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发声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3-04-29刘瑶
刘瑶
唱歌教学是中学音乐教学的一块重要内容,发声训练是唱歌教学技能与方法的集中训练,然而在唱歌教学当中,经常遇到一些学生在唱歌时为了追求音量而大声喊叫,而且更多的是用胸声、真声大声喊唱,这种喊唱声音位置低、喉音很重、声区不统一、声音缺乏美感,并且到了一定程度声音很难再唱上去,尤其是在高音区,即使高音喊唱上去,也非常难听。那么遇到一些这样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因为我的专业特长就是声乐,经过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合理地设计发声练习并进行科学的发声训练是唱歌教学的前提,引导他们正确的发声歌唱,是唱歌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一、选用合适的声乐教材进行教学
教材中的歌曲音域虽都不太宽,但是对于正处在变声期的中学生而言却都是不小的挑战。教师在歌唱教学中必须选用适当的声乐教材,歌曲的音域不能太宽,最好不超过九度,音量和力度也不宜太大。旋律尽量避免“大跳”,以免学生叫喊。为了适合他们演唱,老师可以把一些歌曲的调降低。通过传统声乐教学,了解认识“咽音练声法”,并学会将其运用到今后的教学及变声期的嗓音训练中,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咽音练声法”就是专门研究如何保护嗓音,快速提高发音能力,以及对各种嗓音疾病进行矫治的练声法。其中的四个无声练习,做一些不发音但能训练有关肌肉的操练,对“变声期”的嗓音训练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们分别是:用正确的方法抬头张口;震摇下巴;用“蛤蟆气”练习法训练、控制与歌唱的气息有关的肌肉;训练舌部能形成纵沟。
二、指导学生正确的站姿
姿势的正确与否是直接关系到发声时各个器官配合的协调姿势,姿势的正确了,发声各部分就能正常地工作,而不正确的姿势,则往往带来不正确的声音。这好比我们的跑步运动员,赛跑时如果没有正确的跑步姿势,就会直接影响跑步的速度一样。歌唱中,老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唱歌的姿势。这是培养学生唱歌的必要的素质和先决条件。唱歌的姿势指:身体、头部及歌唱时的口形。孩子站立或坐着,身体要正直放松,胸稍挺起,平稳大方使呼吸自然通畅。要纠正儿童边唱边摸东西,驼着背唱歌等不良姿势。唱时口形要张圆,如果口形是扁形的,发出的声音扁平刺耳。老师在教学生唱歌时要注意,要在学生们面前树立好的榜样,使学生能形成自觉的行动。我对学生提出了正确的歌唱姿势:1、身体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松,这里的放松绝不是松垮、瘫痪,它应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也就是精神饱满的状态。2、头部保持于眼睛向前平视稍高的位置,胸部自然挺起,两肩略下后一点,小腹收缩,两臂自然垂落,全身有一种积极运动的状态。3、两脚一前一后稍分开,前脚着力、身体的重量要平稳,重量落在双脚上。4、嘴巴是歌唱的喇叭,应当张得开,放得松,切记紧咬牙关。5、坐唱的姿势与站立时的要求一样,但要注意腰部挺直而不僵硬,也不要靠在椅背上,注意臀部不要坐满整个凳面,两脚稍分开,自然弯曲,不能跷腿坐,也不能两腿交叉叠起。
三、采用轻声教学的方法
在整个教学中我将特别注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我们知道,少儿的歌唱器官有别于成年人,所以,要针对孩子的生理特点来教学。他们的肌肉组织较嫩,较松驰,控制能力远不及成年人,极易疲劳。特别是他们的气息控制能力较弱,而且声带既薄且短,不能承受过量的运动。因此,童声训练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是运用轻声练习帮助学生获得干净、柔和的声音,而不是追求音量和力度。这是一种在童声训练中极为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对初学歌唱的学生更是如此。轻声训练可以加强声带发声机能的耐力,既能保持声带的健康,又能医治受伤的声带,使其恢复能力。著名的歌剧女高音金克·米兰诺在介绍她的声乐学习过程时说,她的老师从不允许她把声音唱得很大,所有的练习都是用小声去唱,这种方法对她有显著效果。柯威介绍说:“轻声是测验和练习母音的一种技法,可以用来纠正各个母音不良的发声状态。”威尔认为,轻声可以改善读字不清,大声的轻声应该在八至十尺远的地方仍能听得清楚。马腊费奥迪在《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一书中说,在自然领域中,只需要用少量的声带张力和少量的气息来发出每个声音,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均衡的发声机能。我国著名声乐教授王福增采用“微声”唱法,训练出很多国内著名的歌唱家,他们不仅能唱好民歌,也能演唱难度相当大的西洋歌剧咏叹调。著名声乐教育家、歌唱家田玉斌讲道:“我经常小声为学生做示范,尤其是为高声部的学生做示范时,为了能唱出很高的音,我总是努力将喉咙打开唱轻声。这样久而久之,我可以唱出连我自己都感到吃惊的很高的声音。
