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政治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尝试

2013-04-29刘君

新课程·中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政治教学自主学习

刘君

摘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作为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如何让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状态,让他们在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形成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自主学习;政治教学;学生发展观

第斯多惠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建造大厦,教他建筑。”具体到政治教学中,就是既要教会学生知识点是什么,更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的过程中,自觉自悟地掌握学习政治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思维品质和核心能力,才能在没有教师指导的课后也能获取知识、提高和发展自己。这是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育方式的重要目的。那么在日常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学能力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体会浅谈以下几个方面,愿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利用导学案强化课前预习,为自主学习点亮明灯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导学案可以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课堂检测、拓展延伸等环节。用精心编写的导学案督促学生预习,能较好地克服以往预习只是走走形式、课前翻翻书、无目的无方向的状态,使上课时不仅教师是有备而来,学生也是有备而来且带着问题来,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但是,导学案上述功能的发挥,绝不是教师课前把导学案一发,上课让学生起来念念对对答案就可以实现的。预习的目的是为了勾起学生对上课内容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自主地探求课本知识,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

1.知识点问题化

传统的填空方式可以让学生明确知识点的关键之处,但在预习的时候只需翻书即可完成,很难起到督促学生思考的目的。如能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将知识点设计成有一定思考性、现实性和层次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则可以激起学生的思考兴趣,从而达到预习的目的。无论独立思考还是小组合作,完美无缺的答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勤思善想”的过程,这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2.问题情境化

现在的高考命题,“情境化测试是测评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和能力重要手段”。基于此,教师在导学案设计上,就要有意识地在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中,或社会热点、焦点话题中导出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真实、开放、有度,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价值。此举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关注重大时事,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倾向也可以作出测评。

3.问题层次化

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能够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导学案、从预习中获取继续学习的动力。当然前提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要有清楚的了解。学生在课前将导学案完成后,教师可随机抽取几组,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措施,以提高课堂效率和解决问题的针对性。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为自主学习创设良好氛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不会提问就不会思考,不会思考就很难在学习和生活乃至未来的工作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的思考和质疑提供多一点的时间,大一点的空间,宽松一些的环境。

时间上,教师不能讲太多,更不能“满堂灌”。放手让学生探究有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但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必要时教师要舍得;空间上,学生的提问和质疑有可能超出教师的“预设”,面对“生成”问题,教师要审时度势,灵活应对。有时虽看似离题万里,但若处理得好,却可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环境上,教师要重视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创设学术民主的宽松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虽然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可有可无。越是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越要发挥教师“磁石”的作用,让学生的讨论紧紧围绕课堂上的主题,形散而神不散。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观点要加强引导,不可放任自流。尤其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教师的态度必须鲜明,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三、掌握学科学习的基本技能,为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此可见,知识是支撑能力的基础,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在知识的掌握、建构、内化和运用的过程中铸就的。同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绝非空中楼阁,只有建立在扎实的学科知识储备、掌握基本的学科技能的基础上,才谈得上面对新问题新情境,做到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基本技能和良好习惯。

1.学会划书

“细节决定成败”,学会划书是众多学习方法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翻翻高一学生的教材,所谓划书就是拿着笔在教师要求的地方划横线,只此一种形式,无它。试想,在没有教师的课后,面对满书的横线,看的欲望都没有,谈何自主学习?笔者认为,科学的划书方法能够让从来没有学过这本书的人一翻开书,就知道常考点、重难点、易错易混点分别是什么。因此,从高一开始,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运用多种符号区分不同知识点。例如,用蓝色横线划书、红色圆圈圈关键词;重要知识点前加★、用≠符号将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做对比;在每一课和每一单元结束后将知识体系整理到书本上等等。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时常提醒,耐心纠正,定期检查,督促学生坚持下去。

