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2013-04-29杨秀园
杨秀园
在农村小学任教多年,我认为最难的就是作文教学,而作文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是提高学生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农村小学普遍存在学生写作能力差、写作内容贫乏、学生怕写老师怕教的现象,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一直是广大农村小学老师要解决的难题。
一、存在问题
1.农村小学教学条件很差,没有图书室、阅览室,加上农村生活条件差,家长对小孩的教育培养意识薄弱,认为给子女买课外书是一种浪费,导致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几乎为零。
2.农村小学的师资严重缺乏,某些老师是代课转正,专业素质不高,年龄偏大,教学任务繁重,加上大多是包班或复制班,任务重,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按新课改要求进行教学设计,也没精力钻研教材。在作文教学,很多老师没有制订详细的计划,随心随意,应付了事。
3.农村师生都生活在农村,生活简单而单调,加上生活条件艰苦,难得出门、阅历浅、视野窄,无法感知外面的新人新事,导致作文素材贫乏,对作文的立意、选材、构思没有新意。老师对这类作文的批改会缺乏耐心,对学生懒得指导,只是应付了事。
二、应对方法
1.注重写作素材积累,丰富作文内容。因为农村小学生阅读量小、词汇缺乏、知识面窄,在语言表达上较不确切、不生动具体。所以老师要注重学生的平时积累,多渠道丰富学生的作文语言。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日记的内容很广,自己的喜怒哀乐、所见所闻都可通过日记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比如: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实际,可让他们动手植树、种菜、种瓜,也可以饲养一些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把栽种或饲养的过程以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又培养观察能力,写起作文来自然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这样长期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写作素材。
2.课内外阅读是积累材料的直接途径。无论是低年级的用词说话、看图说话,还是中高年级的读段、写段和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这一系列的作文训练都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把阅读中的作文知识有效、合理地切入,通过导读、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几个环节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学生摘抄的语句都是他们自己喜欢的,也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能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同时在摘抄过程中积累材料,写作文时就可以信手拈来。
2.利用农村广阔天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事情非常多,孩子们往往注意大的,忽视值得关注的平凡小事,造成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生活简单却不乏味,农村的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大自然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教师可利用农村广阔天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捕捉生活素材,就地取材,把简简单单、熟视无睹的事物引进小学作文教学中。如写一写家中养的家禽,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它们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惯;写种的菜、瓜果,享受翻地、种菜、浇水的快乐,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感悟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获取丰富的作文素材,形成勤劳纯朴的品质。让学生每天回忆发生的事,说一说、议一议,久而久之,学生就知道什么事是有价值的。事不在大小,指导学生写自己熟悉而又真实的生活,说真话、写事实、叙真情就是作文。
农村地道纯朴的民风民俗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农村生活更注重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比如:除夕之夜吃团圆饭,正月十五赏花灯、吃元宵,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中秋做月饼……这些场面既喜庆又沿袭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更是农村孩子喜闻乐见的事。如果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将这些身边的民俗生活作为作文的素材,则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针对学生对家乡名胜古迹比较感兴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有关家乡名胜古迹的历史文化信息。
3.教育部门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广大农村教师为农村的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农村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专业素质、师德师风还有待加强。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多开展一些听课活动,让老师到外面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学一学,感受外面精彩的世界,吸取先进的教育经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更新老师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教师本身要自觉加强专业水平学习,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这样农村教育才有希望,教学质量才能提高,农村小学写作水平才能提高。
总之,我们身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只要恰当地运用适合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农村的广阔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因材施教,就一定能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