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十大产业“关键词”看日本产业结构变化动向及启示

2013-04-29崔成牛建国

中国经贸导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关键词基础设施制造业

崔成 牛建国

近日,日本东丽研究所发表研究报告,通过宏观经济和大范围企业经营活动及产业动向分析,精心筛选出代表日本2013年产业动向的十大关键词。涵盖产业空洞化、东南亚战略、地热发电等方面,基本反映了日本产业结构与新兴产业发展变化的动向与趋势,值得我国密切关注。

一、十大产业“关键词”

(一)产业空洞化

日本企业海外进出加速。受国内市场低迷、人工成本、日元长期高值、FTA签署国间零关税,以及新兴市场需求增加等因素影响,日本制造业向海外转移速度正在加快。2011年“逆输入”现象已非常明显,2012年夏季,日本国内上市的日产新型颐达Latio主要由泰国生产,主要面向日本国内市场的小型车三菱Mirage也转为由泰国逆输入。即使能够坚守国内市场的企业,部分零部件也更多地开始由海外进口。在新兴经济体设立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基地的企业也在逐渐增多。在国内人口减少及内需下降的预期下,企业寻求海外拓展是很自然的生存之道,很难加以阻止。

企业海外进出增加与国内就业增长。主要表现在随着企业海外业务的拓展,国内相关企划、后方支援等总部功能也得以加强,同时,海外产品的增加也会带动国内零部件等方面的生产。日本政府近期将支持企业的海外拓展作为回避空洞化的政策举措来考虑。如2012年8月30日开始实施的《中小企业经营能力强化支援法》,强调对有海外拓展意愿的中小企业给予全力支持,除适用于融资保障限额提高等特例之外,日本政策金融公库还可为其提供现地融资担保。2011年之后,地方政府举办的海外进出研讨会、海外工业园区考察、以及地方企业海外拓展支援等案例正逐步增多。

回避空洞化危机的前提条件。通过促进企业海外进出来规避空洞化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维持海外生产扩大,尖端零部件来自国内的分业生产格局;二是企业将本社与研发部门留在国内,海外收益回流至国内投资。但目前这两个前提均受到严峻考验,最近一些尖端零部件生产开始向海外转移,零部件本地及第三国调配比重逐步提高,海外生产扩大并未带来国内零部件产量增加。关于研发基地,日本政策投资银行2012年8月发表的“企业行动意识调查”显示,回答中期将强化海外研发的制造业企业占51%,比2011年的31%有明显提高。自2009年4月实施海外子公司不课税政策后,日本企业海外子公司收益明显增加,2012年达到月均3692亿日元的高水平,但向国内的回流月均只有1998亿日元,内部留存与现地再投资比例进一步上升,已接近2008年的最高水平。

整治国内投资环境才是应对之道。韩国与台湾等免除土地租金、减免法人税和地方税、以及简化投资审批等优惠措施,对日本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整顿日本国内的投资与经营环境才是促进企业回归的正确途径,这一点在目前的全球化时代显得格外重要。2012年12月26日发足的安倍政权,恢复了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在内阁府设立了日本经济再生本部,致力于进一步推动以亚洲需求增长为中心的经济成长战略,对美国主导的TPP有所忽视,这可能会导致空洞化问题的加剧,因此,加快FTA谈判及修正姿态成为最大焦点。

(二)东南亚战略

对东盟的依存度日益增高。2011年,东盟与日本的贸易额达2473亿美元,已超过日美贸易额。东盟廉价的劳动力为日本企业设立海外生产据点提供了有利条件,截至2011年末,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接近9万亿日元,超过对中国7万亿日元直接投资水平,特别是3.11地震后,对东盟直接投资达1.55万亿日元,占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17%。总体上看,截至2011年末,东盟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达1165亿美元,已接近中国1240亿美元的世界最高水平。

