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巴不得”及其偏误分析

2013-04-29马赟

现代语文 2013年2期
关键词:偏误分析

摘 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外国留学生在学习“巴不得”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偏误。本文考察了例句出现偏误的原因,分析了“巴不得”使用的语义、语用环境,以及“巴不得”和“恨不得”相互替换的条件。

关键词:偏误分析 巴不得 恨不得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惯用语“巴不得”和“恨不得”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偏误。在现有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对这两个词进行了句法和语义上的探讨,但并未揭示这两个词在用法上的本质区别以及可以替换的条件。现有的研究结论并不能解答学生出现偏误的原因,也没有进行偏误分析。本文试图通过偏误分析来明确“巴不得”出现的语义语用环境,探究“巴不得”和“恨不得”相互替换的条件。

一、“巴不得”与“希望”的异同

(1)我巴不得我能说汉语说得很流利。

(2)我巴不得我的儿子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例(1)、例(2)是留学生在第一次习得“巴不得”这个词时所造的句子。“巴不得”表示迫切的愿望,在这两个句子里语义似乎没有错,可是读者让人觉得别扭。如果换成“希望”,语意会更为通顺。

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巴不得”的解释是“迫切盼望”,可带动词或小句作宾语。《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也是“迫切盼望”。这样的解释显然不够充分,如果只是解释为“迫切的愿望”,并不能揭示“巴不得”所带愿望的特殊性,因此学生会造出不符合语用要求的句子。

我们认为,“巴不得”所表示的愿望凭借自己的力量无法实现,但是借助其他外在因素变成了现实或有可能变成现实。而“希望”则没有这层意思。

在例(1)和例(2)中,这些愿望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的,与“巴不得”的语义相反,因此使用“巴不得”是不合适的。

(3)赌徒们连连喝彩起哄。这帮人平日里输得七窍生烟,对赌场恨得要死,巴不得有人替他们报仇雪恨。(尤凤伟《金龟》)

(4)结婚犹如一只鸟笼,外边的鸟儿希望飞进去,而里边的鸟儿却巴不得飞出来。(《读者(合订本)》)

(5)我巴不得现在就回国,无奈,离暑假还有四个月呢。(HSK动态语料库)

例(3)中“报仇雪恨”愿望是自己无法实现的,需要凭借别人——“有人”的力量。例(4)中飞进去“飞出来”的愿望也不是鸟儿自己可以实现的,需要人的帮助。例(5)中“回国”的愿望也不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实现,需要其他的外在因素(比如学校安排)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在这些句子中使用“巴不得”是合适的。

二、“巴不得”与“恨不得”的异同

《现代汉语八百词》将“巴不得”与“恨不得”的比较归纳为四点:1.“巴不得”所希望的是可能做到的事情,“恨不得”所希望的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2.“巴不得”的宾语可用否定式,“恨不得”不能;3.“巴不得”在上下文中可用指数量短语作宾语,“恨不得”不能;4.“巴不得”可以加“的”修饰名词,“恨不得”不能。其中后三点从语法角度来比较,我们认为是正确的。第1.点是从语义角度——愿望的可能性来比较的,我们觉得不够完整。现有的研究也常常从愿望的可能性、感情色彩上区别,从愿望的已然和未然,从明显和不明显的虚拟夸张性等方面来论述,同样也不完整。某些从主观性来比较的表述,本身会给留学生习得造成一定的认知困惑。比如“明显”和“不明显”的虚拟夸张性,如何定性“明显”与“不明显”。从自主性和非自主性来比较,留学生对词语的习得并没有一个自主和非自主的认识,又怎么能恰当地运用“巴不得”和“恨不得”呢?

