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和语文课程
2013-04-29荆含光
荆含光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特质是:人会劳动,人会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人会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劳动,人会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体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一句话,人的本质,在于人具有社会性。由此看来,学习也是一种劳动,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学习与其他劳动方式、其他社会实践方式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实践的主体是学习者自身,实践的客体仍然是学习者自身。学习方法、学习手段、教师、教材教具和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都是中介系统。学习的最终目的,既不是学习掌握知识点,也不是具备掌握某些技术技能,而应该是培育、完善学生作为人的本质属性。知识、技能、素质等,都只是手段和过程,而不是目的。
文化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下,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社会教化的过程,即后天行为的社会化过程。可以说,文化是特定条件下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各种课内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和全体学生,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也就是在校园这一特定条件下的文化,是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的特殊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校园文化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关系,但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的目的是为了创设一种社会关系的练习体系。可以说,校园文化是提供给学生在校园里的接受、学习社会文化的训练场,是社会文化的教育体系;是培育、建构学生社会关系的演习场,是学生学会培育、建构社会关系的练习和实习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以技能培养为核心。普通高校培养管理研究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密切联系,具有鲜明的职业性、技能性,是一种广义的企业教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高职校园这一特定条件下的校园文化,是高职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以高职学生为核心的特殊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从本质上看,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学生在高职校园里接受、学习社会文化的训练场,是社会文化的教育体系;是高职学生在高职校园里的学会培育、建构社会关系的演习场,是学会培育、建构社会关系的练习和实习体系。
一般都认为,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完整统一。我个人认为,所谓工具性和人文性只是语文本质属性的体现途径和表现方式,而不是真正的语文的本质。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劳动中,人和他人来往和交流,必然要以语言和文字为工具,用语言和文字来抒发感情、传递思想、沟通信息。人用语言和文字,把自己思维的经过和结果构造出来,表达出来,传播出来。语言和文字,即语文,就成了思维的载体,思维的外壳。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发展历史,不同的思想意识,不同的生活习俗,也就有了鲜明的民族特征和独特的民族精神,也就有了与众不同的构建、创设自己社会关系的独特的工具,也就有了本民族的个性卓然的语言文字,即本民族的语文。语文担当着连接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彰显民族的理想与追求的职责,从而在“根”的意义上构筑着该民族个体成员与民族整体之间的心灵联系。如果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那么语文就应该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从这一角度出发,语文的本质应该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表现途径和方式的、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关系体系的根源性的构建方式。
校园文化的活动方式有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宣传教育、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后勤服务等等,课堂教学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另一个角度看,校园文化也是一种隐形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课堂教学的诸多学科中,语文最能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最能锻炼学生构建社会关系体系的能力。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家长的关心,需要同学的帮助。学生可以借助学习语文,和现实中的教师和家长交往,可以和现实中的同学交往。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阅读教材,审美品鉴。这就要求学生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教材文本的编著者的期望,分析辨别文学批评家鉴赏家对文学作品的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学生甚至可以和作品著者、教材文本的编著者、评论家鉴赏家和其他读者交往,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哪怕他们遥于古代、远在天涯,都丝毫不妨碍学生和他们交流。相比其他课程,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受到的束缚最小,发挥的能动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构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学生创设社会关系的能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学习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普通的社会关系是指现实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语文学习中的这种社会关系的特殊性在于不仅包括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如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它还包括与文学作品、作者、批评家、鉴赏家的虚拟的人际关系。语文学习中的社会关系,跨越时空限制,几乎毫无阻隔,是一种既有“实交”又有“神交”的、处于更加自由状态的人际关系。
可以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提供给高职学生在高职院校校园里的接受、学习社会文化的训练场,是社会文化的教育体系;是高职学生学会培育、建构社会关系的演习场,是高职学生学会培育、建构社会关系的练习和实习体系。语文应该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表现途径和方式的、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关系体系的根源性的构建方式。也可以说,对学生而言,语文就是微观的、狭义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就是宏观的、广义的语文课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就是微观的、狭义的社会文化体系和雏形的社会关系体系。社会文化和社会关系就是宏观的、广义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更丰富、更深刻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如果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语文是民族精神的精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缩影,那么可以说,语文就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精华和根源。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课题项目编号11Y037
参考文献:
1.王浩斌,《巴黎手稿对人的本质及其表现样态的阐释》,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2期,2010.3
2.伍雪辉、张艳辉,《论人的本质及教育的本源、属性和出发点》,《教育探索》,2010.8
3.宋德新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8
4.郭广银,杨明等著,《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5.赵宗尹,杨泉良著《高职教育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8
【责编 闫 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