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2013-04-29鲁作良
鲁作良
初中数学是衔接小学和高中数学的一个过渡阶段,因此,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直接关系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数学能力的提高。我们应该重视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主要以老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述和数学能力的训练,这种教学模式大大影响了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我们应该从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等几方面进行积极改进,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又是什么?本文将对这几个问题展开探究。
一、有效课堂的内涵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投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以取得最多的收获,教学成果包含两方面,一个是社会教育价值的满足,另一个是个人教育价值需求的满足。具体来说,教学效率可以分为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等,其中教学效果是指实际取得的教学成绩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教学效率是指取得的教学效果与教学付出的时间或者精力的比率;教学效益是指教学活动获得的收益,即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二、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参考标准
1.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成果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课程标准,学生能够掌握相应阶段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学生主体参加的有效性: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且愿意参与各种各样的数学活动,对数学问题具有深入探究的兴趣。
3.教学知识的有效性:对初中数学的教学能够合理安排进度,以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要适度把握知识扩展和深入的难度。
三、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措施
1.创设——有效数学教学的基础
古人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需要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追求过程的有效性。没有预设的教学只能成为一种信马由缰的活动,不会取得好的效果。有效数学课堂则强调“以学定教”,教学生学什么和教学生怎样学,把“学生学什么”作为教的内容,就是引导学生去质疑、去发现、去探究、去归纳、去判断,去把本来要教师教的东西变为学生自己去探索。于是,原来教师要他学的东西成了他自己要学的东西,则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就提高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充分发挥出来了。如创设变式:
变式1.若圆的方程式变为(x-a)+(y-b)=r,求经过圆上点M(x,y)的切线方程。
变式2.若圆的方程式变为(x-a)+(y-b)=r,求过圆外M点(x,y)的切线方程。
变式3.已知M(x,y)为圆x r内异于圆心的一点,判断直线x r与圆的位置关系。
2.创新——有效数学教学的中心
创新为有效教学提供了基础,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认真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的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的。比如,提问“反函数是不是函数,反函数有没有三要素,如何确定”?让学生思考。教师在概念引入前对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关系从定义域、值域、单调区间、图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而后才给出反函数的定义,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叫反函数,反在什么地方?”让学生探讨反函数这一概念的本质。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不同答案,老师最后对学生的结论进行点评和指导,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又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反思——数学有效教学的保障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灌输是主要形式,针对每堂课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老师应该进行及时的反思,研究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在哪儿,是讲解不够直白还是知识构建存在漏洞,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应对学生的考试卷面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还要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这样才能保证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想法,并及时改正。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才能在反思中促进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构建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是老师要尊重学生为教学主体,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积极改进,坚持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原则。同时要树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教育理念,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实现学生个人学习效率与学校总体教学成果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加涅著.皮连生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3]吴海容,朱德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有效性行为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0.
[4]吴刚平.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