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2013-04-29王文翠
王文翠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一门结合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程,也是一门让学生了解祖国博大精深文化的学科。语文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学科,生活中处处都会用到语文知识。阅读教学在对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我们更提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讨式的学习。语文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更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思想教育,因为语文的本质就是表达思想、承载文化。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明白许多不能言状的生活道理,相比一些灌输性的学习方式,更能让学生感同身受,更富有感染力,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立足于文本
文本是进行语文学习的基本元素,一切的思想或者道理都隐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学会理解,善于阅读。在语文阅读课上,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立足于文本,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教学顺序上,应该遵循“先学习后讲解”的原则。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阅读材料的文字世界中,激发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探讨,对阅读的文本有一个初步的独特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让学生探讨,引导学生靠近阅读材料所表述的知识或者道理。
例如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中的《晏子使楚》,这是一篇文言文阅读教材,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揣摩人物的内心,体会晏子语言的妙处。对于初中生来说,文言文仍旧有些生涩难懂,如果连文章大意都不能把握,何以体会晏子语言的妙处呢?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立足于文本,将学生引入到文言文学习的情境中,让学生根据课后注释或者工具书来理解,让学生对这个故事有一个初步的认知。教师再提问:“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哪些语言的含义深刻?”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然后再提问:“你是怎样理解文章的?你这样理解的理由有哪些?”通过这些问题来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教师再进行讲解归纳总结,这样可以纠正某些学生错误的思考方法和思维模式,还能使学生对文本的印象更加深刻。
二、创设情境
学生最希望能有一个不拘泥于形式的课堂。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它需要运用更加多元的元素去丰富学生心目中的语言形象。因此,在阅读课堂上采取创设情境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就是为了学生能了解中国文化,并且能够将之熟练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因此,创设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活场景,让学生们知道语文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晏子使楚》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们带入一个情境,假设学生就是晏子本人,出使了楚国三次,受到了很多言语上的攻击,将如何对楚王进行回击呢?也可以在学生了解了文章大意后,将其改编成话剧演练,将晏子使楚的场景真实地再现出来。这一表演过程,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让学生更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
三、实施分层教学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让学生读懂阅读材料,但又不仅仅是学习文章中的知识,还包括对文章所承载的有深度的思想的提取和整合,需要学生养成准确概括文章大意并鉴赏文章的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认知过程较为简单,但在理解的过程中,因为学生的资质不同,会有很多种不同的理解方式。此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将学生的疑问集中到一个共同的问题上,整合学生的不同见解,找出一个大众化的问题,让所有的学生去思考并解决问题。阅读需要有一个整体思路,可以从简到繁,也可以从整体到局部。教师设计的阅读教学内容需要考虑到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性,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选择的空间,能够更好地去适应阅读教学,更好地领悟阅读文本的情感内涵。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第四单元的《济南的冬天》,因为这是一篇地域性很强的文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济南的冬天气候温和、冬日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课文不仅仅停留在对自然景物的描摹上,而是把景物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事物,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和意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好地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生并不能一下子领会到文章背后所表达的情感,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你们家乡的冬天是怎么样的景象?”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 “你为什么对家乡的冬天景象这么熟悉?”进而引导出记忆犹新是出于热爱,而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感情也是如此。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这样会让语文课堂失去趣味。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要立足于文本,对学生进行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进行分层教学,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性,设计不同水平的活动内容,来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