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选择与设置

2013-04-29武立华

学周刊·下旬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设置历史

武立华

历史学科是一门以史论结合为特点的思维性社会学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否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具体内容,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则直接影响学生历史素质的提高和思辨、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感知历史,把握趣味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现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这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它可以使学生产生稳定而持久的注意力,使感知更清晰、记忆更牢固、思维更深刻、想象更丰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历史情境,增加问题设置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高涨情绪,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从课前导入着手,例如通过《袁世凯率文武百官到孔庙祭孔》的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提问:袁世凯为什么要这么做?目的何在?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最终导致了什么样的结果?这里我们不一定要求学生把一个个问题回答得清清楚楚,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探究的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找到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当然,同样的问题,用不同的方式提问,所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直接问: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显然对学生来说是索然无味的。又如,在讲到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时候,我改变以往教师介绍或直接提问的方法,通过学生活动,也就是让几个学生扮演相关人物,通过他们各自的文章和语言描述让学生猜猜他们扮演的分别是谁?这样的问题虽然简单,但是通过学生表演,自己感受,不仅增加了学习情趣,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印象和记忆。

二、巧设问题,引导思维,把握问题的启发性

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挖掘奠定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如在学习明清经济发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明朝末年,广东学子从广州出发沿内河赴京赶考,沿途经过哪些地方?会看到明末社会的哪些情况?要求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讲述旅途见闻。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情绪明显活跃,学生就会从所学过的内容的回顾与思考中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学生会根据所学知识,经过独立思考,同伴合作,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

三、难易得当,面向全体,把握层次性原则

新课程下历史课堂问题的选择与设置必须要围绕教学三维目标,问题的设置不是越难越好,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在设置问题时,应难易得当,面向全体,有清晰的层次,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回答,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本课中,如新文化运动的标志、阵地、口号、代表人物之类的简单基础问题,可以鼓励后进生回答。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的方式不是直接让学生从书本中找答案,而是运用材料分析法突出和突破,在幻灯片上显示四部分材料,第一部分:“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陈独秀。第二部分:“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第三部分:打倒“孔家店”——吴虞。“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吃人”——鲁迅《狂人日记》。第四部分:文学要“须不避俗字俗语”——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通过课件上四部分材料的依次闪动让学生概括出新文化运动“四提倡、四反对”的内容。这部分材料文史结合,对后进生有一定的困难,可以交给中上生完成,最后结合内容说说新文化运动的“新”主要表现在哪里?这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可以让优秀生、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来解答,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而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表现因地制宜。

四、设疑诘难,创新提高,把握问题的批判性

历史学习的批判思维表现在对传统的结论、观点能够大胆质疑问难,对前人积累的知识能够正确地分析批判,从而获得新的思维成果。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要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上的大一统措施,教材对此是肯定的,是汉武帝文治武功的标志,是中国历史大统一的标志,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标志。教师在这里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思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当时及后世历史的影响。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性质上讲同出一辙,从此之后“百家争鸣”局面不在,文化与思想又被重新禁锢起来。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发难,对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于当今的中学生──信息广泛,视野开阔,且求异心理和探究心理强,只要教师引导得当,是会收到很好效果的。

总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选择与设置是一个很艺术的教学技巧,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在问题选择与设置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趣味性、启发性、时代性、层次性几个重要原则。课堂中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使学生进入无绪的遐想。当然,教师课堂问题的选择设置,也必须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课堂上通过问题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真正让生动的历史变成“历史”的生动。

【责编 闫 祥】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设置历史
楚怡学校与湖南新文化运动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新历史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探讨——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观察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