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端探究

2013-04-29丁英顺

关键词:同文馆教习赫德

丁英顺

摘 要:同文馆是由清廷举办的中国第一所官办洋学校。在赫德的扶持与改革下,同文馆由初期的一所专门培养外语翻译人才的学馆,转型为研究高深学问和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关键字:高等教育;赫德;同文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51-02

罗伯特·赫德(Robert Hart 1835—1911),1854年来到中国,1908年离开,一生与晚清政局相始终。在任职总税务司期间,赫德独揽中国海关大权,并插手财政、邮政、外交、交通、海运、博览、教育等事务,成为近代中外关系史中的显赫人物。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其主要形式就是各种新式学堂的创办,而同文馆就是当时最早的新式学堂的代表。同文馆创立于1862年,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在风雨40年中,赫德时刻在幕后掌舵,细心呵护,被总教习丁韪良称为“同文馆的父亲”。

本文深入探讨赫德参与同文馆的创建、经营及改革,探寻其向高等教育转型的轨迹,希冀对早期高等教育史研究有所裨益。

一、提供经费,支持办学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訢在与外国代表交涉的过程中,深感“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为了不受人欺蒙,奏请开办西文学馆[1]。这份奏折很快得到批复,并于1862年6月11日正式开馆,定名“京师同文馆”,隶属于总理衙门。

此时的清政府内外交困,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在此困难之际,赫德所主管的海关解决了这一问题,由船钞中提取三成,解送总理衙门,“以资应用”[2]。若是船钞不济,通常由赫德先行垫付。随后,赫德又继续拨款支持和加大同文馆的基础设施建设,如1876年的化学实验室和博物馆,1879年的印刷厂,1888年的天文台和物理实验室。

值得注意的是,赫德对同文馆的资助并不是一时的应急之策,他在海关机构中专门设置一个教育股,主管同文馆业务。他本人则担任同文馆的监察官,监察同文馆的财务,使海关的每笔资金能切实落实到同文馆的建设中。

正如总教习丁韪良所言:“他决计每年从海关方面拨给我一笔整款,以供学院之用。当时我就答道:‘擦擦灯台,我是愿意的,但是你得供给灯油。他就答允了。自此二十五年间,践行约言,未尝或渝。”[3]

可以设想的是,若是没有赫德的现代化管理,晚清海关如何能成为当时唯一高效运转的部门。若是没有这不断增长的海关税收,又如何能保证同文馆三十年建设资金来源的稳定。对此,当代欧美专家指出:“如果学校一直在财政上仰仗中央政府,那就可能会没什么把握,所以它从罗伯特·赫德爵士那里得到常年资助,从1863年到1911年,这位爱尔兰人掌握着中华帝国的海关,赫德对该校的资助持续了三十多年。”[4]

二、转变培养目标,改革课程内容

如果仅仅是给予经费上的支持,赫德是无法对同文馆施以深远的影响。同文馆也无法冲破封建学校的束缚,开启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

同文馆最初的创办动机,奕訢在奏折中说得很清楚,“欲先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5],就是培养外语译员以作应急之用,充其量只能是一所初等语言学校,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

当赫德初次入京听说这所学校时,“马上被它潜在的能力所打动”。他预见到,“这所学校不仅可以在促进中国和外界的友好关系的发展方面,也可以在同样重要的方面——中国本身的内部发展,起积极的作用”。因为“中国拥有众多能吃苦耐劳的农民、艺术家和商人,拥有大量的,几乎从未开采过的煤矿、铁矿和其他矿产资源,拥有辉煌的进出口贸易前景,这一切都在呼吁发展。有效的引进与采用现代的方法可以提高她的农业生产力,使用机器可以改革她的工业和家庭作坊,还可以为成千上万的人提供就业机会,先进的仪器可以查明和开采她的矿藏,她的外贸和国内贸易是这么广泛,完全可以为国家和人民增加十倍的财富。所有这一切,还有像铺设公路、铁路,建设轮船,发展交通,都是做得到的”。但要实现这些,中国此时缺乏的就是“训练有素的中国领导人”[6]。

事实证明,赫德的预想是正确的。当丁韪良嫌同文馆工作没出息,准备辞职时,大臣劝道,(同文馆)“学生并不一定永远只有10个,而且即是这10个学生的前程也未可限量。我们一天天的老了;他们10个人之中说不定还有可以继承我们的位置的。将来皇上也许要学外国语言;难道你的学生便不会被召去教他吗?”[7]这就明确道出了同文馆的培养目标——朝廷大臣和帝王之师。

但要造就“训练有素的中国领导人”,仅学习外语是远远不够的。赫德利用自身的影响,努力促成同文馆由学习外语转变为全面学习西学,引进近代西式教育体系,采用西方的科学教育方法。