生产基地与市场均具魅力。近年来,东盟国家不仅具有生产基地魅力,伴随经济高速成长而逐渐壮大的中等收入阶层也使其成为有希望的消费市场。2015年,东盟将实现区内贸易零关税,与其他经济体的FTA谈判也在进行中,届时将更具建设海外生产基地的吸引力。人口增长率高、结构年轻等也是其拥有的优势之一。

“10+1”中最具吸引力的地区。东盟地区亲日国家较多,在印尼的汽车市场上日本车占比很高,印尼拥有2.38亿人口,2010年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2011年汽车销量89万台,超过泰国成为东盟的最大市场。泰国零部件生产企业云集、物流基础设施良好,素有东南亚工厂之称且经济发展迅速,2011年洪水期间受影响的日本企业达499家之多,不仅没有1家离开,在2012年1—10月间的投资件数还同比增加了45%。

构筑统合型帝国。东盟国家在日本企业的产业链条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从产品制造业的设计理念上看,存在模块型与统合型两种不同的生产模式,日本企业在生产方式上拥有很强的统合能力,具有統合型优势。而以泰国为主的东盟国家,大多数企业均具有与日本相同的统合型制造业风格,而美国、韩国和中国则以模块型为主,台湾和印度则兼具两种风格。为此,日本企业推进在东盟和印度的现地生产,并据此构建产业网络,更易形成由日企主导的统合型制造业体系。预计日本企业将掀起对东盟国家的新一轮投资潮,为避免企业劳动力资源不足等问题,生产基地将会向缅甸、越南和老挝转移。

(三)智能城市

智能城市项目已在全球启动。基于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与便利性、改善能源效率及发展低碳社会等需求,智能城市建设已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计划到2030年全球用于智能城市的累计投资将达4000万亿日元。作为日本经济再生的重要突破口,智能城市也连续两年成为日本的产业热点。3.11地震后,出于普及可再生能源及震后重建等要求,日本正式启动智能城市建设,虽然时间上落后于IBM、GE等主导的欧美国家,但在日立、东芝等大公司的带动下,电机、IT、汽车、房地产、金融等多个领域已开始跟进,热泵、燃料电池、太阳能、蓄电池、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风电、智能电网、智能控制、以及家庭能源管理系统等领域均成为重要研发方向。

日本在技术和内容上均达到最高水准。作为官民合作项目,除2011年开始的“新一代能源—社会实证地区”项目的4个实证实验外,日本政府还于2012年启动了包括老龄化对策在内的“环境未来城市”构想,在11个城市同时展开,除2个大型项目外,还有近200个各领域项目。3.11地震后,以创能、蓄能和节能为中心的“智能住宅”在日本兴起,以屋顶太阳能为中心,与家用燃料电池相结合,通过蓄能与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通信和家电的智能化管理及能源效率的提高。在上述智能城市相关技术领域,日本均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准。在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领域,专利数居全球之首,横滨还在2011年全球智能城市大会上获得大奖。随着相关政策的进一步跟进,智能城市已成为日本成长战略的重要一环,并很有希望成为未来面向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基础设施出口主导力量。

缺乏前瞻性和解决方案是短板。日本在智能城市领域拥有最先进的技术和产业组合,但在商业化和产业化等方面却进展较慢。日本式的智能城市孕育着新产业和新的出口领域,从实证实验到商业化是必须的,但目前尚未看到其商业化模式和主导产业化的经营主体。专注于电池和发电等产品的制造,成为饱受国内外指责的关键。日本的智能城市提案,缺乏针对商业与生活方式、乃至滿足市民和地方政府需求的方案。

不仅卖产品更要卖经验。在未来全球智能城市开发的国际竞争中,修正与克服日本模式的弱点极为重要,如果出现“技术胜出而经营失败”,则会失去潜在的巨大新市场。拓展全球市场不仅需要产品,更需要针对需求的解决方案,如果能基于日本经济成长与基础设施整治、环境保护相平衡的历史经验,为新兴经济体提供克服当前问题的经验与方案,必然会得到市场的响应,伴随着经验的产品输出则更有希望。因此,日本版智能城市面向商业化和产业化的提案力与信任度如何,将成为决定今后产业走向的关键。

