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实验的创新教学
2013-04-29王启增
王启增
摘 要: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到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面对实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从改变实验教学旧思路、提高演示实验效果、重视探究性实验、开发课内外小实验等四方面入手,对物理实验的创新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 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031-001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理解物理知识的必要环节,又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探索精神的重要方法。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改革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创建适应教育新形势需要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初中物理实验的创新探索就显得格外迫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的关键是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而树立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逐渐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获取知识。物理实验创新教学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综合素质,同时还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实践证明,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需要教师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来谈一下初中物理实验的创新教学。
一、改变实验教学旧思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我们现在正处于新课程改革的起步阶段,物理实验教学的评价目的依然是中考以及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实际上,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实验教学方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认为物理实验对观察、操作等能力的培养,短期内难以见到成效,进而觉得做实验的必要性不大,只要学生能记住相关知识,在卷面上取得好成绩就可以了,正是这种错误的指导思想,限制了教师在实验教学上的创新动力。因此,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首先应当改变实验教学的旧思路,正视实验的重要性,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怎么做——让学生自己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案;为什么这么做——通过分组交流、讨论,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可以说,改变实验教学的旧思路,是物理实验创新教学的基础。
二、提高演示实验效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最重要的手段,是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在演示实验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般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旁观者。特别是后排的学生,根本就看不清楚实验,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实验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投影放大、机械放大、自制可见度大的仪器进行演示等都是常用方法。例如,在演示串、并联电路时,我特意自制了一块大型演示板,把开关、电线、电压表、电流表、灯座及灯泡等置于其上,这样全班同学都能看得清楚,线路连接也一目了然,演示起来自然也是得心应手。同时,有些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上阵,既能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加深对实验的理解,还能激发起学生做实验的兴趣,而不是被动的观看教师演示,可谓一举两得。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演示实验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实验结论能被合情合理地推导出来。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学生不仅得到了显示实验技能的机会,还能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加深了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培养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三、重视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初中物理教材上的探究实验,是把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却瞻前顾后,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而是替学生设计好步骤,甚至干脆做成演示实验。学生没有直接参与其中,成了名符其实的旁观者。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
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这一实验时,我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没入水中的乒乓球从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它受到的浮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对“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作出大胆猜想和假设,然后让学生对这个简单易行的实验进行实际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不仅得知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还掌握了科学实验的方法。再如,在学习电压时提到了水果电池,苹果、柑橘等水果不仅可以吃,还能制作电池,这本身已经激发了学生对水果导电性的好奇心,有的学生又提出了水果品种、大小、形状等与水果导电性的关系,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自然愿意做这样的实验,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的同时,教学效果也非常理想。
四、开发课内外小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如果能重视教材中小实验的教学,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还容易引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初中物理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一些学生会产生厌学甚至畏学的情绪,而我们如果能把握住小实验教学的机会,通过实验体会到亲自实践的乐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例如,很多学生非常喜欢彩虹,而平时我们只有在雨后才能看到。但是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师当中,学生必定会感到非常的新奇。在此基础上再来告诉学生雨后形成彩虹的谜底。一个小小的实验一下子就激发起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物理课外实验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阵地。适时的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课外小实验,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利用物理实验解释、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学习电学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制作指南针、小电铃等;学习力学知识时,可让学生制作小天平、杆秤等,并运用这些工具进行一些简单测量。
总而言之,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物理实验,能够让学生获得充分、丰富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我们要积极探索物理实验的创新教学,使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得到全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