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后反思
2013-04-29卢强
卢强
内容摘要:《雷雨》中设置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全面把握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注意问题的梯度。
关键词:《雷雨》 主问题 教学反思
一、主问题的选择与设置
教学中有些问题,往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抓住这样的问题可以带动学生去熟悉和把握内容,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物的性格,当然也可以去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文章的精彩布局和行文技巧。
依据个人经验,这样的问题需要去开掘,如题目的开掘,《药》、《项链》、《祝福》,如主题句的开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如《米诺斯的维纳斯》中“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失去双臂使她获得了什么”,“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如此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进行深度探究。
《雷雨》中有这样的主问题吗?中心人物周朴园,以他为中心,连接起侍萍、繁漪,进而连接起鲁大海、周萍、周冲、四凤,以及鲁贵。所以围绕中心人物周朴园我们可以设置问题。课文节选自第二幕,有两个矛盾冲突,一个是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冲突,另一个是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异常激烈,可以说三十年恩怨一朝爆发,在这样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周朴园的性格得到了有力的展示。在这里,可以设置讨论话题,“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无真感情”。
这一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剧情变化,随着鲁侍萍身份由模糊变为清晰,周朴园所经历的心理变化,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富有代表性的语言如“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来把握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使得周朴园变得如此冷酷无情”,进而来思考人的命运,人性的问题。
学生探寻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深入剧本,分析人物语言,把握人物性格,探讨人性和人的命运的过程。
二、对学生思维的引导
学生思考判断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感情时,举出的证据,如关窗子的习惯,记得生日等等。但学生却没有意识到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即没有结合当时的情势。这时,引导学生进一步细读文本,思考说话的用意,所谓“察心”。学生这才发现,原来为了让情绪激动的鲁侍萍平静下来,周朴园才这样说的,这是周朴园在打感情牌。果然,在周朴园说完后,鲁侍萍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周朴园立马就说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学生的思维只局限在眼前,这时引导学生去看三十年前,结合课本的注释对之前情节的介绍,联系鲁侍萍的语言来解读,进一步来看周朴园这一人物。鲁侍萍说:“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周朴园的无情一下子就展现出来了。
进一步,再看鲁侍萍真正站在面前时,周朴园的反应,“(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由衣内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引导学生从周朴园的台词来分析把握人物形象。周朴园迅速稳定鲁侍萍的情绪,果断打发鲁侍萍离开,并且要求鲁家人永远不到周家来,没有一丝的犹豫。可见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就是叶公好龙式的感情。所以周朴园不是真要对鲁侍萍好,而只是给人看,看自己多么有情有义,看自己对感情多么的忠诚,是为了给孩子们树立一个好父亲的形象、一个好丈夫的形象。
这样,自然就得出结论,周朴园这一形象:伪善、冷酷、狠毒、可怜。
有两点要注意:一是点拨思维方向,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细读文本,揣摩体会;二是传授方法,分析人物要听其言,观其行,察其心。
三、问题的梯度
由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无真感情,到周朴园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再到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作用,由浅入深,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性,探究命运。
周朴园既是被扭曲者又是扭曲者,他的种种性格都是被所处的周公馆和时代塑造的,同时他扭曲着众多的人物,鲁侍萍、周繁漪、周萍。一场大雷雨,写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展示给了读者;一场大雷雨,将病态展示给了读者;一场大雷雨,一场人性和命运的大悲剧。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没有完美的课,只是走在完美的路上。以上是一点反思和心得。
(作者单位:陕西咸阳兴平西郊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