“巴不得”与“恨不得”都有“希望、盼望”义。如:

(6)他出生的时候,我心里很高兴,恨不得马上回日本。

(7)我巴不得马上回韩国。

例(6)和例(7)中的“巴不得”和“恨不得”语义相同,可以互换使用。

“巴不得”与“恨不得”虽为同义词,但是它们出现的频率并不一样,从收集的语料看,“恨不得”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巴不得”。这主要是由于某些用“巴不得”的句子常常可以替换为“恨不得”,而“恨不得”却很少能替换为“巴不得”。前文说过,“巴不得”表示“迫切盼望”,这一愿望是凭借自己的力量无法实现的。当这一愿望因外在因素已经实现时,是不可以替换为“恨不得”的。当这一愿望还没有因外在因素变为现实时,就可以替换为“恨不得”。

(8)刘备巴不得趁早离开,一接到曹操命令,就飞快地和关羽、张飞带着人马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

(9)我们巴不得马上飞回家去,赶紧给在贵州的儿子打电话,出事后一直没和他联系。(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例(8)中的愿望“离开”已经通过外在因素“曹操的命令”实现了,所以此句中的“巴不得”不能替换为“恨不得”;而例(9)中的愿望“马上飞回家”还没有任何外在因素帮助实现,所以可以替换为“恨不得”,就如同例(6)和例(7)中两个词都能用。

“恨不得”表示一种愿望,常带有急切的心情。当这种愿望并不需要通过外在因素就可实现时,是不可以替换为“巴不得”,因为“巴不得”所表示的愿望一定是凭借自己的力量无法实现的。

三、出现偏误的原因

偏误分析(ErrorAnalysis)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偏误分析的最早倡导者科德把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分为失误(mistake)和偏误(error)两种。所谓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而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科德还根据中介语的发展过程,把偏误分为三类:前系统偏误、系统偏误和后系统偏误。

学生在使用“巴不得”这个词时所出现的偏误,也是由于目的语掌握得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主要是前系统偏误。这种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受语内偏误和学习策略的影响。

留学生使用“巴不得”产生的偏误主要出现在的初级阶段,到了中高级阶段,这种偏误率就大大降低了。

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的解释不够规范,没有揭示“巴不得”与“希望”的异同,没有揭示“巴不得”与“恨不得”的异同,这当然也是因为这一问题的研究至今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要把它解释得更科学,更透彻。

四、结语

我们认为,“巴不得”所表示的愿望是凭借自己的力量无法实现,但是依靠其他外在因素变成了现实或有可能变成现实。而“希望”则没有此种语义。当这一愿望依靠外在因素已经实现时,是不可以替换为“恨不得”。当这一愿望还没有因外在因素变为现实时,就可以替换为“恨不得”。这是“巴不得”出现的语用环境,以及跟“恨不得”互换的条件。

学生出现的偏误主要集中在初级阶段,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解释不够规范、详细,学生用已知的简单的语言知识去理解并运用新知识而产生的偏误。到了中高级阶段,随着语言知识的积累,语言交流的加强,这一偏误出现的频率大大降低。

汉语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点之前必须准确地理解其出现的语法、语义、语用环境,并正确地对待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偏误情况。偏误是第二语言习得中难免产生的现象,对“巴不得”的偏误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偏误的来源,更好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盛丽春.“巴不得”和“恨不得”[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

(1).

[4]吴剑飞,周芬.“巴不得”和“恨不得”的语义和句法分析[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1).

[5]李茉莉.“恨不得”与“巴不得”[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1996,(4).

[6]张先亮,唐善生.试论“巴不得”与“恨不得”[J].语言教学与

研究,2002,(6).

[7]陶炼.也说“恨不得”与“巴不得”[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

报,2004,(3).

[8]李木子.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恨不得”和“巴不得”[J].华

商,2008,(15).

[9]寿纪芳.简论惯用语[J].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5,(1).

(马赟 江苏无锡 江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214122)

猜你喜欢

偏误分析
越南留学生使用标点符号的运用偏误分析
英汉辅音系统差异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韩国留学生汉语写作常见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外国留学生使用“把”字句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从话题一焦点结构审视连动式中的偏误问题
动态助词“了”、“过”的对比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
留学生汉语学习中“对于、关于”的偏误分析
英语学习者焦点句式习得的偏误现象及成因研究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的心得
留学生使用成语的偏误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