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
2013-04-29姜宏
姜宏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日益密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走新兴工业化之路的必然选择。但是,目前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还处于低效均衡状态。制造业需求不足,企业“服务内置化”现象没有完全解决;生产性服务业供应不足,在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比重过大、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较小,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规模和质量难以满足客户高标准的服务需求。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力”不够,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力”不够,形成了制约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短板”效应。
一、強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
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的保障。制造业应转变经营理念,发挥比较优势,发展核心业务,并通过组织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将一些非核心的服务环节剥离出去,外包给专业的服务商来做,让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通过这种制造业产业链的良性衍生,不断增加有效性需求,形成拉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原生性动力。同时,打造分工优势,为企业提供研发设计、资金信贷、信息网络、仓储物流、广告创意、会展促销等服务,形成专业化社会服务体系,为制造业向研发和营销两端拓展延伸,即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头攀升,发挥重要的产业“推进器”作用。推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形成相互支撑,互相推动的紧密关系,构建融合配套、错位分工、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二、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育程度,已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家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式发展,有助于实现服务网络化,降低服务成本,拓展新的空间,在短时间内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家应借助财政贴息、返税、减免所得税、专项基金等转移支付的杠杆作用,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发展。鼓励规模大、信誉高、服务好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对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化、大型化、组织化,拓展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经济效益,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迅速发展和升级。
三、不断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社会服务体系
在技术开发服务中,应建设和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大力建设软件服务、公共检测、工业设计等公共项目。通过服务功能强,辐射功能大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驱动制造业向产品设计、产品营销、品牌经营等高附加值价值链延伸,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快速融合,这既是我国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路径。以沈阳市为核心的沈阳经济区区域合作发展目标是建设新型产业基地,沈阳将建设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因此,国家应在沈阳继续增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平台,构建“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四、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项目的政策支持
通过税收优惠、放宽审贷、项目融资,多种渠道吸引产业要素投向生产性服务业,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进生产要素价格改革,生产性服务业用地、用水、用电、用热应与工业同价;建立畅通的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渠道,为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提供资金支持;允许制造业在购买诸如专利等高端生产型服务时按照一定比例抵扣进项税额,以鼓励这些服务项目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增加沈阳等区域中心城市为税收“营改增”试点城市,特别应对大型制造业企业中分离出来的生产性服务业公司,在给予“营改增”税收支持政策同时,给予2—3年的税收减免支持。通过有力的政策措施,解决生产服务商发展难的问题。
五、建立和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的统计体系
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属于新兴服务业,目前统计工作还存在缺乏国家统一标准、统计体系不健全、服务统计缺乏归口管理等问题。国家应开展生产性服务业统计试点工作,建立科学统一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制度。在统计体系中,应把软件服务业等纳入统计范畴;把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纳入月、季统计报表;工业企业内部的生产性服务业务也要实行专门统计,以全面、客观、及时、准确地反映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作者系沈阳市委常委、市政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