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2013-04-29张东初

河南教育·高教 2013年9期
关键词:专业设置高校人才

张东初

摘 要:高校的专业设置不仅涉及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而且对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未来社会的进步均会产生重大影响。目前,高校专业设置存在诸多问题,管理者可以从政府权力界定、管理职责行使、市场机制完善、高校定位明晰等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专业设置;人才;问题;对策

一、目前高校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专业设置通常会出现两种状况,一种是社会需求旺盛,但专业设置由于不具备相应条件而滞后;另一种是社会需求相对不足,而专业设置又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这其中还包括专业设置成本的权衡,易使高校专业设置出现以下两种现象。

1.新兴学科专业设置较为缺乏

从目前高校专业的实际设置情况来看,一些很有发展前景的学科前沿领域,专业设置却是寥寥无几,再加上学校内专业划分过细,过于强调专业性和专业对口,一方面会使学生在就业时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会让想要继续学习深造的学生选择专业的余地变小,不利于个体进一步学习提高。

2.专业设置的科学性较为缺乏

专业设置重复度高,即专业布点多,设置相同专业的学校多。当前,不同定位、不同类型的高校专业设置趋同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而日益加剧。一些原本有特色、单一类型的高校,为了提升学校自身的综合实力,不顾学校资源的有限,盲目地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由此造成培养有特色的专门人才的高校其专业设置与综合类高校趋同。而在某些地方综合类院校中,专业设置也同样存在追求学科专业门类多而全的现象,由此造成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

(二)专业设置权相对集中与高校要求自主的矛盾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有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的权利,但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权相对集中,对专业名称的统一和开设程序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1.专业设置权利仍然集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了省级政府对所属高校的统筹,由省级政府负责设置和调整所属高校的学科、专业布局,权利仍然集中。而很多普通高校呼吁,高校如果没有专业设置的自主权,就无法科学合理地规划学科专业的发展。

2.专业设置责任仍不明晰

一方面,高校虽拥有专业设置的自主权,但部分高校仍以自身利益为前提,在不具备专业设置条件下大量招生,而一些能够为社会长远发展作贡献的专业却受到冷落。也就是说,在这种自身利益的驱使下,完全让高校拥有专业设置自主权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利集中到何种程度,以及高校应拥有多大程度上的专业设置自主权也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所在,二者必须进行协调,应该根据每个地区教育市场的需求和自身拥有教育资源的程度做出科学的决策。

(三)专业调整速度与市场变化节奏的矛盾

专业并不是一个永久的固定存在模式,专业建设是一个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当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虽已经过三次大规模的宏观调整,但是,高校在适应市场需求尤其是经济结构变化的区域调整、增强微观专业的适应能力上仍存在不足。

1.人才培养与经济结构调整节奏的错位

人才培养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节奏,高校专业设置的调整不能真正跟上市场产业结构的调整节奏。因此,专业人才的培养就会出现因为“静”“动”不一(“静”指专业调整相对缓慢,“动”指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变化相对较快)而导致的人才自然老化现象。但是,如果专业一味地跟着市场走,总是跟在经济发展状况的后面不断增减,高等教育就只能是越来越被动,同时,教育的运作规律也不允许这种状况存在。所以,人才培养如何适应经济结构调整节奏,还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2.专业设置趋热避冷与遵循教育规律的错位

在“以就业率论英雄”的背景下,人才市场的结构性冷与热,基本可视为经济结构的风向标,同时也对人才需求结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高校专业调整的速度就面临着趋热避冷的微观取向与办好必需的冷门专业的两难选择。如果全国高校“一窝蜂”般跟着市场走,那么国家需要的基础学科、冷门专业势必雪上加霜;平时很冷、关键时期又很热的专业必然无人关注。这样就会造成人才规格雷同、高校丧失特色、热门专业人才骤然饱和、教育机制创新能力降低、教育资源浪费等不良后果。

此外,也存在着专业调整与市场协同程度的错位。专业设置与市场的协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因此,专业设置与调整既是一个高校和教育机制内具有个性的学术和管理问题,也是一个与市场紧密结合的社会问题。

二、解决专业设置中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界定政府权力,扮好三种角色

具体说来,政府在专业布局中,应扮演好三种角色,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专业布局的战略策划者

政府应根据产业分类和主导产业发展的实际,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合理进行专业布局,保证冷热专业均衡发展。对于热门专业要“防过热”,要适当地加以控制;对于冷门专业要想法“升温”,通过降低学费标准、提供就业优惠政策和补贴等手段干预学校专业设置和学生选择专业的行为,确保冷门专业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需要。

