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呼兰河传》

2013-04-29姚远

西江月·中旬 2013年9期
关键词:呼兰河传

姚远

【摘 要】本文尝试从绘画美、逆来顺受的生活态度、温馨的童年回忆、独特的结构、感情化的描写等方面对萧红的《呼兰河传》进行简略阐释,试图解读文学洛神笔下的传奇世界。

【关键词】绘画美;逆来顺受的生活态度;感情化的描写

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被称为“中国现代诗性小说之扛鼎力作”、“文学洛神传奇一生之文字见证”。这位不可多得文坛才女用诗一样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呼兰河镇的一幅幅生动多彩的画面。整篇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也没有连贯的情节,以崭新的形式展现了小说的另一种写法,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绘画美

萧红从小就有着绘画天赋,曾经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画家。并且她曾经亲自为自己的作品《生死场》创作封面插图。她的绘画天赋体现在《呼兰河传》中:

小车子装潢得特别漂亮,车轮子都是银色的。车前边的帘子是半掩半卷的,使人得以看到里边去。车里边是红堂堂地铺着大红的褥子。赶车的坐在车沿上,满脸是笑,得意洋洋,装饰得特别漂亮,扎着紫色的腰带,穿着蓝色花丝葛的大袍,黑缎鞋,雪白的鞋底。大概穿起这鞋来还没有走路就赶过车来了。他头上戴着黑帽头,红帽顶,把脸扬着,他蔑视着一切,越看他越不像一个车夫,好像一位新郎。i

在这段话里,出现了“银色”、“红堂堂”、“大红”、“紫色”、“蓝色”、“黑缎鞋”、“雪白”等含有颜色的词语。色彩感极强,读罢就能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绚丽的图画。如此细致地描写扎纸铺里的车子,使本来为死人准备的车子也被蒙上了一层烂漫的色彩。

再来看《呼兰河传》里的另一段文字:

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堂堂的,好像是天着了火。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红堂堂的了,一会金洞洞的了,一会半紫半黄的,一会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大黄梨、紫茄子,这些颜色天空上边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的,见也未曾见过的,诸多种的颜色。ii

这段文字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作者对色彩的描绘娴熟而富于变化。有“红堂堂”、“金洞洞”,有“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还有“葡萄灰”、“大黄梨”、“紫茄子”。仅仅描写颜色的词语就用了三种模式:1、ABB式。2、半A半B式。3、水果式。这种多变的语言样式不仅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生动细致的描写出了多种多样的色彩,还避免了重复拖沓之感,使人感到清新明快,增强了可读性。

二、逆来顺受的生活态度

在《呼兰河传》的第一章,萧红提到了一个道路中央的大泥坑。虽然泥坑的存在给人们的交通造成了不便,但是从来没有人把它填满。也许是因为它带给了人们这样两条福利:

第一条:常常抬车抬马,淹鸡淹鸭,闹得非常热闹,可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

第二条就是这猪肉的问题了,若没有这泥坑子,可怎么吃瘟猪肉呢?吃是可以吃的,但是可怎么说法呢?iii

在呼兰河这个小镇上,人们学会了在贫穷中找乐子,以至于给生活带来不便的泥坑都具有了消闲娱乐的功能。也许这是种自我麻痹,可是不这样做又能怎样呢?萧红的回忆使贫穷的故乡被涂上了一层温暖的底色。

虽然萧红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了女性意识,可是不是声泪俱下的控诉,而是温和的含泪的微笑。“孙子媳妇”对婆家很满意。虽然她的丈夫也打过她,但她说,哪个男人不打女人呢?于是也心满意足地并不以为那是缺陷了。iv这活脱脱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中国妇女,也是传统中国女人的典型。萧红的态度也许并不在于批判,而是展现了呼兰河城逼真的一面:把痛苦看做理所当然,不去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许想改变也改变不了),顺其自然地接受生活给予的一切。

贫穷的长工有二伯说:“俗话说得好,'有钱三尺寿,穷命活不够'。像二伯就是这穷命,穷命鬼阎王爷也看不上眼儿来的。”v处于如此卑微的地位,生活如此不堪,可是有二伯仍然十分乐观。并且会用这样的俗语来自我安慰。有二伯其实是千千万万个坚强乐观而又让人怜悯的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他们生活于困境中而又不自知,用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酸的阿Q精神麻痹着自己,在逆来顺受中无声无息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三、温馨的童年回忆

萧红在《呼兰河传》里刻画了一位慈祥和善的祖父形象。

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则不住地抽着个旱烟管,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

“你看天空飞个家雀。”

趁那孩子往天空一看,就伸出手去把那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边,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他说:

“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vi

祖父成了“我”童年最亲密的玩伴,后花园成了“我”和祖父玩耍的天堂。祖父的刻画给整部小说增添了温暖的氛围。

有许多成功的作家声称创作灵感并不来源于观察,而是来源于回忆。只有深入骨髓的个人体验才能点燃灵感的火花,因为它们是挥之不去的印在灵魂里的生活痕迹,扎根于作者的脑海中,成为其创作个性的一部分。弗洛伊德曾指出,作者的童年经历会深深影响其一生。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城,正是由于其温馨的童年经历而熠熠生辉。

四、独特的结构

《呼兰河传》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没有中心人物,也没有连贯的情节。第一章描写了呼兰河城的总体面貌。第二章写了呼兰河城人们的精神生活,如放河灯、跳大神、唱大戏等,简直是一幅幅生动可感的乡村风俗画。第三章描写了“我”的童年生活。第四章描写了“我”家的房客们。第五、六、七章分别描写了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这三个人物。

这七章看似相互独立,并列在一起却不显突兀。原因在于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章节与章节之间虽然没有明显的衔接,但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像一张张浓墨重彩的图画,以作者的情感为纽带,组成了一个精致的画簿。

五、感情化的描写

有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则万物皆着我之色彩。”何况女性的思维方式向来以感性为主。萧红笔下的《呼兰河传》,饱蘸着感情的汁液。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地难舍。vii这里,作者用了四个绝妙的比喻,赋予了本无生命的鼓声丰富的含义。究其根源,还是因为打开了感情的闸门,一发而不可收拾,丝丝入扣,娓娓道来。感情化的描写如同画龙点睛,使整部小说富有灵性和神韵,如汩汩甘泉,不知不覺中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也许它存在于作者温馨的回忆中,也呈现于清新明丽的文字里。

注释:

i萧红.呼兰河传[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

ii萧红.呼兰河传[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8.

iii萧红.呼兰河传[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

iv萧红.呼兰河传[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9.

v萧红.呼兰河传[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1.

vi萧红.呼兰河传[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1.

vii 萧红.呼兰河传[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4.

猜你喜欢

呼兰河传
大美无形 寂寞成诗
《呼兰河传》阅读指导的问题与改进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以轻载重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笔下旧中国人民的生存图景
住所决定姿态
诗性自我下的童眼与童情
比较分析《芒果街上的小屋》与《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节选)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