2.学会构建知识网络

笔者时常和学生讲“高考也可以像中考一样翻书答题”,学生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但随即明白了其中的深意。要想实现高考时在脑中翻书,学会构建知识网络是绕不开且必须掌握的技能。任何教材的编写总是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顺序,掌握了它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记忆学科内容,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构建知识网络务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以引导,但学生不能简单地“拿来主义”,要鼓励学生以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比较和辨析,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网络。不完善不要紧,教师可以提供帮助。只有亲身参与,学生才能在此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有所拓展,才能为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3.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生命力所在,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原则。政治学科高考命题倡导“现实问题的知识性关注,理论问题的现实性追问”,既反对知识化倾向,也反对时政化倾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江苏政治高考贯穿全卷的情境化测试模式,可以说既是为考生搭建了一个公平测试能力的平台,也是对“死记硬背”“猜题押题”教学方式的挑战。为此,教师首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改变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却并非“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状,引导他们关注身边事,关注国家和世界。(1)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三五分钟的时间,专门和学生聊最近发生的重大时政。刚开始教师会讲得多些,但高中生争强好胜、不甘于只当听众的性格特征会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关注。当时机成熟,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站上讲台独立或小组合作播报新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电视栏目,例如“新闻周刊”“看见”“开讲啦”等。看过后,利用班会时间组织讨论和辩论,让学生在激辩、在思维碰撞中获得对问题的正确立场和看法,获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如讲就业问题,可组织学生到人才市场亲身感受就业的压力;讲投资理财,可要求学生亲自到银行体验如何办理活期账户。不过,一切热热闹闹的活动最终都要回归书本,不可偏离主题。教师借助上述多种形式,是要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索问题这四个方面的学科素养和能力。

4.学会反思

《孟子·离娄上》中有这样一句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意思是当我们做事情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怨天尤人,而是要自我反省,才能“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学习同样如此。反思是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学会自我反思,对促进学生能力的深度发展大有裨益。首先,教师要带头进行反思,为学生树立榜样。例如,某个习题的讲解不够到位,当教师发现还有更好的讲解方法时,要及时传授给学生,不要怕丢面子,这本身就是在身体力行地让学生感受反思的重要性,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反思的机会。例如,授课结束后,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用这种方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本堂课所授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调动学生的有效思维,形成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再比如,试卷讲评前,要求学生根据批阅好的试卷进行二次思考,在错误的地方订正并写明犯错的原因。实践中发现,如果某些错误能够通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或者同学间的互帮互助得到解决的话,其效果远比教师讲解好得多。

四、增强评价与检测的灵活性,为自主学习创造动力

提倡自主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自我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更具创造性的方法去面对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其中,评价和测试作为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功能也要“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应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评价和检测模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激励和鼓舞,增强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和能力。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树立正确的学生发展观

西方有句谚语说“一个人的心是什么样的,那他眼中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教师想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那他自己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要把学生看成是处于发展中的、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唯有如此,他才能发自内心、始终如一地予以学生尊重、关爱、包容和一视同仁,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才能创造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感情基础。

2.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告诉学生你在关注他

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批作业,甚至在学校走廊或上下班的路上偶然碰到学生的问题时,教师都可以不失时机地将自己的观察和建议告诉他,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对他的关注。有时教师只是貌似很不经意的一句话“最近上课有点心不在焉啊”,却会在学生的心里产生不小的波澜,“原来老师很关心我”,那么这位学生在以后的课堂上会表现得更好。值得注意的是,关注和激励不等于只说好话,也不等于盲目和无原则。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言之有物,明确指出哪里好,哪里需要改进;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也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3.采用多样化的检测方式

多采取一些趣味性的检测方法,让学生在辛苦学习之余适当放松。这里的放松可不是玩,而是在玩中学。例如,教师提前把测试问题写成小卡片,课上让学生随机抽取来回答;或者采取小组抽签对抗式互测,要机会均等,使每组成员都感觉到自己小组有可能被抽中,从而调动学生认真看书,积极动脑筋想问题的积极性。这个过程中教师来当裁判,以计分的形式综合每组表现并予以奖励;还可以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单个人回答问题的成绩计入小组总分,以月为单位评出最优秀的小组。此类测试方式既督促了学生认真复习巩固政治知识,也培养了组员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夸美纽斯这样说过:“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却因此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多些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政治教师应时刻把握学生发展这条主线,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让学习真正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作者单位 昆山文峰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政治教学自主学习
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初中政治教学的改革思路
新课程视野下高中政治有效教学探析
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