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初中生名著阅读现状

2013-04-29覃艳波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文学名著图书室名著

覃艳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7~9年级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作为一名从教十几年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笔者发现能够达到课标要求的学生微乎其微。笔者曾经对本校200名初三学生做过问卷调查,结果令人触目惊心:能够完整地阅读教材中推荐的六部名著的学生为0人;了解六部名著内容的学生只有58人,仅占29%;对名著内容一知半解的学生有115人,占57.5%;还有27人对这六部名著竟然毫不知情。这六部名著是教材推荐的篇目,而且是中考常考内容,阅读情况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别的文学名著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为什么会出现此种状况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调查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学生阅读名著的意识不强

在现阶段,农村家长还是一致认为:要走出大山,要想真正在城里站稳脚跟,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而他们所谓的“读书”,就是学好中高考统考的科目。家长们认为只要能考上高中、考上大学,就是读好书了。学生在家长的影响下,他们甚至认为阅读文学名著就是不务正业,完整地读完一部文学名著所花的时间都可以做完几个单元的数学检测题了。在他们的意识里,除非中考必考的几部文学名著必须要读,其他的则可读可不读。在这种意识形态之下,学生阅读名著也是围绕中考考点来阅读。比如了解作品的作者、写作背景、故事情节、典型人物,以及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内容等,很少有学生会去认真阅读整部作品。就以《西游记》为例,学生仅知道作者是吴承恩,知道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知道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但再往下问下去,知道的就越来越少。如果问到有谁完整地读过整部作品,得到肯定回答的学生可以说寥寥无几。

二、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无暇读书

不知从何时开始,“减负”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学生们也一度欢呼雀跃。而现实是考试制度依然存在,各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依然把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重要标准,各学校依然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考上理想的高中,家长们不得不把孩子逼进作业堆里;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们不得不“押”着学生在题海卷山中过日子;为了有朝一日能够走出大山,学生们不得不拼命地去完成家长和教师布置的一道道作业。他们哪里还有闲暇去读那些提分较慢又伤神伤脑的名著呢?此外,网络游戏也不同程度地挤占了农村学生少得可怜的课余时间。部分农村中学生还承担着较重的家务农活,读名著的时间就更少了。

三、学生无书可读

农村学校的图书室一般都是为了迎接“普九”验收工作才临时凑了一些课外书,其实许多都没有可读的价值,有的学校的图书室连语文教材上推荐的六部文学名著都不齐备,有的只有上卷没有下卷,有的只有下卷没有上卷。还有些书一看就知道是盗版的,书上错字、漏字随处可见,根本就没有可读性。那么,提议让家长自掏腰包买书是否可行呢?一套正版的书籍多则需上百元,少则也需几十元,书价如此之高,囊中羞涩的农民怎舍得轻易花钱?家庭无力购买,学校财力有限,学生又没有宋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的精神和意志,哪怕他们能够抽出一点时间,也只能对名著望洋兴叹。

面对此种情况,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笔者既忧心忡忡,又很无奈。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中学生占全国中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和民族的兴衰。而恰恰是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中的许多人正无暇读书、无书可读。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项又一项惠农政策,农村中学生可以享受到“两免一补”和“阳光午餐”。笔者真诚地希望有朝一日,我们农村中学图书室的书架上能够摆满各种各样的中外名著,让农村中学生免费享受到精神上的“阳光午餐”。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

文学名著图书室名著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
浅谈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学名著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提高基层单位图书室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
国外名刊名著
文学名著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探析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图书角和图书室的设计欣赏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
不受高考青睐的文学名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