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情境而精彩的课堂
2013-04-29李慧
李慧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引起学生一定的心态和情感体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时,可以采用两个案例:
案例一,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辆小货柜车碾过。在短短的七分钟内,有十八个路人经过,无一伸出援助之手。最后,一位捡垃圾的老太太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呼救并找到她的妈妈。经过几天的抢救,小悦悦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案例二,据《羊城晚报》报道,深圳市一公务员廖某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受过高等教育,竟然殴打年过六旬的父母,而且老人是特意从湖南老家到深圳来帮其照看小孩的。
根据情境材料,可以设计三个问题:1. 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有何关系?(知识目标要求)2.你是如何看待“不敢扶”现象的?假如是你,你会扶起小悦悦吗?如何正确分析当前社会存在的思想道德冲突?(能力目标要求)3.中学生如何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
两个案例都是以社会争论热点作为切入点,有一定的代表性。问题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较为热烈,学生积极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师生围绕着问题展开互动对话,层层递进,动态生成。这种“情境案例——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都在于老师忘记了,上课,这是儿童和老师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政治课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教学形式的局限性,使得它与学生的实际尚存在一定的距离,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恰当的教学情境必定是取自于现实生活,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学生所关心的或有能力关注的现实问题,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走向生活,把认知过程与生活体验融合起来。例如教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一课,上课伊始,教师就给学生呈现近期网上热议的话题:因一位捐髓志愿者中途放弃捐献,一场本该充满大爱的行善之旅戛然而止。由于捐髓者突然变卦,患者危在旦夕,一场未竟的善行引发网上激辩。
网友“正义少爷”说:我非常鄙视事先承诺、事中反悔的人。患者进入了做移植的程序,危在旦夕,捐献者这时反悔,简直是不人道。
“恋恋山水”的看法是:捐赠本身就是遵循自愿、无偿的原则。受捐者的命是命,捐献者的命就不是命么?说捐献者置人于死地而不顾的话,简直就和道德绑架无异。
“最恨文人笔”认为:为什么把责任都推到捐献者身上,医院为什么不检讨自己的过错?捐献者的积极性难道是这样得到保护的吗?
教师根据情境设计了如下问题:你赞同哪位网友的观点?为什么赞同?如果你是捐献者,你将怎么做?会有怎样的后果?你的观点受到什么价值观的影响?
在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点评指出:价值观就像一把尺子、一杆秤,当你需要做出决定时,帮助你抉择。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本节课,教师把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两难”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这就使学生产生了探求正确答案的强烈愿望,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寻求正确答案,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选择。这一环节实现了教材与生活的对接,并渗透着知识的参与、思维的参与、情感的参与、行动的参与,有尊重、有质疑、有宽容、有微笑。让学生在思考、探究、讨论中提高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实践能力,培养合作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创设教学情境,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问题生成中,教师可以关注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趋向。同样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为例,老师给学生设置一个情境:一辆旅游大巴进入山区的一个拐弯处时,车上一对情侣被窗外的美景所吸引,便招呼司机停车。他们下车后,巴士继续前行。就在这对情侣驻足欣赏山景时,只听前方轰隆一声巨响,那辆巴士被山体滑坡滚落下来的巨石砸中,落入万丈深谷。眼见着自己刚才还乘坐的大巴瞬间化做青烟,这对情侣顿时惊呆了。事后得知,车上乘客无一生还。惊魂甫定之后,这对情侣无不感慨地说了一句话。此时设置的情境问题:如果你就是这对情侣中的一个,请说出这句话来表达你此时此刻的心情。
要求每位学生把这句话写在纸上并巡检学生给出的答案,了解学生从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并不急于对他们的回答做出评判。其次,师生共同学习本课的相关知识。在明了衡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要标准、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个人与他人利益的关系等道理后,要求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答案并允许修改原来给定的答案。最后,老师给出这个情境的原答案:“假如我们中途不下车,那辆大巴就能赶在山石滑落之前驶过,车上的人也许就不会遭遇这场劫难。”这一答案让许多学生感到意外和震撼。接着,老师借此对学生的答案进行适时点评:表示幸灾乐祸的是自私之人;表达“幸好我不在车上”的是自爱之人;同情遇难者并拨打“110”或“120”的富有慈悲之心;若表达的是自责心情则说明能把自己放在与社会、与他人统一的关系中思考人生价值,勇于拷问自我心灵,值得敬佩。这样的分类当然不是要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划分不同的等级,而是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
四、关注情境细节,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教师在结合社会热点“湛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政府施政的具体事例来理解政府的权威的自由发言过程中,有学生提出:“治摩”给生活水平不是很富裕的那些人的生活造成不利的影响,这种做法不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教师犹豫片刻之后,把学生分为两个大组让他们充分地自由辩论。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几乎全班同学都得出了结论:虽然“治摩”给生活困难的群众出行和上班造成某些困难,但从整体来看,这一举措大大改善了城市的治安状况和生活环境。辩论不仅拓宽了教学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抓住了一次绝好的课堂生成机会,关注到学生的课堂感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