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知识体系分析

2013-04-29苏彩进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知识体系人文性工具性

苏彩进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韩雪屏先生有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理论,分析了现在苏教版教材的知识体系。作者认为苏教版在弘扬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的同时,还必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丰厚的底子。

关键词:苏教版教材 知识体系 人文性 工具性

韩雪屏先生认为,广义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如字、词、句子的知识,段与篇的知识,语法、修辞、逻辑的知识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凭借理解或记忆获得的,因而也可称为记忆性知识或语义知识。

“程序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用来说明学习者‘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主要用于对外办事实际操作,因此也称为操作性知识、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从一定意义来说,这些知识就是言语的技能或者有助于形成言语技能。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必将促进学生养成多种言语技能。

“学习策略,指的是在学习情境中,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如果对比于先前魏书生提出的“知识树”,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树”尽管也呈现一定的体系,但是仍然属于静态的、记忆型的知识,也即韩雪屏先生提出的陈述性知识。而韩雪屏先生提出的知识系统不仅包含静态的知识,还有动态的操作方法/操作系统,应该说更为全面,更为系统。我们以此来研究苏教版的知识体系构成。

苏教版教材没有采用粤教版、人教版知识链接的方式,而是在练习题中以问题的形式和课下注释来强化知识体系。课下注释主要是文化常识和作家简介。而其他的关于字、词、句、修辞、表达技巧等知识借助练习题来传授的。

如果我们根据韩雪屏先生的知识体系进行分类统计的话,可以统计出:

表14:苏教版知识体系分类表

从上文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苏教版并不是不重视知识体系的建构,而是以一种另类的方式呈现——内化在习题中,而不是像粤教版、人教版,采用资料链接的方式。

2.苏教版选文呈现的知识体系并不是单单的静态知识结构,还包括程序化的知识——操作技能的训练。但是苏教版缺乏构建策略性的知识。这也是其他几套教材欠缺的。

如果我们具体结合相应的习题内容:

例一 必修一P44: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如《劝学(节选)》中的“劝”、“绝”、“假”,《师说》中的“说”、“相”、“传”、“贻”等。利用工具书,了解这些词的义项,看看本书的注释是否有道理。类似的词,两篇文言文中还有一些,请你再找几个出来。

本专题的文章都是谈读书学习,论述的方法却大不相同。请你想一想,这三篇文章的作者是如何有创意地表达各自见解的?课外选读名家名篇,和本专题的文章作比较,了解说理方法的多样性。

例二 必修二P63

掌握一定的读图方法,对理解图片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很有帮助。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两组图片取材、画面构成的认识,归纳读图要领。

例三 必修四P75:

在本专题的文体研习中,我们接触了一些与古典诗文欣赏相关的词语,如“起伏”、“才思”、“语次”、“意象”、“点染”、“叠字”等。还可举出一些,如:(1)衬托,即通过描写景物来陪衬烘托情感。(2)缘情体物,即本着自己的真实情感,对景物细致地体察,写出景物的特点。(3)婉转,即通过转折、对比的手法含蓄地抒发情感。(4)理趣,即在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中蕴含哲理和智慧。(5)典丽,即在行文中注意运用典故,修饰词藻。请从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找出能用上述词语鉴赏或品味的地方,并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留心积累,加以灵活运用。

…………

根据以上习题,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

1.苏教版对知识的定义并不特别注重,而是着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如例一中对说理方法,并不局限于其定义,而是能够说出“多样性”。

2.苏教版教材对知识掌握的要求是希望通过学生的自主归纳,得出相应的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并且要求能够灵活运用。

而且,这种自主归纳是一种充分的信任状态——相信学生能够完全掌握或完全实现习题所要求的任务,完成相应的目标。唯有如此,才能灵活运用此前的程序性知识,进而更深层地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如果此间学生出现一定的懈怠或失误,那么学生的知识体系必定是不完善的,甚至有部分是不正确的。

3.由于苏教版编排是话题单元的性质,打乱文体顺序,首重于作品的人文性、思想性等。那么,由附着于此后的习题呈现出来的知识体系则必然是混乱无序的,如例一所示。那么,身陷于庐山中也必将不能识别出苏教版知识系统的真面目。如此,反而不如人教版、粤教版知识链接的方式来得更为直观简洁、井然有序。

我们比照一下《美国高中第三册语文教材》(《普能提斯厅文学教程》)、《一个男孩和一个男人的故事》的课后习题。教材介绍了悬念的创作手法——描写既不确定而又危险性的细节,既要回顾原文的创作手法,又要求进行再运用——创作“悬念”。这样的知识体系循序渐进,学生的学习也然扎实。

“学生的认知结构总是与教材的知识结构密切相连的。这种相互联系表现在,一方面认知结构会对知识的摄取产生直接的影响:学生可以凭借良好的认知结构和这种结构的迁移不断获得新知识;而认知结构不完善则容易产生负迁移,导致难以接受新知识。另一方面,教材的知识结构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好的教材结构可以简化知识,生成新知识,有利于知识的运用,使学生建立精确的、高度分化的认知结构;差的教材结构则恰恰相反,容易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趋于模糊、混乱。”

综合各国母语课程,在基础教育中,总体取向是以语言知识为主,以文学知识为辅。“考察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母语课程,语言知识一般包括语法知识(如词类、词组、词语功能、句子成分和句型)、词语识别、拼写、语言组织、语言的变化更替、交际语言的背景知识等;文学知识则包括文本的类型、作品流派、文学风格等。”

谷公胜先生在谈及《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础性问题,解释到:“教科书必须面向全体学习者,从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的高度出发,为所有的受教育者铺设发展的阶梯。教科书要确立学科知识为本位的倾向,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全面发展,为学习者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科书不能以少数精英为对象而忽视全体使用者的共同需求。”我们可以看出,必修教材的基础性体现为几个方面

1.全面性——面向全体的学生,是全体使用者的共同需求;关注学科知识本位,面向学生的全面素养。

2.可持续性。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苏教版在弘扬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的同时,更必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丰厚的底子——不仅仅是人文性的一面,还有工具性的一面——尤其是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的补充,才能完美地符合课标思想,才能适合中学语文教学,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无论是选修课程的学习,还是工作后的再学习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黄桥中学)

猜你喜欢

知识体系人文性工具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CS2013指导下的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与翻转实验教学实践
构建知识体系的专题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课程建设
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的阳光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数学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