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特色”成为学校发展的绊脚石
2013-04-29黄建辉
黄建辉
不可否认,在“千校一面”的传统办学模式下,一所学校若特色鲜明,确实能达到“鹤立鸡群”的效果,能聚焦更多社会目光的关注,对学校发展有促进作用。不过,近日在与当地一些中小学校长的交流过程中,笔者隐约发现:在部分校长内心深处,学校若没有了特色,他们脸上就没有光彩,心中没有成就感,学校就没法办了。尽管教育界有关学校特色的讨论“铺天盖地”,谁提起都有“老生常谈”之嫌,但面对校长们的疑惑,笔者还是忍不住想谈两点思考。不论对与否,权当是“坐而论道”职业病之一次冲动。
一、什么是学校特色
从表现形式来看,学校特色不是盲目的另类追求。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年轻学生敢于张扬个性,否定和背叛传统,值得理解甚至肯定。但对某些校长来说,为博得社会和家长眼球,扛着“特色”大旗,盲目地追求个性化之举措,却是值得商榷。首先我们要明白,学校特色不是另类异族,不是你有我不能有,不是要拼个你死我活。特色是独特的,但不是唯一的。在笔者看来,任何一所中小学,只要具备明确的办学理念、灵活的课程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的课外活动以及和谐的校园文化就是一所好学校。试想,若能做到这几点,教育质量自然会上去,校长还用得着绞尽脑汁到处寻找特色吗?不要把特色变成了学校发展的绊脚石、办学负担。特色是一种内涵,一种理念,不需要去刻意点缀装饰,简单朴实也是一种美。
从实践过程来看,学校特色不是校长的个人舞会。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一个成员都是学校的主人公。打造学校特色不是校长的“个人舞会”,也不是某一个或几个学科教师的“专利”,而是全校教职工集体参与的“盛宴”。公平参与、整体优化是学校特色建设内在要求。在打造学校特色过程中,作为学校发展的“领头羊”、“旗帜”、“火车头”,校长既要能提出共同愿景,又要发挥特色的“纽带”作用,把广大教职工带动起来,把特色理念内化为教师原始的发展欲望、强烈的内驱力和自觉的责任感,使广大教师敢于打破常规,超越规范,自觉地把特色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中去。学校特色就好比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绚丽多彩的舞台,舞台上人越多,活力才越十足。学校特色建设只有广大教职工全员参与、全过程,积极主动实践,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
从目的效果来看,学校特色不是好看的花瓶摆设。“特色”真正内涵是既“独特”又“出色”。但遗憾的是,部分学校却把心思全放在了“独特”上,而忽视了“出色”的重要性,以致于学校特色成了花瓶摆设、“作秀”工具和“应景”文章。辩证法告诉我们,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形式主要是为内容服务。“独特”是特色的外在形式,“出色”才是特色的本质内容。学校特色是不同生命特征的综合体现,它是充满活力,栩栩如生的。学校特色建设始终都是要围绕教师和学生群体的生命成长发展需求,最终目的是为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若学校特色不能提供优质的教育,不能更多、更好地培养人才,其特色就缺乏生命力与说服力。即使校门设计再宏伟,教学楼结构再独特,校园布置风格再鲜明,也只是好看的花瓶摆设,对教育发展毫无价值。
二、如何打造学校特色
从上文我们不难得出,从管理者角度来讲,所谓学校特色,就是学校广大教职工共同认可和参与的关注师生生命成长发展的一种办学理念追求与实践。那么,如何去打造学校特色呢?常言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笔者以为,这对打造学校特色也很实用。学校特色打造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得道”,即遵循教育客观规律。具体来讲,要恪守三个原则: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就是不能冒进,要讲究分寸和与时俱进。学校特色属于学校文化范畴,是文化就要重视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换言之,打造学校特色不仅要结合现实需求,把握时代节奏,也要回顾过去,敬重历史。学校特色建设脱离了学校的历史文化思想资源、现实土壤,就没有了根基和营养。现实中常见一些学校急于求成,学校特色建设全凭一股冲劲,一时间就如暴风雨来袭,全校上下铆足了劲头大干一番。可是等这场暴风雨过后,又完全呈现了另一派“政息人亡”的气象。如此虎头蛇尾,浅尝辄止,不尊重历史和实际的特色“创建法”是很难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的积累开始,最后才能发生质的飞跃。学校特色建设也不能违背这个发展客观规律。
所谓地利,就是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校本区域资源优势。学校特色建设不是凭空想象,闭门造车,而是要善于“接地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理资源优势。要从校本资源、地理特点、资源优势、民族风情等实际出发,扬长避短,认真筛选,发掘亮点,选择具有延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的项目作为特色打造的切入点。拿笔者工作所在地防城港来说吧。防城港地处中国最西南端(大陆的最西南),与越南接壤,是广西一个沿海沿边小城。它既面临大海,又靠近边疆,同时背靠十万大山,区位优势、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十分突出。近年来,当地各中小学校为了打造特色学校,切实从实际出发,立足区域优势和学校发展需求,充分挖掘区域资源,海洋文化、边疆文化、森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当地各中小学校的热捧,以往闲置的各种资源纷纷走进了各中小学校园,特色建设搞得有声有色,内容丰富多彩,而且部分已经形成学校独特的“品牌”。
所谓人和,就是广泛宣传调动,发挥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营造和谐氛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独特是相对的,和谐才是学校特色的共同追求。没有内在和谐的学校的独特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学校也不可能持久发展。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同时担当了学校文化领导者的角色,在特色理念构建和组织实施中要充分发挥引领和推进作用。但如前文所述,校长不是学校特色建设的“独舞者”,广大教职工的“伴舞”角色至关重要。打造学校特色需要一个积极主动和谐的氛围。这不仅表现在理念上和谐——全校上下都能“以校为本”、“以人为本”,共同关注师生的生命状态和成长过程,同时也表现在行动上和谐——领导与教职工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能和谐相处交流、平等对待,特色理念的贯彻实施也不会因领导更换、教师流动而产生不稳定性,要能扛得住现实打击,经得起历史检验。
总的来说,特色既没人们想象的“咖啡”般高贵,也没有“大蒜”般庸俗。学校特色只是一种理念追求与实践,是喝“咖啡”还是吃“大蒜”因人因校而异,不要因为选择而绊住学校发展的脚步。在笔者看来,“喝着咖啡就着大蒜”恰是打造学校特色的一种理想选择。
参考文献
[1] 吴宗权.关于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