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语文教学之我见

2013-04-29陈长荪

东方青年·教师 2013年9期
关键词:知识语文教学高职

陈长荪

【摘要】本文就高职语文教学实例,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等方面浅谈个人的一些做法及体会,以求探讨高职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高职 语文教学 知识 能力

在高等职业院校,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我发现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语文课不重视且不感兴趣,他们认为语文不是专业课,没有用,而且太枯燥,没兴趣,所以对语文课的态度就是上不上都无所谓。针对这种现象,近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总结出这样一条经验:语文课应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统一起来,以增强学生兴趣;把基础知识学习与提高能力统一起来,以增加实用性,在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以学生反映较为集中的古文教学为例来说明这一做法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方面,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充分感受到兴趣,在语文课上感受到美的陶冶。

学生就其年龄段而言,对新鲜的、动感的、时髦的东西感兴趣,而对古文敬而远之,我曾不止一次听学生谈到对古文的厌惧心理。但古代的诗、词、文、赋是每一种教材的必选篇目,在教学大纲中也居于重要地位,是不能回避的教学重点。针对这一点,在古文部分的教学中不做枯燥的古文翻译,而是尽可能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古诗歌部分,讲到《诗经》的写作特点,一条条罗列,势必乏味,因《诗经》中的诗本为古歌辞,我就结合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或正在流行的歌曲歌辞来讲解分析,如《我爱你,中国》,由歌词中反复出现的重复句式“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 ”理解古诗复沓手法及通过这样的手法加重抒情分量的作用。通过这样的联系比较,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学生在吟唱中既轻松地理解了复沓的写作特点,又不致于讲课干巴无味。再把歌曲的韵律美与诗歌的节奏美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用复沓手法抒情,其隽永、绵长、含蓄、耐人寻味、绕梁不绝的意境,既享受了歌的传唱美又学到了诗的韵律美。

另一方面,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以运用于他们更广泛的阅读与生活中,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及个人品质,认识到语文在他们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和地位。

下面我以《荀子 劝学》中的一段教学为例说一下古文知识到底有什么作用、能提高学生的什么能力。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首先,从语音的角度,这一段话中有三个多音字中、暴、省,掌握了它们的读音并与现代汉语中的多音现象联系起来,学生在阅读中就可以判断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多音多义现象,做到能正确的读准字音、理解字义。

其次,从语汇方面,这段话中有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的字,如砺、乎、矣,还有现代汉语中仍在沿用的但意义有所变化的字,如木、金、有、知等,掌握这段话中的词汇及其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学习紧密相关,从古汉语中了解这些词的本义,有助于学生理解它们在现代汉语中发展出来的基本义、引申义及比喻义,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及写作时随意遣词、心手相应的能力,而不致于意到笔端却无从说起;再有就是从此段的第一句发展而来的成语“青出于蓝”,成语是汉语特有的现象,是语汇的精华,许多成语因其年代久远,往往不能准确理解其义,从古文学习中知道它的出处,从起源处了解它,掌握它的特定含义就不致读错字音或写错字形,阅读时准确理解,表达时正确运用,用这种表现力特别强的词语表达深刻的思想或生动的形象而语言简洁,效果独佳。

再有,古文的写作各有特色,这一段即荀子论证学习的意义,比喻论证法及对比、对偶手法的运用使论证生动而有说服力,要求学生掌握并能作仿写练习,从而熟练运用于写作,可以使语言严谨,富于哲理性而又不失生动、趣味、形象,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最后,就是“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接受认同荀子“学不可以已”、“日博学而参省乎己”的观点并能在自己的学习中身体力行,养成勤学不辍、终生学习的习惯,善于思考、严于律己的美德,能够运用自己的眼光、头脑,去阅读、去欣赏、去判断,挖掘蕴涵于文章中的丰富的文化信息,用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逐渐养成鉴赏和写作的好习惯。这对于学生而言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都将获益非浅。

基于上述两个方面,在教学中渗透知识,强调作用,锻炼能力,不仅要让学生能作课内的阅读写作,更主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其中的意义所在,从而自觉地、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学习,把语文作为他们理解前人及其作品(思想)所表达自己思想的重要工具去使用它,实现语文课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规划教材《阅读和写作》第一册

2、吕叔湘《语言的演变》

3、朱光潜《咬文嚼字》

猜你喜欢

知识语文教学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爱与知识的力量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