(四)地热与太阳能发电

日本的地热发电。地热发电是可再生能源中唯一具有明显稳定和连续性的能源,单位装机发电能力仅次于核电,而日本地热资源居全球第三,潜在装机容量2347万千瓦,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三菱重工、东芝和富士电机三家企业在地热发电的核心设备—发电机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接近七成,与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相比,更具国际竞争力。环境省已提出至2020年地热发电装机达到107万千瓦,2030年达到388万千瓦的发展计划。

与日本企业竞争力无关的太阳能普及。太阳能发电最终在2012年7月实施的《可再生能源固定价格收购制度》中达到确认,20年内将以42日元/千瓦时的价格予以收购。因设定了经济性良好的收购价格,吸引了众多业内外企业的参与,普及速度大大加快。但是,市场的快速普及也吸引了中国等国低价产品的大量流入,使日本太阳能电池相关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降低。在定于2013年4月进行的收购价格调整中,如果下调价格则会影响企业收益、降低需求,而维持目前的高收购价格,则会引发电力消费者的批评,注定将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五)基础设施需求

城市化和老朽化使得新建与改建需求扩大。一方面,日本式的紧凑型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产业热点)商业化进程加快,另一方面,日本国内基础设施老朽化问题日渐突出。在2010年6月内阁会议决定的《新成长战略》中,已将“紧凑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海外推进”作为21个国家战略项目之一。从中长期来看,除新兴国家城市化的巨大基础设施需求之外,发达国家道路及上下水等基础设施老朽化所带来的设备更新投资需求也很大,而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正是紧凑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商业良机。

紧凑型基础设施一体化输出取得进展。紧凑型基础设施的商业化运营是从产品开发、设计制造,到系统集成、试运行、改良、以及根据客户的要求提供系统服务等的综合体,与日本企业拿手的单个产品制造完全不同,对日本来说是难度较大的领域。日本的基础设施相关企业依托自身的高技术能力,在政府海外开发援助支持下参与海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自主规划及国际竞争参与的机会则很少。但是,近年来日本企业通过官民联合的企业综合体,已经成功展开海外紧凑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近期,日本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输出方面日趋活跃,在上下水系统领域与其他国家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也日渐增多。

基础设施老朽化明显。2012年山梨县中央公路笹子隧道天花板崩落事件,使得日本的基础设施老朽化问题进一步凸显。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期集中建设的基础设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阶段,有计划地维护、管理及更新已成为重要课题。比较2010年和2030年使用年限超过50年的基础设施比例,道路桥梁将由8%提高至53%,河川水利设施将由23%升至60%,下水管道由2%提高至19%,海岸防波堤将由5%急升至53%。从重视人身安全的角度对老朽化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需要巨大投入,《2011年度国土交通白皮书》中推算,道路、港湾、机场等维护管理与更新费用,将由2010年的4.2万亿日元提高至2056年的10.5万亿日元,而包涵新建基础设施在内的投资总额2010年为8.3万亿日元,且未来不会有明显增加,因此,到2037年即使新建基础设施为零,现有投资也无法满足老朽设施维护需要。

处理老朽基础设施孕育商机。对老朽基础设施全部补强延寿是不可取的,“集中与选择”是必不可少的策略,部分基础设施的延寿也不可避免。安倍在当选前提出了10年总额200万亿日元的《国土强韧计划》,在进行防震基础设施整治的基础上,加速推动老朽基础设施的改造与更新,公共建设明显增多以及财政赤字的上升均不可避免。除财政恶化外,还存在信用不稳而导致国债暴跌、资金调配困难,从而引发希腊式的债务危机等风险。只有通过自身的财政健全化,才能避免世界金融资本和投资家做出冒险尝试。基础设施老朽化是不能等待的,通过开发新材料和工艺以降低改造更新成本、提高效率,不仅在日本,在全球也有广泛的需求,其中更孕育着巨大的商机。

