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有效备课 构建高效课堂
2013-04-29杨彩霞
杨彩霞
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走过了几个年头,我校近几年也积极探索、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努力创建了主动课堂“三四五”教学模式。在这种大背景熏陶下,语文课堂教学也在悄然间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但是,在平时上课和听课中,我发现有些教师在高效课堂的打造上付出了很多,兢兢业业批改作业,披星戴月教书育人,但成效却不显著,自己所教的班级内总是出现不了别人班内那种“人才济济”的局面。我综合这些教师的教学实践,认真反思总结,认为问题的根源还是出在备课这一环节上,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只注重了课堂上如何累死累活地教,却不舍得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文本,更有一些教师认为别人的教案比较好,就进行了单纯的“拿来主义”,没有结合学情进行灵活处理。如今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少讲,以学生主动自学为主,而教师的少讲并不是教师就没事可做了,要想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游刃有余地上好课,灵活自如地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反而要求教师对知识的储备更多,课前预设得更全面,备课更精细。那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
一、以书为友,与学生共学,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
现在很多教师都反映语文课难上,不知道教什么。社会需求综合型人才,各项试题也偏重于课外知识,如果教师不继续学习,只靠以前上学时学的知识,单纯地教课本上的内容,肯定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在妙趣横生的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读书。与书为友,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来熏陶学生,让其亲师且乐道。有些教师一提到自身语文素质便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悟,于是便自暴自弃,不再期望自己有多大作为。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常言“活到老,学到老”,虽然我们自身能力有限,而且也不可能重新回到学校上学,但“临时抱抱佛脚”也未尝不可,我们可以边教书边读书边学习,知道了自己在下学期要教哪些文本,在假期或开学初就应有意识地阅读此类文本背景下的相关小说或材料,不要只读教材和教师用书。
如讲授有关毛泽东的课文《七律·长征》《开国大典》《毛主席在花山》等,如果单纯把教师用书上的内容搬到课堂上,学生理解不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教师便实现不了教学目标,课堂上也不会有精彩生成。如果教师和学生在学这一单元之前都能详细了解红军长征时的历史背景及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认识毛泽东文学作品的特点,则会帮助师生深入理解文本。长期坚持,教师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就会锤炼出来,在课堂上与学生的对话就更有品质、更有深度。
教师不但要以书为友,随着教材而读书,而且还要与学生为伴,随着学生的爱好而读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去探讨问题,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一些观点和做法,然后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指导教育,师生之间才不会形成代沟。同时教师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指导学生应读那些书,它的精华在哪里,哪些书不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应避而远之等等,最终达到“学生知其然,教师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另外,教师还可以参加一个研究团队,搞点小课题研究。每位教师要习惯参加一个团队,在团队内和同事一起研究,一起观摩课,一起做读书交流,互相探讨,反思交流。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搞点儿课题研究。这样有理论研究,再把自己的班级当做“试验田”,不断尝试,不断改革,不断反思,最后积累的成果不但是一笔可贵的财富,而且还能提高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促进自己专业化成长。
二、潜心诵读文本,设计出优质教案
1.宏观把握语文教材,体现语文教学的大知识观、大课堂观、大教学观。小学语文教师除了阅读本学期所教教材外,还要阅读其他年级的语文教材,这样才能从宏观上了解教材编写意图,明确本册书的教学内容在整个小学语文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而不会将所教知识狭隘地定位于某一年级、某一学科,使教师在完成单位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充分体现课本知识的延伸性,实现教学的大知识观特点。教学虽以课堂为主阵地,但语文课堂则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40分钟,教师布置学生课前的预习、调研、整理资料,以及课后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拓展延伸,则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大课堂观。而教师在对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阅读能力、合作能力、实验能力、生存能力等的培养,则是体现语文教学的大教学观。
语文教学的这三大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宏观把握教材,最好在开学前对本学期的教材内容画出释译图,准确把握重难点,对每一块儿知识如何传授做到心中有数,这个环节可以是粗线条的,但便于整体安排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2.潜心诵读教材,读出个人疑问,读出个性化理解。我曾有幸听过杜郎口中学崔其升校长的一个讲座,在谈到备课时,他说,他要求学校教师每年暑假把所教教材背会,开学时,校长不看教案,而是检查教师对教材的背诵和理解。针对这一点,我深有同感,总结自己凡是上得比较成功且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的课,都是熟读教材的结果。
我认为,对教材文本熟读甚至背会,不是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作秀,而是为了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用心与文本对话,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对文本有一个最原始的认识体会。在诵读过程中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对每个问题都追根求源彻底弄明白。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有经验的阅读者,在对教材经过了这样一个认识、推敲、研究的过程之后,再去看教参,就不会被“教参”所左右,反而会吸取教参之精华,长此以往,熟能生巧,即使教师没有想象中的博学多才,最起码在课堂上也能做到游刃有余,从容应对。坚持下来,还真正能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
3.合理安排教学设计,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达到课堂高效之目的。同一个文本的课堂教学设计,就如同人的脸一样,虽五官俱全,却一个人一个样,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同样一堂课,受不同的人、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个人阅历等因素影响,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教学设计。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是最好的呢?没有准确答案。
我认为,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文本的课堂是成功的语文课堂,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自学方法,鼓励学生按照教师最初理解文本的方法提前预习课文,了解作品时代背景,形成自己的最初认识,留待课堂上占用大量时间去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并在班内展示预习成果,教师则趁此机会进行点拨提示,形成学生下一节课预习的目标。这样就要求课堂上教师讲得少了,但教师的每次提醒和点拨,都要对学习内容或争议的话题有一个知识的提升,做到干预而不干扰。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和教师学习的过程一样,有阅读的经历,有解疑的过程,有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只有让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达到课堂高效之目的。
三、让学生参与备课,把课堂还给学生
自主合作学习已经成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备课中来,课前教师与班长或组长共同设计完成学案,要求学生按照学案进行预习,对学案中感到疑难的问题,反复阅读,深入研究,能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留待课堂上交流讨论解决,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由教师出面了,此时的点拨指导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师生共同备课这种课前预习准备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积极性的一个良好时机。共同备课环节,让学生成为研究活动的主人,感悟到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动手操作、搜集、处理信息等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让学生参与备课,还能培养一批精干的小组长,为小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长期进行下去,学生们还能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果。
四、对课堂进行反思,形成二次教案
教师埋头写一年教案不如认真搞一次反思,高效课堂重在反思,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有意识地对文本理解、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情况等进行深入反思,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更好的办法,然后在原有教案的基础上进行补充修改,形成二次教案,以便于对以后解读文本起到借鉴作用,最终获得切合学生实际的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但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更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比如课堂上偶遇的一些教学故事,看过的一些文学杂志,读过的一些诗词小说等,都可以随手做些记录,写一些教学日志,时尚点儿的再开个博客,这些都是养护自己教学生命的一些做法。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我想只有在反复琢磨中才能走出真正的教学之路。也只有在不断尝试中,才能真正地形成高效课堂。课改之路,你我同行!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