实践证明:轻声唱法确实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它在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气息支持、稳定的喉头状态、有头腔共鸣的位置,用微弱的音量、自然、放松地歌唱具有良好作用。它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较好的效果,使学生很快找到声音的位置。它是把难学的声乐技巧化繁为简,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一种训练方法。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将轻声唱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在练习渐强的发声的同时,仔细体会气息对哼鸣的支点感觉,同时要严格保证大声时的不变和位置的准确,注意气息控制的均匀和声音之间的关系。其次,在练习渐弱的发声中,要仔细体会音量渐弱的发声动作须严格保持不变,以保证声音共鸣位置的准确与气息支持作用的稳定。再次,要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音量可以从中强至中弱进行。巩固以后,可以从弱到强甚至更强的范围中进行练习。要注意,这一阶段的练习一定要加强兴奋感,进一步打开喉咙,在哼唱状态下放大声音,让声音得到头腔共鸣以及胸腔共鸣。这种既有气息支持,又有稳定的喉头以及整体共鸣的声音会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在练习当中,最好多用“呜”母音练习,练习中加入“呜、淤、依”母音,容易找到通向头腔的通道。由于发“呜”母音时舌位低,软腭和小舌向上拱起,口腔内开度较大,气息能很集中地呼出,因此,容易唱出既丰满又通畅的半声,对打开头腔,由轻声过渡到真声,都有很大的帮助,从而达到轻声唱法的目的。我们既要利用轻声弱声寻找半声的效果,又要重视轻声唱法的基本功,重点抓住“建立正确的轻声歌唱”,它直接关系到轻声练习四个阶段的声音通畅和适应性。解决好“歌唱的喉咙状态”,发出真中掺假、假时藏真、真假混合在一起的甜美圆润、刚柔兼备、易于控制、能强能弱的歌唱性声音。而建立歌唱性的声音是声乐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歌唱者较难掌握的一步。最后,根据学生声音的具体情况,注意适度打开喉咙,体会自然张口往里深吸气时刹那间喉咙的状态和感觉,体会自然深吸气时的瞬间过程,软腭自然上提,舌根下降,喉结下放,喉肌松弛,这时整个身体、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及至共鸣器官都进入了开而放松的歌唱最佳状态,唱出饱满的声音,从而达到“轻声唱法”的目的。
轻声唱法是解决音量的科学的发声训练方法,对于歌唱器官在歌唱时的协调活动非常有利。因为歌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运动,正确的歌唱是各发声器官的协调活动的结果,一个器官的兴奋总要伴随着另一个器官的抑制,如果用喊叫式歌唱,全部注意力不由得便集中到声带上,这样,必然使其他一部分发声器官与歌唱器官的神经系统难以形成协调的神经联系,发声器官的协调活动最终难以实现。而用轻声唱歌,则极大地减轻了声带的负担,对于协调各发声器官的活动无疑能起到积极作用。
四、在唱歌教学中,注意形式多样化。
因为少年儿童主观能动性不强,学习时带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果老师在发声训练中,老是灌注于“mi mi mi,ma ma ma”等一些常规练声曲,老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久而久之学生自会生厌,所以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激发学生兴趣上多做文章。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独唱、齐唱、合唱、轮唱等演唱形式,模唱式练习等,再配上生动有趣的词儿,更能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且还能培养他们的咬字吐字能力,再配上简短的歌词,这样的练习曲对培养学生唱歌技能非常有益。
总之,音乐教学中的发声训练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的歌唱发声器官,各部分机体的功能,在合乎自然生理规律的基本状态下,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并经过教师的分析辅导,纠正学生发声方法上的一些错误和不良习惯:同时,还要使学生逐步确立起较完整、较系统又较科学的发声方法,为歌唱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