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

2013-04-29林黉杨艳徐玲

关键词:价值取向课程设置开放式

林黉 杨艳 徐玲

摘 要: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现。大学英语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课程设置的开放性和个性化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以学生本位价值取向为主体,以社会本位、知识本位为两翼的课程价值取向的开放式、个性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突出个体与社会进步和谐发展的宗旨,能够有效发挥大学英语教学教书育人、社会发展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开放式;个性化;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32-03

课程设置是落实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物质内容和重要保障,是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它既是衡量人才质量、规格和要求的标杆,也是判定学校办学方向及效益的标尺。大学英语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1],其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无疑对学校人才培养发挥积极的作用。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教育部要求“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一、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现状

《课程要求》作为一份指导性文件,在课程设置方面既提出要求,又为高校在实施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空间。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全国各高校均在不同程度上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以教育部高教司首批180所教学改革试点高校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为例,其课程设置的共同特点为:(1)分阶段。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分为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基础阶段主要完成12—16个必修学分,提高阶段主要完成4个必修学分,提供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学业需求的课程。(2)分课型。在基础阶段将大学英语课程分为视听说课程(2课时/周)和读写译课程(2课时/周),加大听说能力的训练。采用“3+1”或“2+2”等教学模式,以大班授课,小班注重语言能力实践的形式开展教学。(3)拓视野。在提高阶段开设语言应用、语言文化和专业英语类必修、选修课程(2课时/周,16周/学期),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需求等选修相应课程,如:公共演讲、高级写作、英美文化、影视欣赏、广告英语、翻译技法与欣赏等。(4)重能力。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利用新视野大学英语、大学体验英语、全新版大学英语系列教程等网络课程资源,调频广播、英语角、各类英语竞赛等搭建四位一体英语学习平台,要求学生课外投入两倍于课堂学习的时间进行课外英语自主学习与实践。同时,也要求教师给予适时指导,监控和检查学生的课外英语学习情况,相关成绩计入学生学期考核,占总评成绩的20%—40%不等。

除试点高校外,全国各省高校也据己实情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如何科学设置课程,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值得深思。纵观180所试点高校的改革,无疑有借鉴作用,但也存在弊端。

首先,基础阶段英语学习时间常为1—2年,主要完成教育部所规定的12—16个必修学分,提高阶段主要为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语言学习需求。修读选修课虽为拓展课程,但对多数学生而言,这类课程已超出16学分的修读要求,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学习和费用负担。此外,基础阶段相对长,提高选修时间短,难免与学生后期专业课程学习、考研、求职等发生冲突。

其次,由于多数学生在基础阶段就已完成12—16个学分的修读,给予学生个性化自主发展的空间小,仅少数学生享有此殊荣,这无疑有悖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宗旨。鉴于此,特提出开放式、个性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真正做到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既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既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

二、开放式、个性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

(一)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

课程设置受课程价值观的制约。课程价值观是课程主体从自身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对课程价值的认识、理解、观点与解释的总和,是课程主体根据课程对其自身及社会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课程价值观决定课程价值取向,课程价值取向决定课程评价观,但课程价值取向的确定,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人的认识水平和教育理论发展等因素的制约。课程价值取向对课程目标、课程编制、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有指导作用,影响整个课程活动的实施[2]。纵观课程发展史,对高校课程设置模式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价值取向主要有三种:学科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和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学科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把教育建立在知识本质及其重要性的基础上,并非建立在学生的偏好、社会需要或政治家意愿的基础上。课程须依据知识本身的状况与逻辑来组织[3],课程为学科本身的发展和进步服务。学科本位的知识价值取向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因此学科本位价值取向的课程设置以学科课程为主,突出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逻辑性,但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兴趣培养、个性化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无法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强调从社会发展出发,依据外在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4]。其教育目的是为社会的需要培养和教育人,课程以服务社会为目的,注重社会因素对课程的终极制约。因此,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课程设置以社会需要为主,突出学科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但课程充满工具色彩,忽略甚至放弃对其自身规律的探索和思考,学生被当成是为适应外在目的被训练的对象。

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课程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宗旨,视人为课程的主体。主张课程是促进个体发展和完善的手段,应围绕个人的兴趣、需要、全面和谐发展设计课程。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立足于个人,为每个学习者提供真正有助于个性解放和成长的经验,重视人的存在,强调学习的内部动机基础,认为学生理智的训练、心智的发展和完善比功利目的重要,人格的陶冶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5]。因此,学生本位价值取向的课程设置以达到人的自我实现为目的,关注个体的兴趣、爱好、需求和个体差异,但过于强调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必然导致教学要求的降低。

显然,三种课程价值取向各有利弊,都从不同方面影响着课程设置的模式,但三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互为条件,纯粹的任何一种价值取向都不是全面科学的课程设置。学校课程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求,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科学,社会需要是终极裁判。社会的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的发展才能实现,而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没有个体的发展,社会发展无从谈起。当今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要求现代教育成为发展人的教育。开放式、个性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其价值取向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核心,以学生本位为主体,以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为两翼,充分发挥大学英语教学授业与育人的教育功能。

