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情境 促兴趣 创高效

2013-04-29金素娟

学周刊·下旬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教师应原则创设

金素娟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高效课堂”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问题情境的创设,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地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才能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进而达到教师的预期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创设情境,让数学教学进入佳境呢?

一、轻松乐学的原则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应营造宽松、愉悦、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小学生的创新萌芽意识是稚嫩的,有时是不经意地流露,甚至是从错误的答案或怪异的想法中体现出来。而任何打击或冷淡都可能伤害学生的自尊,泯灭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应多鼓励和表扬学生,优化情感交流,营造乐学情境。

二、循学建构的原则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切身感受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阐释与应用的过程。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应该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由创新。

三、动手探索实践的原则

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数学的学习过程一般包括感知、理解和掌握三个环节。教师要创设一个机会,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进行感知活动。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和技能。

小学数学课程中有很多概念认识的学习内容。像“千克、克的认识”“升、毫升的认识”“圆周率的认识”“比的认识”等较为抽象。在教学时教师可把它们转化为形象直观的事物进行动手操作。

四、现实科学的原则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认识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意识。指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充分发挥生活情境在数学学习中作用。

五、问题探究的原则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处理,但可以间接地用已有的知识处理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适度的不协调,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要掌握好问题的难度,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自我发现。

六、适度障碍原则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情境一:柏乡县为争创园林县城,为全县人民营造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县委、县政府自去年起实施了绿化工程。在河两岸及街道旁边栽种了一批园林树。环保局承包了迎宾路段,成活了282棵树;林业局承包牡丹大街,成活了80棵树;城管局承包了街心公园,成活了117棵树。今年将要实施新的绿化工程。教师以县领导的身份采访学生:“你作为柏乡县的一个成员,会选择哪个单位种植?为什么?”结果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组学生认为应该选择环保局种植队,因为环保局种的树成活的棵数最多;二组学生认为无法确定,因为这三个单位种树的棵数不知道。经辩论,一组学生赞同二组同学的意见,应该以“成活棵数占总棵数的百分之几?”的多少作为选择的依据。

情境二:教师随即给出了数据,环保局种了300棵,林业局种了100棵,城管局种了150棵。学生立刻动起笔算,经过讨论,形成了一致的意见,都认为应该选择环保局植树。

这样具有适当障碍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师巧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内心产生了求知欲、不满足感,他们急于得知答案。因此,就会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探知究竟。

总之,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依据课本内容和所教学生情况,把握好情境原则和方法巧,促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兴趣,让学生以优异的状态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责编 张景贤】

猜你喜欢

教师应原则创设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