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癔症63例临床观察
2013-04-29李德光
李德光
【摘要】 目的 对儿童癔症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的63例儿童癔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所有的患者进行病因性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法以及合理的心理护理过程,适当时对部分患者进行暗示疗法。结果 对本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发现,对患者进行合理分析,对症治疗后患者的有效率达到74.60%(47例),另外16例均有所好转,出院观察三个月后仅有1例(1.59%)复发。结论 对于儿童癔症患者来说,合理治疗方法与良好的护理可以起到明显的疗效,而且复发性小。
【关键词】 儿童;癔症;临床观察;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17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42-01
癔症(hysteria),常常在临床上又被称为歇斯底里症,一般是指那些由于精神方面因素或者是重大挫折、内心冲突、错误的暗示以及由于种种原因所导致的
情绪过于激动[1],多发于容易敏感的个体的心理或精神障碍。从既往的资料来看,成年女性是癔症高发人群。近年来,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与我国计划生育所带来的独生子女化,让儿童群体因而缺少交流或者错误的关爱而成了癔症的多发人群,年长一些的孩子,又会因为学业上的压力,出现了急性起病的情况。现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的63例儿童癔症患者的临床试验与护理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应用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63例儿童癔症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49例,年龄5-12岁,平均年龄为(10.3±0.7)歲。63例患者中超过一半(38例)为独生子女。对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后发现,41例患者曾经遭受过教师或家长的责骂且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因为父母之间或父母与他人发生的冲突与摩擦的12例,同学或亲友之间的纠纷所引起的8例,由于其它不明原因所造成的患者2例。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大多话患者出现了头痛、胸闷、恶心、呕吐、面色改变等主要症状,并有部分患者出现了运动障碍与失语失聪的症状。对患者进行各项内科检查,均未发现有异常病症。大多患者出现一项或多项临床症状。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对症治疗,对患者适当运用药物治疗与物理刺激疗法等,患者的药物一般选用葡萄糖酸钙、维生素、葡萄糖等,对于临床上出现了明显焦虑的患者给予适量的氯硝安定与苯巴比妥治疗。
1.3 护理方法 对所有的患者来说,由于儿童癔症多由于精神上的受挫,因而给予患者合理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我院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护理:
1.3.1 生理护理 入院后,医护人员应当对所有患者做好各项基础护理,使儿童患者感受到舒适安全。尽量保持患者病房的安静整洁、明亮以及空气新鲜,注意避免不良环境所带来的刺激。与患者进行亲切交流,找出小患者的症状,给予适当治疗。询问患者的各项需求,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
1.3.2 心理护理 患儿入院时应当热情接待,主动做自我介绍以及询问患者以及家属相关情况,让患儿住单独病房,避免他人的干扰。介绍我院的病房环境以及讲述一些积极治疗成功的案例。医务人员尽量保持仪表端庄、和蔼可亲、表情大方、回避一些不恰当的话题且表达时言语谨慎。
在与患者交流时,应积极与患者的家长、老师进行,询问患者的发病缘由,并与患者的家属一起商讨治疗方案,让患者的家属配合医院的治疗,坚持一切以孩子的健康为重的原则。多鼓励孩子,耐心教导儿童制定学习计划,更好的理解与宽容他人,让患者与家属、医护人员关系建立朋友式的关系,避免疾病的复发。
1.3.3 出院指导 为了确保患者更好的恢复,在出院时给予指导,应该全面重视解决根本问题,减轻孩子们的心理负担,让学校、家庭、社会公共配合行动起来,给儿童一个美好的童年。
1.4 实验疗效标准 本次试验,我院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分为有效、好转、无效、复发四个层次。有效:患者入院时的症状得到康复,心理上与精神上恢复正常;好转:患者入院时所患的症状基本好转,但心理上与精神上还未恢复正常;无效:患者的症状没有得到改善,心理上也未恢复正常;复发:患者出院三个月内病情又出现复发。
1.5 统计学方法 根据SPSS13.0软件对提供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量资料为t检验,对所有统计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χ±s)的形式表示,运用软件进行处理(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作为统计学的评定标准具有统计学的差异。
2 结果
依据评价标准,对63例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有效率,见表1。
3 讨论
癔症在临床上表现很多,一般躯体方面的症状被称为癔症性躯体症状,精神方面的则被称为癔症性精神症状[2]。多发生于一些紧张、易躁动的场合,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儿童癔病从本次试验来看多发于学龄儿童,处于该年龄段的儿童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辨别能力和接受能力。儿童患儿在直接的精神因素干扰下出现各种迅速性情感障碍以及肢体功能异常,临床上不出现病变性的异常。由于患者多数是敏感、多疑、不易接近的患者,因此对患儿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是至关重要的,运用良好的、有技巧的交流方式有意识地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从而改善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加速患者的康复。与此同时,也要做好患儿家长与教师的工作,避免该病病变的病因。
通过我院病例观察,我们体会到了来源于家庭、学校的教育更多偏重儿童营养与智力,却忽视了儿童的心灵的成长,再加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左右,让孩子们养成了自私、任性和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性格方面的缺陷。总的来说,对儿童癔症的治疗,应全面收集资料,对病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护理措施,可取得较好效果[3]。
参考文献
[1] 常家霞.38例儿童癔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明康医学,2008,20(5):474-475.
[2] 施智林.儿童癔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641-643.
[3] 杨丽梅.暗示疗法和心理护理在儿童癔症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明康医学,2010,4(13):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