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禅宗对宋代诗论的渗透及影响
2013-04-29谢兴润
谢兴润
【摘 要】宋代禅宗发展空前绝后,其不仅对理学、文学、诗学的影响都是非常深刻的。诗在此之前本是以言志功能为第一要义,而在宋代却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宋代诗论的发展离不开禅宗思想的一路引领,并将其导向了禅的暮鼓空灵的至美境界。
【关键词】禅宗;宋代;诗论;以禅喻诗
《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此可谓中国诗论之滥觞,此后经过春秋赋诗、孔门诗论、汉代经学诗学、后《诗大序》已标志着儒家诗学理论的确立,诗论多以美刺政教为依据。魏晋大畅玄风,文学迈向自觉时代,钟嵘《诗品》问世以后,诗论开始摆脱经学的桎梏,走进了一个纯文学性质的诗论阶段。后至宋代,理学兴起,禅宗大盛,儒释道三种思想交互影响,宋诗另辟蹊径,向理论化和概念化方向发展,由此,诗论在禅宗的影响下,呈现异彩。
从历代诗论批评和创作来看,大都非常注重作者本身的人格,所谓“不知其人论其诗可乎”?且诗重志、情、意、理。气高则格高,理得则风正,这实际上就将诗的审美提升到了哲学的层面,“哲学既不懈的将文艺归于麾下,而文艺为了强壮自己又总是向“道”寻求支柱。”[1]20此意表明,哲学与文学及批评学关系甚密,相互影响。
诗禅之说的观点也有多义,视诗与禅不生关系者,南宋刘克庄《题何秀才诗禅方丈》云“诗家以少陵为主,其说曰,语不惊人死不休;禅家以达摩为主,其说曰,不立文字。诗之不可为禅,尤禅之不可为诗也。”[2]17清代潘德舆也有话曰:“诗乃人生日用中事,禅何为者?”他们都是主张诗与禅应该分开来谈。而视诗与禅有密切关系的人,是明代的僧人普荷,其《诗禅篇》云:“千古诗中若无禅,雅颂无颜国风死。惟我创知风即禅,今为绝代剖其傅。禅而无禅便是诗,诗而无诗禅俨然”。但是在宋代这个儒释道三者相互融合影响的朝代,诗禅却是比比皆是,就连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主张文章应“明道入学”为立场,也有“不意僧中有此龙象”之言。可见宋代禅宗在社会上的影响,特别在诗学方面,更用参禅比附学诗。下面从三个方面来简述禅宗对宋代诗论的影响。
一、禅宗在宋代的发展及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思想意识形态,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以后,渐渐为中国各阶层人士慢慢接受并吸纳。魏晋南北朝时,谈玄之风盛行,玄风的内容虽然是以老子的《道德经》、《庄子》以及儒家的《易经》为基础,但是此时佛教的最主要思想“空”观却潜移默化的进入到中国士人阶层的思想层面,老庄思想中的“无”与佛教的“空”观十分相似,一是绝对的无的“本无”说,二是无心于万物即为空的“无心”说。而是早前僧人们对佛典的创造性翻译,也就是不断的用老庄思想来翻译佛经,再加上之前谈玄者们不断引佛入玄,这就逐渐的形成了禅宗。因此,禅宗思想一开始就已经暗合道家的学说,而这些正好给禅门高僧和文人士大夫创造一个互相交流影响的平台。但“在慧能时期,禅宗尚未引起一般士大夫的充分注意,全唐诗中也只有两首诗与其相关,一为宋之问的《自衡阳至韵州谒能禅师》,二为张说的《书香能和尚塔》卷89”。[1]11
至宋代,士大夫与佛门僧人广泛交好,在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大至王官贵胄,高官门吏,与禅门有染者比比皆是,诸如张商英、范仲淹、文彦博、富弼、王安石、苏轼、苏澈、陈师孟、杨亿、吏部尚书李光等。尽管禅宗一向视文字为障道之本,讲求“道在妙悟,非关文字”,但是禅也并不是完全的丢弃文字,而实际上是要使语言文字摆脱它的有限性,从而更准确的表达超越相对,不落两边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学者或听者循着同样的心路而达到无往、无念、无相,即不执著于体相意念的意境。在禅宗看来,众生“与佛并无万里之遥,而是一体的,关键就在于是迷还是悟。成佛的可能性,并不外在于众生,而在于返照自心。所以,这种禅学教义要求参禅者保持安和的心理状态,断除贪、嗔、痴三毒,排斥外在诸相之诱惑,以清静空幽之心,淡泊之性,安和之气来看待万事万物。作家受此影响后,在创作心理上则趋于理性,即站在人生的高度上审视生活,以独特的精神视角洞悉宇宙生死轮回。用这种理性的思维去无限制的接近禅宗的美学思想,从而创造出一种禅境诗,这种诗的意境正好又暗合了中国古代诗论中要求的含蓄蕴藉的意境美,以及冲和平淡的人生哲学。参寥子曾评杜甫诗“楚江巫峡半云雨”句,苏轼问:禅僧亦喜绮语?他说:“譬如不事口腹人,见江瑶柱,岂免一朵颐哉?”这形象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