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3-04-29康健代少军张继忠
康健 代少军 张继忠
摘 要:为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目标,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领域急需的紧缺专门人才,扩大专业技术队伍中的应用型人才,从探究传统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着眼,旨在通过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实施校企共建学科发展计划,培养一大批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使高校培养的采矿工程师“卓越”起来。
关键词:采矿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71-02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领域急需的紧缺专门人才,进一步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规模,到2020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要达到4万人左右,重点领域要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要占从业人员的5%左右[1-7]。按照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对煤炭的需求量将达到40亿吨以上。当前我国煤炭工业总体上缺乏相对领先的技术,工业的发展对煤炭的需求,已经超越了环境的容量和安全的控制力,由此引发的社会责难及隐形社会成本也十分巨大。为适应我国煤炭工业快速发展和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探寻一套适应采矿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十分必要。
一、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作为工程教育大国,如何让我国的工程师“卓越”起来,已成为工程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所普遍关注的问题,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的需求。
走访全国大部分矿业类高校,采矿工程专业所执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为基础课+专业课+毕业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但缺乏企业所需的工程实践经验,毕业生分到企业后仍需要进行岗前培训。这种基于实践教学的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变成了纯粹的工程科学教育,课堂加实验室教学模式与真实的企业工程实践出现极大的偏差,教育者与发展中的现代化企业工程系统的“脱轨”直接导致教与学之间缺乏兴趣与动力,甚至错位现象的发生等[8-16]。
二、科学确立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在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对自然科学基础、技术科学基础和本专业领域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仅局限在理论层面,为使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科学制定采矿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标准尤为重要。通过该标准的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学习采矿基础知识,掌握现代化矿业工程中的应用技术,了解本专业前沿及发展趋势。通过在企业阶段学习,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参与项目及工程管理的能力。通过在企业的实践锻炼,学生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与他人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出对职业、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同时具有一定的信息获取及文字处理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和阅读能力。
科学制定采矿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标准,切实提高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推进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
作为一项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计划,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调整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造就出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矿业类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煤炭工业的健康、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一)实施校企联合培养
为便于学校与企业阶段教学任务的合理安排,增加企业阶段教学的机动灵活性,针对采矿工程专业课程性质特点,在第三、四学年实行小学期制,即将传统的一学年的两个学期划分为四个学期。
强化专业基础知识,不断扩充学生专业信息量。增加专业主干课学时,为增强学生解决工程实际能力,以“采区设计”和“课程设计”为依托,以现场工程实践为背景,积极推行采矿工程专业CDIO教学模式改革。
(二)学用结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卓越人才培养要紧密结合矿山企业,问需矿山企业,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改革,合理优化课程体系,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推行“企业冠名班”,实行“订单式”培养。积极征得企业赞助,搭建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平台,开展大型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大力推进毕业设计改革
毕业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从认识规律上看,实践与理论二者是循序渐进相互促进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毕业设计放在整个学程的后面,影响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性。为克服这一问题,延长毕业设计时间,将原来的13周设计时间延长至一年或两年,实行一边学专业课和现场工程实践,一边作毕业设计,效仿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学生学完基础课和现场的认识实习后,配备指导教师,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和毕业设计期间,听从导师指导,毕业设计选题可以结合导师现场科研项目进行,也可是现场的技术工艺或施工设计。这样毕业设计起步早,设计时间长,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
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工程实践环境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必备的硬件条件,与传统教学中的实验室、校办工厂的实验与实习有本质的区别。通过企业的工程实践环境,把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矿山设计、矿井生产和井巷施工等方面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通过校企共建的方式,共建矿业工程实践中心、采矿工程地下空间工程实践基地、采矿工程围岩分析测试中心等。矿业工程实践中心主要是供学生对矿井各生产技术方案进行设计、模拟、仿真模型制作、运行实现,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矿井各生产系统和主要技术环节的理解与掌握,实现对矿井从整体到局部的优化设计。
五、实施“校企共建学科计划”,加强有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实施“访问研究员”制度
积极推动校内专任教师到矿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选派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到企业去,时间半年至一年,直接参与企业的科学研究、技术指导等工作。
(二)实施“教师深入矿山企业行动计划”
重点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深入矿山企业参加工程实践能力培训,狠抓教师培养中的工程实践环节。教师深入企业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同时做好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调研,为学校培养企业急需的创新人才提供信息。
(三)发挥兼职教师作用,校企共建学科专业
通过校企和专兼职教师的共同努力,共用签署“校企共建学科专业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探索、凝练研究方向,共同承担责任,共同研究,成果共享,共建团队,人才共享,共建平台,基地设备共享。
人才培养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是当前采矿工程专业改革与发展的难题,为全面提高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切实解决高等教育中理论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产学脱节等问题,需要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实施校企共建学科发展计划,培养一大批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真正让高校培养的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卓越”起来。
参考文献:
[1]鱼曼曼.“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官产学合作[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4).
[2]苗露.地方院校“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2,(16).
[3]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2,(1).
[4]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
[5]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
[6]李莉.教学型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毕业设计(论文)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1,(12).
[7]张建文,白薇,程永强,张琤.结合实际 深化改革 全面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太原理工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6).
[8]叶树江,吴彪,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9]周英.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8).
[10]张韦韦.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J].教育与职业,2010,(19).
[11]王浩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 构建现代工程实训平台[J].中国大学教学,2011,(6).
[12]董晓慧,甄树聪,马如宏,詹月林.内涵式发展环境下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探讨[J].考试周刊,2012,(30).
[13]薛志伟.体育精神内化为卓越工程师特有品质的基本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
[14]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刘建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0,(12).
[15]汪木兰,周明虎,李建启.以项目教学为载体制订先进制造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2).
[16]李仙娥,陈蕊.以产学合作教育提升卓越工程师培养水平——以陕西省地方行业特色高校为例[J].价值工程,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