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

2013-04-29张泓

新校园·中旬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党支部建设高校

张泓

摘 要:高校教工党支部处于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是党联系广大教师的桥梁和纽带,在高校党委工作中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基层教工党支部的建设,对新时期全面提升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创建高水平大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在高校教工党支部的建设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鉴于此,本文着重围绕支部的自身建设、创新组织活动内容和载体、建立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解决策略,以不断提高教工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关键词:高校;教工党支部;党支部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因此,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党建的永恒主题。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开展知识创新、服务经济发展的基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如何激发教工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发挥广大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全面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是各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教工党支部的重要作用

高校教工党支部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宣传党的高等教育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做好党员和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完成校党委布置的各项任务。作为联系广大教职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其成员生活在广大教职工之中,充分了解教职工的实际情况,熟悉教职工的生活态度,可以真实地将广大教职工的意见、要求和愿望反映给校党委,从而成为校党委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此外,做好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校党委的重要决议能够充分依靠党员来带动和领导教职工共同贯彻落实。

二、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工党支部组织发展工作滞后。在高校的党员发展工作中,教工党员发展工作相对滞后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基层教工党支部负责人对党员发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对党员的组织发展程序宣传不到位,直接造成教工中入党申请人少,入党积极分子更少;二是对已申请入党的教师培养教育不及时,关心不够,以致于入党申请人的入党要求从迫切走向淡漠;三是对于已有的入党积极分子,许多教工党支部常常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未能及时进行培养考察,加以正确的思想引导,而是放任之,不作要求;四是学校的各民主党派的发展政策相对较为灵活,吸引了许多高层次教师的加入。

2.基层党组织设置不合理。目前,高校教工党支部的设置多是与学院行政部门、系、教研室等传统组织相对应为主,总体上做到了与教学、科研、管理机构对应设置。然而,随着高校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高校将管理重心逐渐放到学院,使学院有了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进而推动了大实验室平台建设,产生了跨学科的优质科研创新团队,在全面提升学院办学活力的同时,传统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则显得过于呆板,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工党支部势在必行。

3.教工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不高。高校广大教师普遍有重科研、轻政治,重教学、轻思想的倾向,凡涉及教学科研的工作,广大教师都会不遗余力,但涉及党建和其他工作时,往往表现出思想认识不到位,参与积极性不高,加之有些教工党支部负责人工作不深入,往往临时应付,活动组织随意性大,组织学习无规律,导致了支部管理松懈,民主评议、组织生活等流于形式,缺乏创新。党支部的工作只囿于传统的经验和做法,仅仅停留在学文件、读报纸、听报告等活动上,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党员之间缺少深层次的思想交流,组织生活质量难以保障,削弱了教工党支部的凝聚力。

三、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的几点建议

1.充分认识高校教师党员发展工作的重要意义。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因此,高校必须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精、造诣深的师资队伍。在广大教师中发展党员既是发挥党在高校的政治核心作用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基层教工党支部应站在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高度,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抓好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吸引力,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向党组织靠拢。加强高校教师党员的发展工作,还将有助于改善党员的文化结构,有利于党利用当代最新科学成就,推动科技进步,创造新的生产力,担负起带领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由此可见,要加强教工党支部建设,就必须全力抓好教师党员的发展工作。

2.科学设置党支部,合理调整组织覆盖面。当前高校的教工党支部设置总体上与教学、科研、管理等传统组织机构相对应。总体上看,具有稳定性、长期性和连续性。随着高校改革发展和学科交叉的深入,基层组织机构的有所调整,对教工党支部的设置形式应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把握需求、分类指导,做到“垂直设置”和“灵活设置”相结合。适当增加与研究所、科研创新团队等新型组织对应的党支部,有利于将党支部和科研团队的凝聚力结合起来,保证了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渗透到学科中心工作中去,有利于支部建设向深层次领域延伸提供有效活动载体,有利于依靠各学科的专业优势来鼓舞人、激励人,进一步培育新型组织的影响力。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科研团队党支部的工作触角进一步向博士生党支部延伸,形成联合支部,解决博士生党员人数较少、管理松散的问题,以利于集中力量开展具有专业性、学术性的党建工作。基于支部科学管理的需要,党支部控制在20人左右的规模最为适宜。目前,部分教工支部直接建立在其所在的行政部门上,党员人数甚至超过50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组织生活和主题活动的开展。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效率,增强基层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为目的,应不断增强支部设置的科学性,合理调整党支部规模,从而进一步促进学校教学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

3.创新工作内容和方法,结合中心工作开展支部活动。高校教工党支部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就必须在创新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上下功夫。教工党支部的活动必须改变以往与党内问题或政治学习挂钩的狭隘倾向,要通过党支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为本单位业务工作的提高和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因此,支部可结合自身业务来开展活动,如组织跨学科、跨部门的学术交流活动,为广大教师党员创造学术交流平台,解读前沿知识和理论,从不同的视角探讨当下热点事件,分享智慧,实现组织生活与教学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支部还可以将传统的活动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运用网络平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组织生活,不仅使党的组织生活更具吸引力,也为教师党员创建了一个学习、交流、共勉的新平台。此外,支部应结合党员专长,建立以服务社会为载体的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志愿活动、社会服务等形式树立高校良好的社会形象,使党员在服务社会中达到组织生活的教育目的,同时又能提高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

4.加强考核评价管理,建立支部党员激励机制。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工党支部和党员,必须处理好定性分析与定量考核、全面考核与重点考核、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考核评价的准确性。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是有效开展教工党支部工作的保证。对考核优秀的党支部、党员和活动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优秀支部书记和优秀党员在晋职、晋级、评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优秀活动中形成的好经验、好思路、好做法,充分运用校报、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增强教工党支部和廣大党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同时,提高教工党支部书记的待遇,为支部书记和委员提供一些补贴,在年终核算教学科研工作量时也能有所体现。

参考文献:

[1]陈国华.对加强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的思考[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38).

[2]金锦华.创新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9).

[3]任福全,丁融.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研究[J].知识经济,2011,(19).

[4]汪一丁,朱飞.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科技信息,2008,(31).

猜你喜欢

党支部建设高校
加强高校医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几点思考
浅谈如何加强学院党支部建设
创新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机制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两学一做”专题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