(二)开放式、个性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价值内涵

1.以人的存在意义和精神世界的成长为宗旨。教育的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能够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最高发展[6]。课程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英语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它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关注每一个兴趣、需求迥异的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其指向不在于单纯让学生掌握语言结构与规则,还在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促进其身心发展,让其获得精神和幸福生存的意义。开放式、个性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目标上指向人的自我实现,强调人际关系;在人格上重视个体情意的发展;在教学模式上,注重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体验、协作等。开放式、个性化课程设置从多层面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校层面上,学校将大学英语课程融入整个大学教育的规划之中,着重学生的素质培养[7],以学校发展定位、特色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基础,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差异,深入构建多层次、多类别的课程目标及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英语水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教学管理上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出发点,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针对学生各方面素质客观存在的差异,对教学对象设定不同的教学层次,使教学目标、内容要求、方法以及评价更切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其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除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外,还创新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共同参与、亲身体验探求知识的过程,变“知道”为“知识”,变“知识”为“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以学习者特性、社会变化和需要、学科内容为设计基础,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以知识、技能培养为主线的必修板块课程是学生必备的基本知识,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知识,获得语言技能。课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有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课程,以双向选择,动态管理的模式因材施教。以特长培养为主线的选修课板块将从知识广度、学术深度和发展多样性三个维度来建构课程,提供学生个性发展与多样性发展的机会。课程涉及语言应用、文化素养和专业英语,提供满足社会生活需要的英语通识教育课程;提供满足职业生活需要的英语用途课程;提供满足区域性人才培养需要的本土类英语课程;提供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的国际课程学习项目。以体验感受为主线的实践课程和隐性课程为学生提供有组织、有支持、有目标的自主活动空间,保证学生不因个人的兴趣影响而导致体验感受范围狭窄或偏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该类课程的时空界限将拓展到课后与校外。此外,开放式、个性化大学英课程设置充分拓展课程的弹性度和自由度,既保证课程设置与时代发展同步,也保证各种社会需求能及时反映到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

三、开放式、个性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改革路径

(一)开放式、个性化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课程实行“1+X”模式,即大学一年级为基础必修课程,二年级以上为系列选择性必修课,学生根据自己需求、兴趣、爱好对多种大学英语课程进行自主选择,基本框架图如下。

(二)拓展个性化英语学习时间

将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学习时间压缩在第一学年,后三年为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的拓展阶段,既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修读拓展类课程,又减少英语课程与后期专业课程学习的冲突。在完成基础课程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学业、兴趣、需求确定选修类课程,合理规划英语学习进程,有效避免专业课程与英语学习的冲突。此外,学生通过自我规划英语学习进程,既培养其主体意识,也增强其自我发展的内驱力,确保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实现人人学有所获的目标。

(三)拓宽学生个性化发展空间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能力发展和自我实现这一主题,将16必修学分以必修6—10学分,选修10—6学分的形式,拓宽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空间,确保每个学生享有教育的公平权利,让每个学生能在不需要修读额外学分的基础上,有机会选择自己想学、爱学的课程。

(四)拓张课程领域,构建多元学习环境

开发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指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随机出现,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8]。隐性课程主要通过感染、暗示、同化、激励和心理调适等多种功能改变学生的情绪与情感、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布卢姆认为隐性课程在诸多方面比显性课程更有效,因为它们渗透和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之中,其传授的内容可以长时间保持在记忆中[9]。开放式、个性化大学英语隐性课程的设置,主要以网络和自主学习中心、外语技能拓展实践基地、校园外语文化“三位一体”的素质拓展形式为学生构建一个“学知识、用知识、提能力、实现自我”的多元化学习环境,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空间的创造与校园英语氛围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英语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五)增拓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加强学习过程评估的力度,以多主体、多项目、多形式、多层次、多标准的方式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的多元化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实现教学由唯知识向重能力、重实践的可持续发展转变。

开放式、个性化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以人的发展、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为价值取向,从终身教育、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和兼容性、课程内容的创造性和适用性、课程结构的多元整合等方面展开,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应用、文化和专业英语等课程连接成一体,既考虑课程的针对性,又关注课程的综合性;既反映学生的需求,又关照社会的发展。开放式、个性化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从学时、学分和多元化英语文化学习环境方面为学生提供拓展个性和天赋发展的空间,保证学生的个性化英语学习需求,在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2]王根顺,路丽娜.课程价值取向对我国高等学校课程设置模式的影响[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3]单丁.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392-393.

[4]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22.

[5]陈玉琨.课程价值论[J].学术月刊,2000,(5).

[6][美]A.H.马斯洛;林方译.人性能达的境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69.

[7]石坚.高校本科培养模式与大学英语课程改革[J].外研之声,2007,(3).

[8]戴炜栋,周大军.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回顾、现状与前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6).

[9][瑞典]T.胡森,[德]T.N.波斯尔斯韦特;张斌贤等译.教育大百科全书:卷7[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8.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课程设置开放式
开放式数字座舱软件平台IndiGO
小学作文开放式教学的思考
开放式弹簧机数控系统开发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等院校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