人何疑?”蔡確说:“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开始破例。”神宗沉吟半晌,说:“那就刺面配远恶处吧。”这时,门下侍郎(副宰相)章惇说:“如此,不若杀之。”神宗问:“何故?”章惇说:“士可杀,不可辱!”神宗声色俱厉说:“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章惇毫不客气地回敬了皇上一句:“如此快意事,不做得也好!”(侯延庆《退斋笔录》)

明世宗显然比宋神宗更有做“快意事”的机会,因为他可以将阻挠他的大臣抓起来廷杖乃至杀头。不过,话得说回来,廷杖所代表的暴力只能证明皇权的威力,却无法使反对他的大臣闭嘴(除非臣被杖死了,否则,以时代的士风,生有鲠骨的士大夫被廷杖之后,还会继续反对皇帝),更无法证明嘉靖帝追尊生父的做法的合法性。道理正如明朝人吕坤所言:“庙堂之上言理,则天子不得以势相夺,即相夺焉,而理则常伸于天下万世。故势者,帝王之权也;理者,圣人之权也。帝王无圣人之理,则其权有时而屈。”“理”掌握在儒家士大夫手里,可以叫掌握着“势”的皇帝屈服。正因为此,嘉靖皇帝不能单靠廷杖解决问题,才需要派了一名太监到毛澄家,行之以贿,动之以情。

最后,这位倔强的皇帝也是依靠一班新晋士大夫的论证,来证明他的行为是合乎礼法的。附和新皇帝的进士张璁上了一道奏疏,阐释礼法的核心无非人情,嘉靖继统后“追尊圣考”、“奉迎圣母”,乃是本乎大孝之道,顺乎人情之理。嘉靖看后大喜,说,“此论出,吾父子获全矣。”我们本心而论,嘉靖坚决不同意将生父称为“皇叔”,也是人之常情。

但士大夫在“大礼议”中跟皇帝斤斤计较一个称呼,就是“迂腐”的表现吗?不是的。因为“大礼议”关系到君主制时代的一项重大原则:皇权是不是服从于传统礼法的约束。用吕坤的话来说,即皇帝的“势”是否屈从于士大夫的“理”。从这个角度来看,年轻的嘉靖皇帝确实表现出了一意孤行的倾向。这一倾向对于君主制政治而言是非常危险的,皇帝的美德是克制、舍己(包括一己之私情)从众,嘉靖显然做不到这一点。

相比之下,宋代的皇帝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克制,极少坚持己见,刚愎自用。这是因为,宋朝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制度,皇权受士大夫政治的限制,宰相不同意办的事情,皇帝往往是办不成的。举个例子,宋真宗朝有个叫做刘承规的内臣,“以忠谨得幸”,临死前向真宗说了人生最后一个心愿:“求为节度使”。真宗找宰相王旦商量:“将这官儿给他吧,承规待此以瞑目。”王旦坚决不同意,说:“此例一开,他日若有别的内臣求当枢密使,奈何?”真宗只好打消了念头。如果王旦坚决反对封禅,估计宋真宗也不敢一意孤行。

王旦收了皇帝一瓮珠宝,改变了立场,是不是说明他这个人比较贪呢?也不是。王旦的人品非常好,任相多年,被公认为“贤相”。我觉得,他没有坚持反对封禅,并不是因为皇帝贿赂他,而是理解了真宗的苦心。宋真宗是一个平庸的君主,缺乏太祖、太宗那样的“克里斯玛”权威,他决心封禅泰山,无非是希望通过这一仪式,让上天为他的皇位加冕,以增进君主的权威(而不是权力)。在君权象征化的宋代,神化君主的权威,并不会危及君臣间的权力平衡。所以王旦阻止了宋真宗给近臣封官,而没有坚持反对真宗封禅。

另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王旦晚年对自己迎合皇帝封禅一事,深引为憾,临终时告诉子孙:“我别无过,惟不谏天书一节(宋真宗为给封禅造势,制造了多封“天书”),为过莫赎。我死之后,当削发披缁以殓。”觉得自己没脸去见列祖列宗。

人们以为古代的皇帝可以为所欲为,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皇帝贿赂大臣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事实:即使贵为九五之尊,也不是拥有无限权力的。即使在废除了宰相制的明代,尽管君权大炽,但皇帝也要受礼法约束,而礼法的解释权通常掌握在士大夫手里,皇帝不能硬来,硬来就丧失了合法性,所以需要放低姿态去行贿。而且,行贿也未必有效。

(作者为历史研究者、专栏作家)

猜你喜欢

王旦神宗封禅
“因事立体”的封禅文
皇帝任性,状元到手
宽厚
侘寂美学于现代陶艺中的运用——以寄神宗美的作品为例
皇帝任性,状元到手
汉武帝封禅
泰山封禅
王旦之清
王旦之清
皇帝任性,状元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