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研究

2013-04-29裴建伟

河南教育·高教 2013年9期
关键词:创新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能力

摘 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既具有可能性,也具有现实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既要科学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特点,也要实现教师、学生、实践课程和评价环节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坚定、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在高等教育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注重内涵提升转变的大背景下,高校越来越注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越来越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信息提出新观点和新思路的思维能力,以及把新观点和新思路付诸实施的信念、智慧和能力。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涉及高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具有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可能性,也具有现实性。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可能性

高校是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作为我国高校教育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疑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

从内容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和精髓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体现出科学的立场和观点,更体现着科学的方法和原则,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种科学的方法和原则要求人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在思想观念和实践行动上发生相应的变化,始终保持客观和主观的统一,保持观念和行动的统一,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实践真理。创新精神和能力所要追求的目标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和原则的要求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从内容的产生来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正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主义者依据实事求是的方法,根据历史发展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创新发展而来,并且不断指导实践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理论成果。

大学生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可以把握进行思想创新、观念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方法和原则,可以通过生动鲜活的历史场景、历史事件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主义者进行理论创新、观念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真实过程,更可以通过对历史过程的了解,生动感知理论创新、观念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现实力量和历史影响力,增强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提高大学生进行理论创新、观念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实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可能性,但是要想把这种理论上的可能变为现实,还需要综合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之间的关系,实现各个方面和环节的相互协调和配合,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过程中的作用。

第一,教师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处于主导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影响到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集思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可能也有必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进行创新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越来越注重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通过教学过程中灵活的手段(专题讨论、辩论、参观考察)、多样的方式(理论讲授、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在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教师是单纯地“教”,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也有一些课堂,教师也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教学中也表现出非常热闹的情景,但由于一些讨论或辩论的问题、题目选择的并不恰当,其所包含的‘问题性和‘思辨性不强,在讨论、辩论和社会实践之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锻炼,认识社会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社会视野并没有得到开阔”。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够、创新能力不高是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因此,适应新的形势,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的一种创新,灵活的手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上的一种创新,教学形式上的创新能够不断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教学手段上的创新能够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核心条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灵活性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载体。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灵活性的教学手段,教师主导教学的开展,引导学生参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参与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可以实现学生学习理论、提高能力、激发思想和升华感情的良好效果。学生在自我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探究中可以实现自我教育,把在课程中了解到的知识、理论和思想内化为一种勇于探究、实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第三,实践课程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胡锦涛同志也指出,大学生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科学理论、创新思维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因此,要充分发挥实践课程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中的重要作用。实践课程可以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课内实践可以采取演讲、辩论、讨论和观看纪录片等形式,课外实践可以采取参观、考察和调研等形式。在教师的主导下和学生的参与中,实践课程可以综合性地影响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实际问题和具体场景中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第四,灵活的课程评价方式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以及多样化和灵活性的课程开设相适应,灵活全面的课程评价方式能够保证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持续性实现,能够保证教师创新性教学效果的检验,保证学生主体性发挥的主动性和参与实践课程的积极性的持续。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具体体现在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上。要准确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反映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课程的考核要在考查学生把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考查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具体的参与状况和效果。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考查,也不能拘泥于教材中原有概念和观点的单纯记忆,而是要以实际生活中鲜活生动的实例、事实和现象为背景,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来考查。

参考文献:

[1]裴建伟,唐琼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11,(7).

[2]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4]欧祝平,傅晓华.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责编:赵东

猜你喜欢

创新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大创项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研究
浅议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