(六)“大数据”

“大数据”技术引人瞩目。随着IT技术的不断进步,要对各种庞大数据进行收集、可视化处理及商业利用,发展大规模信息处理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随着云计算的普及,数据的运用意识也在提高,加上通信及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使得更多的设备能够通过互联网相连接,这些均为数据的大规模传输和交换提供了可能。除大规模的数据本身之外,如何读解出数据背后所包含的信息则更为关键。因此,需要基于互联网信息、图片和动画、各种数据库、敏感性信息等构建大规模数据体系,并处理制作出可视化的趋势性曲线、图表、以及动态模拟画面等,供各领域的分析决策使用,从而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拓展“大数据”利用的空间。日本最大的料理设计企业Cook Pad,自2012年10月开始与IT服务企业NIFTY合作,使用户可通过手机查询到其菜单食材特卖的最近商店。NTT数据、富士通基于对Twitter上的抱怨分析,升级原有服务系统而提供新的服务。总之,利用好“大数据”快速普及的时机,可以为许多行业创造出新价值,进而获得更多的商机,但需要注意企业收集的大量个人信息的泄漏而侵害个人隐私等问题。“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为针对每个人兴趣和爱好的个性化商品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使感觉良好与感觉不快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为消除数据收集与利用中的疑念,构筑与客户之间的信赖关系则显得至关重要。

“大数据”决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流行语。“大数据”已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目前已经到了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实践阶段。美国政府一直在强化对“大数据”的支持,奥巴马政府于2012年3月发布了第5期科技发展规划,“大数据”是其中的重点。该规划制订了6个部委2亿美元的联合研发计划。过去美国政府用于IT业的研发投入为超级计算机和互联网两个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技术进步,本次的研发计划则可能为“大数据”的未来普及提供良好的契机。

企业应如何应对。企业应关注数据收集、分析系统的整合,以及其能够带来的商业增长点。投入资金收集和整理数据固然重要,但如果不知道如何使用则是本末倒置。从相关信息中发现新的价值,并创造出新的商业机会才是重中之重。但是要想从“大数据”中解读出这样的信息并不容易,因此,为避免走错方向,与其他公司相互结合来构建“大数据”体系,在起点上就会比没有导入的企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七)数字化制造业革命

个人制造业创业时代的到来。曾准确预见互联网所掀起巨大社会变革的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其2012年出版的新书《造物者:新工业革命》中指出,新的数字革命时代即将到来,不论是企业或个人都可以加入到全球制造业的“模式转换”大潮中来,作为个人设计者,既可以在自己的桌子上从事产品制造,又可以委托专门的制造公司进行生产,个人从事制造业创业的时代已经到来。实际上,这种创业正在增加,过去个人创业主要以服务业和软件产业为中心,今后会向以制造业为中心快速发展转变。

数字制造业革命的背景。以新的数字革命为背景,使整合制造业创业环境成为可能,数字化技术也加快了各种机械的小型化与低价化,如,根据数字设计采用树脂或金属喷射技术的3D打印机,以及对面板进行精确的激光切割等。CAD设计软件的低价与模块化也使得个人进行数字化设计成为可能。特别是被克里斯·安德森称为四大神器的3D打印机、CNC(计算机数字控制)装置、激光切割机、以及三维扫描仪,使用这些工具,无论是谁都可以在没有工厂的情况下制造出产品,进而衍生出更多的个人工厂。网络也使多人可相互交流创意理念,并使用共同的开放式设备来制作产品,经网络传送设计并制作出三维产品。通过网络可广泛调配的“云基金”,也让个人获取开发产品所必需的支持成为可能。基于此,过去只有企业能做的事情普通的个人也能承担,只要有新创意,人人都可以参与制造业。

