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自尊 培养自信
2013-04-29徐兰琴
徐兰琴
〔关键词〕 学困生;转化;爱心;因材
施教;耐心;细心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9—0024—01
创新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现教育的人性化特色,彰显育人宗旨。对于学困生而言,重拾自尊,再树自信,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爱心呵护、慈心抚慰
有慈心,就不会恶语相加,讽刺、挖苦学困生,就不会歧视、打击或侮辱学困生;有爱心,就不会抱有成见,看学困生不顺眼。学困生就像羽毛不健全的小鸟,像枝叶受损的小花,他们外表上或者张扬,或者文静,或者放肆,或者胆怯,但他们的内心多少都有些“伤痕”——来自外界的轻视所造成的自卑。也许他们表面上漠视于别人的指责,对荣誉、尊严近乎麻木,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是逆反、自闭、对抗的心理在起作用,是自尊心受到伤害时的消极反应,是内心在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漩涡中挣扎的表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没有理由去加重他们的伤痛,对学困生不能只批评、训斥,而应多正面引导,多给以同情、理解、支持、关怀、鼓励、帮助,把严父之心和慈母之心结合起来,激发、保护其自尊心,帮学困生找回曾经或正在失掉的“面子”,帮助他们树立“学必有成”、“习必有得”的信心,精心呵护,大力扶持,使这些“弱苗”在“爱”的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起来。这才是“园丁”的功夫与价值所在,也是我们的爱心所归,事业心、责任心所向,更是每个教师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二、要找到病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学困生自尊心的扭曲,自信心的缺失,虽有共性,却也有个性,他们“问题”原因千差万别,自尊心、自信心受损程度也因人而异。因此,建立学困生转化档案,区别对待,从各人实际出发,实行个性化帮扶,针对性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要将爱心与耐心、细心相结合
学困生取得进步不容易,得到他人正面回应更难。因此,关注他们的心理诉求,平时多观察、交流,多给他们加油的手势、鼓励的眼神、肯定的话语、耐心的辅导、包容的微笑、善意的回应,多给他们展示与尝试的机会,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每一个细小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赞扬、鼓励,小心翼翼地帮扶他们从“爬”——“站”——“行”——“跑”,最终学会“飞翔”。
四、要迈好最初的几步
春风化雨式地引导,激发他们走上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自奋的成材成功之路,最终成为优秀生和心理素质、道德素质良好的为社会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一是要助其扬长,二是要帮其避短,将其优点的星光点亮,将其缺点的萌芽熄灭,扶其走过开始最艰难的几步。这里既需要掌声,又需要警钟;既需要热情的鼓励,又需要善意的提醒;既需要放手,又需要监督;既需要指引方向,又需要助推给力。
五、要做到四个“一”
第一,帮助学困生找回自尊,需要营造一种氛围。即人人尊重学困生,关心而不歧视,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学困生感受到周围环境的自由、宽松、和谐,自卑感、压抑感就会逐渐消失,不再背负思想包袱和精神压力,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表率作用尤为重要,从我做起,是每一个教师应有的选择,教师做好了,才能带动学生尊重关心学困生,进而扭转和改变不利其成长的环境。
第二,帮助学困生找回自尊,需要形成一股合力。要在集体中倡导并确立一种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人格平等的理念,尊重、保护学困生。亦即需要每一个教师(不光是班主任老师)积极倡导,通力合作,身体力行,从我做起,用父母般的爱去关心、爱护、感化学困生,同时,也要倡导其他同学主动帮助学困生,否则,单靠个别教师孤军奋战是难以奏效的。
第三,帮助学困生找回自尊,需要抱定一个信念。即学困生可以转化,教师不能嫌弃他们,教育应该面向他们,切实丢掉“朽木难雕”的偏见,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不为人言所动,不被遇到的困难所屈服,相信“有教无类”,我能转化学困生,相信他们能被我转化。
第四,帮助学困生找回自尊,需要维系一个纽带。即教师随时联系学困生,密切关注学困生,需知关心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只有时刻关注,对学困生的情况了然于心,对他们的变化了如指掌,先做他们的朋友,再做他们的老师,建立起与之无间的沟通,获得其信任,奠定情感基础,才能最终把学困生转化成合格生、优秀生。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