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纠错艺术
2013-04-29王菊花
王菊花
英语教学中,学生有错很正常,关键问题是如何纠错,如何在纠错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而不是让他们丧失兴趣。新课标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首先表现为关注学生与课程本身的情感联系,即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兴趣。要求我们英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从“有兴趣”到“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再到“保持学习的愿望和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完成从低级的需要到高级的向往,把学生带进一个美丽的英语殿堂。布鲁纳说过:“所有人都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和需要,这个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后就会产生有力的动机。” 这个好奇心就是兴趣。托尔斯泰也有类似的话:“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英语教学的纠错不是简单的批评加正确的答案,而应该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纠错,效果就会相当的好。下面仅以我在教学中常用的三种方法谈谈我的具体纠错方式。
一、讨论式纠错
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大力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学生有了错误以后,不能是教师在讲台上一个人咿咿呀呀地纠错,这种做法无疑是传统的填鸭式教法的照搬。学生为什么会有错误,很有可能是学生在教师讲课的时候开了小差或者是听讲不够认真,没有能记住老师讲授的内容。如果纠错时还是老师讲学生听,那学生的印象肯定还不会深刻,我们不妨改变一下教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纠错。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这样一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讨论就是学生的“做”。我在课堂上纠错时,很少自己大段大段地讲解,而是把错交给学生,让学生去探讨。我发现,这种做法,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而且效果奇好。例如,like可以作介词,意为“像……”,也可作动词,意为“喜欢”,后可接名词、代词、动词不定式或动词■ing形式作宾语。当前一堂课讲了这个知识点以后,有学生作业做错了,到了课堂纠错时,我没有再去炒冷饭,而是采用了学生讨论、消化纠错的方法。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反复讨论、举例佐证,最后让做错的学生发言,结果,他们都答对了。一位王姓学生举like可以作介词,意为“像……”的例子为:①飞机是什么样的?Whats a plane like? ②这就像在汽车上一样。Its like being on a bus.另一位学生举了like作动词时,意为“喜欢”的例子:我喜欢看电视。I like watching TV.
讨论式纠错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教师必须参与到学生中去,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二是把控讨论的时间,不影响其他环节的正常授课。
二、鼓励性纠错
部分老师在纠错之前,往往要对学生进行一番说教,谓之曰端正学习态度,有的甚至声色俱厉。从动机上看,似乎老师没有恶意,但从效果上看未必都能奏效。因为初中学生的心理还相对稚嫩,承受能力也差,他们对老师的批评如果产生了抵触情绪,往往就会从讨厌老师转为厌恶英语,这种现象不是没有发生过。我在教学中采用鼓励性纠错的办法。我认为,学生到学校来学习,不可能没有错误,教室本来就是出错的地方。学生有错,作为教师,可以找出学生学习中的亮点以示鼓励,然后纠错,这样纠错的效果会好很多。例如,take a boat trip意为乘船旅行。有这样一个句子:我想沿着长江乘船旅行一定很有趣。翻译应该是这样:I think it must be very interesting to take a boat trip along the Changjiang River.有个学生翻译错了,我不但没有批评,反而表扬了他,说他上课比以前认真多了,如果再加把劲,英语水平肯定有新的突破。然后,我把这道错题让他自己改,由于紧张心理被缓解,他很快就答对了。
纠错时,教师也可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或者干脆将错拉到自己身上,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我掌握的原则是:只鼓励,不批评。
三、生活化纠错
初中阶段的英语课程安排,每周就是那么几节课,要靠这几节课学好英语,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在教学中提倡英语生活化,即把我们学到的英语用于日常生活,这样,既提高了单词、词组、句子的使用频率,也在反复运用中巩固了课堂所学,同样,也增加了纠错的机会。我把这种纠错戏称为生活化纠错。生活化纠错有两点是关键:一是老师要带头。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首先做到。我在遇到学生时,尽量地运用最近所学的语法和句子,有了问题及时纠正。比如有次,有几个学生向我走来,后面来了一辆轿车,我用英语说:(留神,有车来了。)Look out! Theres a car coming. 二是督促学生尽量做到。学生学的词汇语法不多,有时因为害羞不肯张口用英语对话,教师得做耐心细致的工作。万事开头难,只要学生尝到了甜头,老师不断地起到表率作用,相信水到渠自然成。
纠错得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得讲究纠错方法,得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因为有上述这些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纠错实在不应该仅仅看成是一种方法,更应该提高到艺术高度来认识。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