制造业的形态会如何变化。作为现有制造业的一部分,从资本集约的大规模生产,向以个人或小企业为中心的“新的家庭工厂”回归或成必然,也为个性化强、与低价竞争无缘的产品制造提供了机会,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包涵多种创新理念的产品制造小型企业将得到迅速发展。即使不创业,数年后家庭用3D打印机普及,也会实现根据自己的设计、制作出有趣实用产品的时代。

产业界如何应对新的数字化革命。新的数字革命的结果是消费者可以为自己制造所需的产品,并与他人共享,这对产业界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制造业数字化对企业来说既是威胁,又是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创建新的商业模式则十分必要。

以进取的理念发挥日本的强项。对于制造业数字化,并不能一味的防守,应以进取的理念来应对。日本人具有生产优质产品的热情,产品制造是日本的强项,而制造业的数字化革命,更意味着充分发挥日本长处的时代的到来。为此,应充分引导、发挥各方智慧、以创造出新的产业模式。

脱商品化使制造业的回归成为可能。如果能够有效利用数字化制造技术,就可能使商品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价格竞争的束缚。同时,数字化制造技术还可以有效降低人工成本,使得工厂向低人工成本国家迁移倾向减小,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归的可能性增大,发达国家产业空洞化的悬念也会随之降低。总之,数字化制造技术将如何改变未来的产业形态,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八)全球化的利基顶级企业

全球化的利基顶级企业。日本广泛存在着特定市场领域(利基市场①)全球占有率高、国际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集群,被稱为全球化的利基顶级企业(GNT)。强大GNT企业的存在,是保持日本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源泉。GNT企业的产品未必很出名,但在不受大企业重视的利基市场却具有世界规模的销售额,在技术工程师、企业经营人才、以及政策制订者等多个领域均引人注目。日本经济产业省自2006年起连续4年发布“制造业中小企业300强”,均可以视为GNT企业的备选。

因东日本大地震受到高度评价的GNT企业。日本的GNT企业被海内外皆知是由于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各种核心零部件及原材料生产的GNT企业聚集在东北地区,其因受灾而停产,引发多个全球性产业链断裂。使得人们不仅认识到了缺乏日本核心零部件及原材料,会造成全球制造业停摆,同时也切实感受到了过度依赖日本产核心零部件及原材料的风险,因此,降低对日本GNT企业的依赖成为必然。但因日本GNT企业拥有无法替代的技术优势,以及震后快速恢复等原因,延缓了这一进程。

非价格竞争的世界性扩张。GNT企业以生产中间产品、各种核心零部件及原材料为多,与最终产品相比,具有单价低、市场规模小、集成度高等特点,且产品开发难度较高,因此,多数企业无法参与,既避免了过度竞争,又容易产生高附加值。即使是面向消费者的最终产品,GNT企业也并非不能生产。GNT企业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企业的规模,与容易陷入激烈价格竞争的数万亿日元的市场相比,具有技术控制力的数千亿日元规模的利基市场很有吸引力。

GNT企业的重要作用。一是为地方提供高品质的就业机会、确保地方基础技术型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并通过对社区做贡献等提高地区经济活力;二是完成由产品开发到市场创建的技术创新,成为自立型的技术创新企业;三是通过不断的研发、具有较高的接受能力,对周边企业产生溢出效应。具体类型包括:从国内外企业的海外事务部直接介绍高规格的订单,以单一产品加工为主的中小企业;在市场规模小、大企业不愿进入的领域开发新产品;生产日本制造业所必须的、大企业停产及退出的小规模市场产品;以及参加国有资金竞标支持的、有大企业和大学参与的研发项目,开发大企业相对消极的市场化产品等。

强化GNT企业、确保经济成长。作为生产基地和市场急速扩大的亚洲新兴市场,对GNT企业的高附加值零部件需求旺盛,日本的GNT企业可从中获益。在日本经济中,“影子冠军”的数量不在少数,不仅在海外市场成功的“影子冠军”企业较多,并且已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可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坚与中小企业更是数量众多,开拓新兴市场、进一步强化GNT企业,是实现经济成长与地区振兴的原动力。