2.专业调整的经费投资者

政府为实现专业结构的合理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介入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对基础学科专业发展的制度支持,建立明确的各级政府责任分工制度,以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对专业结构调整实施援助政策,减少阻碍专业调整因素,保证显著的社会收益。

3.专业建设的质量监控者

在专业布局方面,部分学校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而不顾自身的实际,匆匆开设新专业,这势必影响新设置专业的质量,政府必须成为有效的监控者。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指出:“要认真贯彻教育方针,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要重点发展应用性学科和专业,适度发展新兴学科……建立合理的淘汰制和优秀学生奖励制等教育教学制度,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可见,政府必须在专业布局中扮演好质量监控者的角色。

(二)行使管理职责,合理规划布局

针对专业布局和调控作用,政府应履行好职责,运用好以下职能。

1.优化信息结构,提高政府调控的有效性

随着市场力量对专业设置与调控的介入,政府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信息传递方式也由原来的行政公文方式,逐渐转向通过相关的教育政策影响专业布局,进而引导调控对象的行为,最终改变专业布局运行的态势。而市场信息的反馈也由原来的直接由高校上报的方式转变为信息监测部门采集市场信息后向决策部门反馈的方式。政府应该不断优化信息结构,努力提高调控的有效性。

2.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政府布局的有效性

在高校专业布局过程中,需要一系列制度来约束各方的行为。这种约束不仅包括对高校微观的约束,也包括对政府的宏观约束,只有这样才能为提高专业布局的有效性提供一个有力的保障。为使高校专业设置的运行符合布局的方向和目标,政府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调控手段,改变单一的行政手段管理方式,逐渐过渡到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多元手段并存的方式,尽量避免带有“人治”的因素。因此,为了提高政府布局的有效性,必须加快制度建设。

3.建立评估机制,提高政府监督的有效性

近年,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盲目性使得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建立多元分层的专业评估机制,将对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评估包括对高校专业设置的硬件设施、师资、教学、专业建设等方面的评估,政府需要建立涵盖从专业设置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专业评估制度,为对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审批和监督”提供依据。

(三)建立适应机制,发挥调控作用

1.建立专业结构调整的市场适应机制

从宏观上看,高校是专业布局的主体,应逐步树立和培养高校在专业布局中的市场主体地位。从微观上看,高校专业规模和结构是否合理,最终的检验尺度是市场。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主动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经常研究市场规律和市场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分析国家经济及产业结构发展和调整政策,把握其基本规律和走向,从而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另外,要想构建合理的专门人才培养结构,必须搞好专门人才的预测,要根据社会发展的情况预测人才的总体规模、结构、发展趋势、提供的条件与可能性等,以减少人才培养的盲目性,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2.建立人才供需信息的预测机制

社会的发展势必对劳动力提出需求,因此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必然派生对教育的需求以适应发展的需要。教育层次越高,培养的人才越专门化,为了符合社会的需要就越需要市场机制来引导。为了进一步帮助高校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更好地设置专业,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人员进行社会调查,搭建人才供需信息平台,调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还要进行人力资源调查,弄清楚当地人才培育的现状与需求情况,做好人才预测。调查信息要以报告的形式及时向社会公布,为高校专业设置提供信息保障。

3.建立毕业生就业的反馈机制

高校要对专门人才的流向有客观清醒的认识。如果说人才预测重在人才培养之前,那么,高校毕业生就业反馈则侧重培养之后。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准确客观地把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和就业率,以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和结构,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国外许多著名大学都有比较完善的毕业生反馈机制,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趋势十分关注,实际上这是最有效的市场信号。当然,就业流向和就业率等反馈机制需要和人才预测机制等紧密结合起来,如果从多方面所获信息具有高度一致性,那么决策就更容易做到科学、有效。

4.建立学科专业前沿发展的跟踪机制

由于科技、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以及文化和传统的不同,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高校在专业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这既指它们之间在专业发展水平上存在高低之分,也指它们在专业的性质、模式、路径等方面存在不同的特点与风格。对于前者,需要在学习中赶超;对于后者,则需要保持和借鉴。我国的高等教育现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系统的体系,专业比较齐全,但与先进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少空白专业,而且就已经建立起来的专业体系来说,总体水平与一些世界著名大学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建立专业前沿发展的跟踪机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冯皓.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的错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2).

[2]吴御生,王伯鲁,蔡静仪,高雪梅.广东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结构现状及调整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7).

责编:晓月

猜你喜欢

专业设置高校人才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江海联动开发与区域高职专业设置研究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