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观层面的民营企业国际经营风险成因分析
2013-04-29袁秋菊
摘 要:本文主要从企业内部环境方面进行国际经营风险分析,总结出民营企业在国际经营中的微观风险来源主要为: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与跨文化管理能力;缺乏本土化发展战略与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治理机制不合理,国际经营模式不科学;缺乏高素质的国际经营人才。
关键词:民营企业;国际经营;微观风险
作者简介:袁秋菊(1981-),女,汉族,汉口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民营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9.23;F75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9.1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9-35-02
根据美国教授法默(Farmer,R.N.)和里奇曼(Richman,B.M.)提出的法默-里奇曼模型,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受主客观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们认为,企业的效率是环境因素和经营机能的函数,其中环境是决定企业效率的外在条件,经营机能决定企业效率的内在条件,因此,本文借鉴法默-里奇曼模型,并将国际经营理论与民营企业在国际经营中的实际调研数据结合起来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出制约民营企业国际经营的微观风险来源,也就是从民营企业自身内部条件角度来研究其国际经营的风险成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与跨文化管理能力
中国民营企业都是在国内市场环境里成长起来的,缺乏对特定历史文化环境里的国际市场的深入了解,缺乏可能出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比如签署了不利的合同条款、出现了巨大的财务损失、东道国政策法规变更、市场状况或竞争结构发生变化、新技术突破、新技术标准出现、达成新的国际协议、东道国社会经济和文化习俗发生改变、企业内部关键人事变动、雇员不按规程操作引发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与雇员发生大面积纠纷、与顾客发生误解等,都可能引发许多连锁风险。还有很大一部分民营企业投资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适应异乡文化的土壤,缺少对东道国的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人情世故等方面的了解与认识,缺乏跨文化管理的理念和能力。如中国民营企业在国内一些被视作美德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投资所在国则可能被视为是一种不以人为本的做法。2005年发生在西班牙焚烧中国制造的各种皮鞋案例,表面上看是不满中国制鞋企业的低成本,实质是中国制造的皮鞋具有西班牙制鞋企业无法相比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从而排挤了西班牙本地制鞋企业,甚至使这些制鞋企业濒于破产和大量西班牙制鞋工人失业,显然,这种冲突实际上是来自于两国文化的冲突。在国内被视作比较正常的工作加班加点生产行为,在西班牙人看来就是未能以人为本,是剥夺工人享受正常休息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类似的例子在意大利也发生过。
二、缺乏本土化发展战略与技术创新能力
鳩芮和裴啼森(Johri and Petison)通过分析汽车产业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在泰国本土化战略及其利益,发现这些公司不是简单地适应当地环境,而是实施广泛的本土化战略,不仅仅基于成本本土化,而是基于价值本土化,通过一种多种利益体系协同工作实现多种利益,例如掌握和处理不确定经营环境的管理能力,做出响应开发有效的当地组装和营销体系挑战的已知决策,削减成本,对当地雇员高度承诺,产品客制化及接受,更大的品牌资产和好公司公民印象,从而达到创造价值的目的。我国虽然有部分民营企业的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水平,如浙江横店集团在境外已设立多家研发机构,其照明电器系列的绝大部分产品已通过北美、欧洲、日本等国的最高认证机构的认证,95%以上的产品出口,已进入北美、欧洲和日本市场,并获得美国能源部“能量之星”标识的使用权,但由于在生产规模和资本积累方面处于劣势,大多数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薄弱,研发投入比重较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较少,产品一般化、同质化严重,产品及服务没有根据国情进行客制化。它们往往设计一个新产品后全球通售,基本不做产品本土化调适。其所生产的出口产品都是以中国消费者的嗜好、品味、文化习俗以及消费水平等为研发和设计对象,并假定世界各国消费者与中国消费者无差异,出口到世界各国的产品都是标准化、统一制式的产品,其出口产品除了具备成本价格等比较优势之外基本没有产品竞争优势。
三、企业治理机制不合理,国际经营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大概有60%的民营企业存在明显的家族管理,管理带家族型倾向的更是占到约80%。但是,随着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民营企业的家族化经营方式的弊端也越来越突显。首先,权力集中使得决策风险变大,跨国投资与经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前期论证不足,忽视可行性研究,草率确定项目,造成立项不当;其二,这种计划经济下的“一把手”模式的决策是十分不适应国际经营的,国际市场的复杂性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先进的监督机制、市场化的激励机制等,这些都是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所不能驾驭的。基于企业国际化渐进理论,企业国际化经营一般要经历国内力量积蓄阶段、产品间接出口阶段、产品直接出口阶段、国别投资阶段和全球投资经营阶段。受“家族化”管理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选择国际化经营模式的时候,大部分选择了产品出口这一形式,从而导致国际化经营模式过于单一、模式层次较低。
四、跨国经营人才较为缺乏
民营企业要采取国际化经营,必须对东道国的市场需求特点、法律政策、文化习俗都有较深入的了解,熟练掌握东道国语言;具有国际投资知识以及跨文化沟通等管理才能;能够处理跨国经营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危机、矛盾、纠纷和冲突,以及控制和管理跨国投资风险的能力。这些知识和经验在书本很难获得,必须从跨国经营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但由于我国民营企业起点不高,目前的跨国经营人员一般来源于民营企业原有营销人员的改进提升,他们之前很少有机会站在国际前沿从事相关经营活动,因此跨国经营知识非常缺乏,仍然还是沿用以往模式来做工作,其结果肯定不会太理想;如果通过挖墙角模式将其他大企业富有跨国经营经验的人才猎聘过来,可能其经验较丰富,但是不太可靠,如果该人才继续被其他企业以更高薪酬聘走,在被他人挖走时还存在将企业资源带跑的风险;如果从直接招聘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来从事跨国经营工作,可能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是实践经验和客户渠道都太缺乏,如果民营企业没有规范与完善的管理培训体制,则很难使他们在短期内成长为优秀的国际经营人才。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人才的缺乏造成了其对国际市场行情的判断与把握不准确,因此难以形成良好的国际营销网络以及建立稳定的消费群体。
参考文献:
[1] 徐为民、卜海.民营企业发展风险对策:识别、防范、化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 高贵富.民营企业国际创业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
[3] 刘迎秋、徐志祥.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5(2008) :走出去与竞争力指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 李新春等.民营企业成长研究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5] Johri,Lalit M.,and Phallapa Petison,2008,“Value-based Localization Strategies of Automobile Subsidiaries in Thailan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ing Markets,Vol.3.
[6] 汪静.中小民营企业如何实施国际化经营[J].乡镇经济,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