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改的几点反思
2013-04-29安本正
安本正
〔关键词〕 新课改;认识;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9—0043—01
传统教学模式有优点也有缺点。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越来越明显: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在课堂上,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教学形式单一,教法缺少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讲多少,学生听多少,束缚了他们的思维;理论和实践联系不起来,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学得更苦,老师教得更累,成绩不尽如人意。其实教学就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结合,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是关键。在新课改实践中,我尝试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只进行引导,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我就传统教学模式和“新课改”谈谈我的认识。
一、教学要更具目的性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是实践的先导。没有正确、先进的教学观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应具目的性,即老师教什么,怎样教,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以前我认为,只要把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而不管学生是主动接受还是被动接受,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等等。近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若没有目的性,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但新课改克服了上述缺点,如:
一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老师不再是燃烧的“蜡烛”,而是点燃“蜡烛“的火把。老师在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与学生交流、合作;二是由重老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课堂上不再是老师简单的传授,而是以 “引”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走路”,以“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走路”;三是由居高临下的态势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最终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要角色,而老师则是配角和导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实践、去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快乐。
二、教学要更具针对性
教学环节应该具有针对性,应围绕着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对难点、易错点的把握,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新课改的尝试中,我积极运用宜川中学数学课的“说一说”、“测一测”、“议一议”、“用一用”、“练一练”、“谈收获”等教学环节的经验,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通过正确的引导、简单的点拨、适当的评价,让学生积极展开热烈的讨论,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体验学习知识的快乐。如在“议一议”和“谈收获”这两个环节中,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也能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以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的姿态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学生学习兴趣日渐提高。每节课中,学生迷茫的眼神少了,昏昏欲睡的状态不见了,教学效果也显现出来了。
三、教学要更具实效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动求知更利于知识的获得;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长远、全面的发展。数学课教学更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使课堂更具有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分组讨论、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实验探究等等。同时要处理好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的,要明白教师还是课堂的管理者,教学不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合理,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点。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学习、讨论、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课堂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当堂消化,让学生动起来;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去“做”,边看书边练习交流,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通过“谈收获”环节了解教学效果,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做到既井然有序、起伏有致,又紧扣学生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必须进行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同的老师,不同的班级,不同的科目,不同的章节,就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开展方式的选择上,注重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同时,也不要排斥接受性学习,否则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就不能体现变革与继承的关系。总之,转变教学观念是前提,不同的模式需要我们通过实践去检验,并且随时间、地点、学生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并学以致用。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