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2013-04-29李泽
李泽
摘 要:学术界普遍认为公共物品能使一个国家在生产和分配方面具有更高的生产力。我国公共物品由政府垄断供给,长期存在质次价高、供给不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公共物品由政府、市场、非营利性组织供给的利弊,并提出了有效供给的方式。
关键词:公共物品;有效供给;政府;市场
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9.6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9-136-02
在我国,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的公共物品都是由政府单一垄断供给。这些公共物品质次价高,供给不足,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普遍得不到满足。其原因在于,由于政府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将一些原本属于私人物品的商品纳入了公共物品的范畴;并且单一政府供给明显效率低下。
一、公共物品的特点和分类
公共物品在经济学上,是相对私人物品而言的,其特点为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外部经济性和不可拒绝性。我们根据竞争性和排他性,可以将物品细分为4类。第一类,竞争性且排他性,这一类即是私人物品。第二类,非竞争性但是排他性,这一类布坎南将其定义为俱乐部物品,包括电影院、游泳池、收费公路。第三类,竞争性但是非排他性,这一类是公共资源,也就是公地,包括海洋渔业,水资源。第四类,非竞争性且非排他性,即纯公共物品,包括国防、司法、政治制度。因此,公共物品可以分为准公共物品(包括俱乐部物品和公地),纯公共物品。
二、公共物品的政府供给
一般来说,因为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它的需要或消费是公共的或集合的,所以公共产品主要是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财政制度就是确保政府按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的基本规则。
公共物品的政府供给存在合理性:一是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并且,公共物品具有一定的外部性,提供它们可以使社会整体效益增加。二是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会出现搭便车现象,私人无法从提供公共物品中获取收益。同时,人们会隐藏自己的真实偏好,使沟通变得困难,交易成本增加。因此,公共物品的市场提供不可能满足社会整体的需求。
公共物品政府供给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政府不是万能的,它无法知悉所有消费者的不同偏好,它只能提供单一的非异质的公共物品。这必然会使有的公共物品提供过剩,有的提供过少。其次,政府的官僚组织形式,一方面由于缺乏竞争性,人浮于事,造成结构臃肿,推高运营成本;另一方面,缺乏风险激励,使政府尽量避免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为,缺乏创新,导致其收益率必然低于社会平均收益率,效率低下。再次,政府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会形成垄断价格,导致资源错配,公共物品质次价高,对社会各方面造成巨大损失。最后,政府无法创造财富,对没有效益公共物品的过多投入会对私人物品产生挤出效应,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现实中我国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公共物品的供给总体水平偏低。具体表现在教育研发、社会保障、公共医疗、环境保护等民生保障方面。公共物品的结构不合理。首先,我国在社会管制方面的公共物品提供过少,但在经济管制方面提供的公共物品过多。具体表现在食品安全、质量安全、打击假冒产品、维护市场安全稳定方面投入太小,但在商品价格、流通准入中管制太多。其次,富裕地方的公共物品数量远远多于贫困地方,使大多数人无法享受到公共物品带来的福利和幸福。具体表现在城市和农村,大城市和小城镇。最后,生产建设性的公共物品数量远远多于民生保障类。政府往往热衷于能迅速产生GDP的高铁和高速公路之类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怠于民生福利和社会保障的投入。
三、公共物品市场供给的可行性
公共物品市场供给无效率,部分是因为公共物品不能排他或排他成本太高,市场不能有效供给,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公共物品都是无法排他的,比如准公共物品中的俱乐部物品。俱乐部物品对内时是一种纯公共物品,但是会因为会员数量的增加产生拥挤,效率下降。因此,可以通过收费减少非会员的进入。并且,通过收费可以使提供者获取收益。也就是说,这类物品由市场提供是有效率的,并可行的。尤其是,通过价格的高低,我们可以知悉消费者对这类需求的强烈程度,调整资源配置。这是政府所不能做到的。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必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现实世界中存在着‘政府失灵。”其次,政府官员也是“理性的经济人”,公共物品的政府供给中也难免存在特殊利益集团的“寻租”现象。因此,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政治过程,其交易成本甚至比市场制度更为昂贵,这表现为现实中政府的种种“政策失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作为公共物品的唯一供给者就失去了合法性的依据。因此,在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方式上加强竞争,将会提高政府效率和资源的充分利用。市场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主要有:
