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前预习是进行数学学习的有效抓手

2013-04-29姜文珺

语数外学习·下旬 2013年9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习惯技能

姜文珺

伴着新教育理念的不断前行和深入,教师对高效课堂的不断探寻和追求,许多课堂教学方法、细节开始日益受到教师们的关注,更是激起了我们的很多思考与探索。

数学学科是一门注重思维能力,重视逻辑能力的一门学科。这些能力的培养往往决定了学生后一阶段的数学学习成绩,甚至是终身思维品质的养成。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关注数学教学,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关注数学课堂的效率。初中数学课堂的高效该如何实现?笔者认为第一步是关注学生的课前预习,将课前预习作为有效抓手之一。

预习是合理的“抢跑”。所谓预习就是在教师对课堂知识技能进行授课之前,学生通过自学,达到初步了解学习内容,初步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固然,我们也会担心,学生在完成预习后,可能对结论推导、解题方法,甚至是教师的授课过程都已心知肚明。忧虑这样会使课堂教学失去了悬念,也就会失去其精彩。其实,实践证明通过我们科学合理地布置预习任务,切实有效地做好预习的检查工作,学生的预习完全是利大于弊,甚至是有利而无弊的。

首先,预习任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上渴望得到认可,渴望能够展示自己的发现,从而能够证明自己的实力。因此,如果学生的预习思考能够与老师的思维一致,学生就会产生极大的被认同感、满足感。教师所布置的一些预习任务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成为学生证明自身能力,展示个人风采的平台。进而,也就能大大提高其钻研数学的兴趣。

其次,预习任务的落实,更是实现课堂高效的重要措施。一方面是因为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能够很好地明确自己在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产生疑惑,进而在课堂学习中能更加专注地关注教师的授课。这样往往会产生愉悦感。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预习情况的反馈,也能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深度进度,将宝贵的课堂时间用在“刀刃”上。这样有的放矢地授课,不仅确保了课堂的实效性,而且很好地照顾了学生对知识主动探求的欲望。

再次,预习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学科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不但能使学生形成独立思维判断的学习品质,而且也让学生养成了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最终,养成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这种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学生后阶段的学习乃至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思维品质基石。

那么,如何才能达成良好的预习效果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二是教师落实多样的检查措施。叶圣陶先生说:预习要有成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什么样的预习方法才算科学呢?笔者认为,对数学学科而言,预习可以分为“读、划、悟、练”四个步骤。所谓“读”是指粗读教材,领会教材大意;“划”是指划出本章节的重要知识点,如概念、定理、公式等;“悟”是指学生独立思考体会划到的重要知识点,以达到初步了解的目的,而后再去结合课本中的相关例题进行思考体会;“练”是指学生尝试利用所学知识技能去解决一些习题。比如学生在预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能运用等式性质、移项、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方法解方程。用红笔划出或写出主要概念、关键地方和不理解之处”。比如在突破概念这个环节,我们可以布置这样的题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对应性习题,让学生对所得的知识进行初步的尝试运用。从而自我检查预习的效果,也能更好地消化所得的知识。当然,教师所给的练习一定是基础型的,或者是阶梯式的。教师不能完全将课堂的所有重点甚至难点都抛给学生,力争适量、适度,让学生获得半桶水,进而既让其有所得而生自信,又激发其进一步探索的学习欲望。

学生预习后,如何检测其效果,让学生充分展示成果,享受成功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以下三种方式较为简单有效:一是互相翻看笔记。通过这种形式的预习检查能够较好地督促学生认真踏实地完成预习任务,同时也能够彼此间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二是小组交流困惑。这种形式一方面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解决一些预习过程中的疑难,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质疑。这样不仅解决了一些知识技能上的问题,也能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数学学习氛围。三是小试牛刀,展示练习。这种方式因为有了教师的直接参与,因而让教师对学情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进而对课堂授课也就有了准确的把控。

总之,预习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是多方面的,对提高课堂的效率也是真切而实在的。但是在很多细节上还需要我们多作思考,不断完善。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让学生既得“鱼”又得“渔”。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习惯技能
高级技能
上课好习惯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秣马厉兵强技能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拼技能,享丰收
浅议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