在赫德的建议和谋划下,奕訢等人连续上奏,“因思洋人制造机器、火器等件,以及行船、行军,无一不自天文、算学中来。现在上海、浙江等处,讲求轮船各项,若不从根本上用着实功夫,即学习皮毛,仍无俾于实用” [8],并通过与倭仁等顽固派的争论,使朝廷最终采纳了自己的意见,增设了西方科学系,教授天文学、数学等科目,以后又陆续开设国际公法、经济学和历史等社会科学,极大地丰富了同文馆的学科内容。

在赫德及其推荐的总教习丁韪良的领导与组织下,同文馆翻译编写了多种西方著作。如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赫克尔著的《天文学大纲》,惠怀特的《机械学》,牛顿的《原理》;编译了《万国公法》、《化学指南》、《法国律例》、《英文文法》、《政治经济学》、《世界史纲》、《格物测算》、《法华字典》等。这些课程和教材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介绍了西方19世纪中叶以前的最新学术成果,如原子理论、元素周期律、达尔文进化思想等等,此时同文馆已经初步具备高等教育研究“高深学问”的特征。随着各种课程的开设,同文馆实行分馆教学,除了外文馆以外,还有天文馆、算学馆、格致馆、化学馆、医学馆等等。这就由当初的语言专门学校逐渐转变为分科大学的雏形。

由于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备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省考生及第的试卷都送到总理衙门来,交同文馆核阅,凡取得最高科名(进士)的考生,都列员同文馆,因此,同文馆便取得了一个国立大学的地步”[9]。

三、聘请外国教师,提高教师素质

同文馆创立之初,很难想象优秀的外国学者会不远万里来到当时落后的中国当教师,更难想象得到,创办之初的教师又是多么的艰难。

1866年,赫德回国结婚,仍不忘同文馆的建设。他向恭亲王建议派一名税务司带领同文馆学生出国旅游,见识世面,同时授权让他招聘外国教习。这两项中肯的建议自然得到批准。首批外教,赫德便物色了法国科学家毕利干为化学教习、方根拔为数学教习、额布廉为英文教习、李华丽为法文教习。在选聘外国教习时,赫德非常重视其真才实学,后期他把这项工作转交给了他的好友金登干(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主任),通过信函或电报形式将聘用条件下达给金登干,然后由其进行考试和录用。

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推荐丁韪良为同文馆西文总教习。丁韪良的任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他首先就从完善师资入手 , 聘请中外专家来馆担任教习。据统计, 同文馆先后聘请过 54 名外国学者和32名中国学者。这些中外教习在当时都是著名学者,如李善兰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科学家。至于外国教习,来华之前大多数就已经受过高等教育,其中至少有8人获得博士学位:傅兰雅、丁韪良、毕利干、施德明、卫廉士、德贞、费礼饬、卜世礼。总教习丁韪良可谓学贯中西,享誉中外。这也正符合高等教育中“大学者,大师也”的重要特征。

在高水平教师的执教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高,远远超出当初所拟定的翻译水平。其毕业生大都分布于外交和政府部门,也有专门从事学术、科技和教育等工作。根据《同文馆题名录》记载,从1879年到1898年毕业的176名学生中,除了在使馆中任职翻译官以外,赴外任外交官的有33人,在各种新式学堂任职教习或斋长的有26人[10]。这足以证明了同文馆从开始单纯培养翻译的语言学校,成长为一所培养高级、多样化人才的高等学府。

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时代需要与个人作用是其发展的先决条件。而从同文馆的创建来看,赫德的个人作用尤为重要。对此,总教习丁韪良是这样评价的:“当鹭宾·赫德爵士奉派为海关总税务司的时候,他发现有这所学校,但是这个婴儿是如此弱,要使它活着,就不得不施行一种人工呼吸法。正确地估计了它的潜能之后,他就把它置于他的保护之下,并且替它的发展订下了远大计划。它在他的照管下是幸运的,因为由于他,它就从一只萤火虫变成了一座灯塔。”[11]通过赫德的“远大计划”,同文馆从一所培养外语翻译人才的学馆,转型为一所研究高深学问和培养各类人才的高等院校,虽然还远远不能称之为一所正规“大学”,但确系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为后世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5][8]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39,37,43.

[2]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8.

[3]赵长天.孤独的外来者——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300.

[4][加]许美德等;沈颖等译.中外比较教育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53.

[6][英]魏尔特;陈敖才等译.赫德与中国海关(上)[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438.

[7]丁韪良.同文馆记[J].教育杂志(直隶学务处编辑),1907,(4).

[9]张静庐.中国出版史料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7:33.

[10]刘华.论京师同文馆的高等教育性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11][美]马士;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508.

猜你喜欢

同文馆教习赫德
压迫与抗争: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继任者问题新探
简述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得以“衍生”的关键
赫德与中日甲午战争
中国物理教育从无到有并达到国际水平的历程(上)
明代的庶吉士教习官
争于庙堂的道器与中西
京师同文馆教习述论
晚清同文馆研究述评
小学英语教学备课之我见
罗伯特.赫德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