私人完全提供。主要出现于对资金要求不高、竞争性强的公共物品上,如私立学校,私立医院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对此政府要让道与市场,坚持市场能做的,政府坚决退出。加强监督,强化管理,确保良好的竞争秩序,并减少不必要的管制。
特许经营。政府通过管制的准入限制,来管理私人提供公共物品。这样政府一方面使经营单位不断采用先进的技术来改善服务,提高社会效益,另一方面确保经营企业合理的利润,调动它的积极性。
使用者提供。当承担费用者就是主要受益人时,较小规模的公共物品会由使用者自主提供,如村庄道路。这既使政府减少了负担,又使消费者需求得到了满足。
公共物品的市场提供并不意味着完全脱离政府,相反,政府在其中至关重要。首先,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进行制度和机制设计。包括,产权制度,打破垄断导入竞争机制和激励制度。其次,政府适当的管制,可以规范市场秩序,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并且,可以防止市场主体利用自身优势形成垄断。
四、公共物品的非营利组织供给
虽然从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理性人不可能提供公共物品。但是现实社会中,确实有很多慈善机构和民间公益组织。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存在乐善好施的行为,除了经济利益外,道德和名誉也是人们的一种偏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出现是人性美的体现。
市场提供公共物品的前提是有利可图,因此其受众一般是富人。而政府提供的非异质和平均的公共物品,不能满足社会不同的需要,特别是不能满足弱势的穷人的需要。无论公共物品是市场提供还是政府提供,大部分穷人的支付能力和其对公共物品的评价都是不相称的。非营利组织,他们不但可以填补政府市场公共物品提供的不足,还可以满足特定群体的特定需求。填补某些公共物品政府的缺失和市场的失效。
民间非营利组织和官方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区别主要有:1.道德偏好不同。民间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物品时已经突破了成本收益限制,他们的偏好包含了道德和社会责任。而官方非营利组织并没有这个突破。2.激励不同。民间非营利组织偏好道德,因此他们可以从提供的过程中满足自身的偏好,一定程度上,提供的公共物品越多越好,偏好越能被满足。而官方非营利组织需要物质激励,因此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3.风险偏好不同。由于官方的游戏规则,官方机构不会从事于对社会而言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
我国非营利组织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效率缺失。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多属政府机构,这些部门的行为带有浓厚的官方特色,效率低下,自立倾向明显,机构臃肿,人员冗余,并不能很好地完成提供公共物品的任务。第二,经费缺失。民间机构基本得不到政府的资助,经费完全来自于民间自理,限制了他们的进一步活动和服务。第三,资源缺失。民间非营利组织由于种种原因受到限制,缺少必须的社会资源和政治资源来提供服务。
五、总结
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其本质就是在不完善的政府和不完善的市场和社会之间,寻找并建立一种相互协调的机制,使其能够合理优化配置资源并减少交易成本。因此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不能没有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的通力合作,也必须建立多样化的供给制度和模式。在其中,我们要明确各方责任,划分界限。建构公共物品多元化公共格局。
其总的原则是:首先,提供与生产分离。对于政府应提供的公共物品,不一定由政府提供,可以由更专业更有效率的市场提供。明确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范围,政府提供的应该是纯公共物品。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政府不可能包办所有的公共物品。其次,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是竞争关系,公共物品占有的资源多了,势必挤占私人物品的资源。其次,引入市场机制。坚持市场能做的,让市场做。市场不能单独做的,政府和市场一起做。再不行的,才是政府自己做。依靠并扶持民间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在某些公共物品上比市场和政府更有效率,更能满足社会不同的需求。因此其壮大是有利于社会的整体。最后,与时俱进。随着科技的进步,非排他性会转变为排他性。比如,电子摄像头的出现使收费公路成为可能。而同时,环境的变迁,也会使非竞争性转变成了竞争性。比如,原先的公路由于车辆增多变得拥挤。因此,需要我们政府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具体事情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 邓毅.关于私营企业介入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研究[J].财经研究,2001,(03).
[2] 郭文玲.准公共物品的两位性[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0).
[3] 韩朝华.明晰产权与规范政府[J].经济研究,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