(九)老龄化市场

老龄化市场已受到企业的关注。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出现老龄化的国家,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比较突出,而日本企业对此的反应却相对迟缓。随着“团块世代”即战后首个生育高峰人口的大批退休,日本出现了“2007问题”,针对拥有充足资金和时间的“团块世代”的商品开发开始兴起,众多企业也开始制订和实施针对老龄化人口的产品战略,持续增长的老龄化人口更是市场需求的持续动力之一。

网络视老龄市场为重要商机。近来老龄人口网络使用的增加引人注目,相关调查显示,2011年60—64岁家庭的网络使用率达65.4%,65—69岁为48%,比2006年分别提高了7.2%和11.7%,利用网络购物的人口比重也达到了48.6%和42.7%,相对于2.5%的智能手机和1%的平板电脑使用率来说,上网笔记本电脑的使用比例相当高。预计随着面向老龄人口平板电脑的普及,操作简单、画面容易看清、价格便宜及上网费用低等特点,也使其比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对老龄人口更具吸引力,还会吸引没有网络经验的老龄人口参与。

全球老龄化市场—日本的商机。预计以亚洲新兴市场为首,全球近一半的国家均将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日本企业开发针对老龄人口的产品与服务,未来必将拓展到海外,商机巨大。因老龄化到来的时间差问题,日本企业将更有可能在此领域占得先机。其他国家也在高度关注日本的老龄化商机。美国GE公司已将针对老龄人口的尖端医疗设备作为研发重点,并自2005年开始投放适合日本市场需求的产品。日本企业具有老龄化产品的地利优势,这一点使得外国企业不易超越,今后应投入更多的精力,有效解决老龄阶层的不满和不便,以创造出新的市场与商机。

(十)从产品到服务

制造业从产品到服务的扩展。从消费产品到消费服务一直是发达国家和成熟市场的消费走向,与大规模连锁店苦于销售额提高缓慢相反,2012年东京迪斯尼的入场人数再创新高则是从产品到服务的最好例证。日本国内的制造业企业中也不乏开展服务业的例子。

商业化的陷阱。近年来,制造业已经从发达国家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时代,进入到了新兴经济体企业以低成本生产优良产品的时代。其结果是,工业品生产陷入供给过剩、低成本竞争之中,即使是最尖端的产品也可能在短期内被仿制。因此,对高性能的新产品研发与销售而言,其保持市场控制力的时间会比以前大为缩短,在研发成本回收前被仿制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这就使得收入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被迫由以生产为中心的产品销售型的商业模式,向以服务为中心的新的商业模式转变。

由产品向服务的快速转变。从客户的角度看,在全球工业品供给过剩的“产品多余”时代,相对于产品本身而言,使用及维护等服务则更被看中,商业经营的主流已经从产品销售向制造业的服务化及产品与服务一体化模式转变。之前提到的“智能电网”、“大数据”、“数字化制造业”、“基础设施的一体化输出”等无不与之相关,从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及对全球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来看,向产品与服务一体化模式转变也很有必要。

并非脱工业化。值得注意的是,从产品到服务并不意味着制造业的废弃与脱离,也不意味着必须舍弃“硬”的制造而转向“软”的制造。制造业并没有落入商业化的陷阱,而是需要基于过硬的制造业,由单独的产品销售转向产品与服务相融合的一体化经营模式,且这一动向将在今后日益活跃,普利斯通的轮胎再生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日本企业没有必要舍弃其得意的制造业,产品生产今后还将进一步扩大,但在全球已进入产品供给过剩时代的今天,以产品为中心将无法实现持续成长,由产品向服务的转变势在必行。就制造业而言,一体化需求的增加也意味着产品需求的增長,客户寻求一体化需求的变化,必然会带来生产以及制造业模式的改变。为此,应高度关注全球“硬”和“软”概念的演变,并据此重新定义自己的事业,才有可能创造出超越普通常识与认识的新产品和新服务。

二、启示与建议

(一)加快产业升级,制订好走出去战略,防范中等收入陷阱

面对我国人工成本上升、土地成本高企的状况,应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夯实产业升级的技术基础,在我中低端产业向东南亚等地转移的同时,防止产业空洞化及中等收入陷阱的出现。尤其是在中日关系持续紧张,日本布局东南亚国家牵制中国的战略动机下,我国更应实施好走出去战略,抓住东南亚国家经济高速成长的历史机遇,依托“10+1”自贸优势,从双赢的角度做好引导工作,使有竞争力的产业主动进入东南亚国家,避免已有战略优势的丧失。同时,走出去应提倡“综合体”模式,尽力避免恶性竞争的出现。

(二)加速由产品向服务的转变,切实提高百姓生活的智能化水平

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切实提高服务意识和便民意识,把握好目前全球智能城市建设的契机,并与从产品生产向创造需求转变的世界潮流相结合,在加强我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百姓生活便利化等方面的需求。如:在城市智能交通体系建设中,应充分借鉴日本的相关经验,改变以产品生产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建设城市公交智能控制网络体系,使百姓通过网络和手机就能实时掌握公交车辆到站及转乘信息,方便换乘,使乘坐公交成为城市居民的自觉选择。

(三)充分认识并顺应全球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加大引导型研发投入

与日本安倍经济新政重点关注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全球化的中小企业、新能源、农业等领域不同,美国将大数据、数字制造业等作为发展重点,其或将与页岩气一道,成为全球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为此,我国应全面了解和分析全球产业发展新趋向,把握好未来产业发展的潮流,利用好当前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契机,看准方向,加大官产学研的整合力度和前瞻引导型研发投入,以沿海发达地区为龙头,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经济尚未全面复苏前,力争在部分产业技术前沿领域进一步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为实现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双跨越创造条件。

(四)加快制造服务业的发展,重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一体化

充分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顺应发达国家通过制造业与服务业一体化来提升服务业质量及产业竞争力的发展趋势,依托我国具有的价格竞争力及市场优势,从政策设计上,引导企业走出低成本、低价格的恶性竞争的经营模式怪圈,通過加快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有效提高广东、浙江等地区的产业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商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力争在本次从产品到产品与服务一体化的发达国家产业经济发展潮流中,重塑自身的经营模式,使产业和技术竞争力再上一个新台阶,并与大数据和数字化制造业等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向相结合,争取创造出新的产业和内需增长点。

(五)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及走出去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在中小企业发展方面,日本的经验很值得我国充分吸取和借鉴,特别是在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支持政策、海外拓展支持政策、以及与大企业集团联合协作政策等多个方面,均有非常突出的成效。同时,还应借鉴发达国家风险投资管理和运营模式,为新兴领域中小企业创业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应充分发挥资金和人力资源优势,在全球利基市场和数字化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为我国中小企业向上游高端产业发展及国际产业技术竞争力的提高服好务。

(六)严把质量关,适度安排基础设施建设节奏,减少未来财政压力

当前,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出现基础设施老朽化问题,其维护与更新所面临的财政压力也越来越大,为此,我国应提早做好预防准备,加强基础设施的总体规划,适当提高工程定额与标准,更加注重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和使用,实施更严格的监管政策,确保质量、延长寿命。在稳增长的前提下,从长远和大局考虑,适度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的节奏,以保证未来维护更新的时间梯度,避免形成集中的财政压力。

注:

①利基市场:又称隙间市场,源于英文Niche Market,是指被市场中有绝对优势的企业忽略的某些细分市场。

(作者单位:驻日使馆经济部)

猜你喜欢

关键词基础设施制造业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图解十八届六中全会“关键词”
“关键词”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探讨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