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升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2013-04-29赵卫东
赵卫东
摘要:随着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我国基础教育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由于教学环境和师资队伍所限,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新课改对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其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3)03-0074-02
新课改在课程的体系、结构、实施、内容等方面较以往教学有了重大改革。这是教学事业的重大突破,而在各项教学教改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农村数学教学由于教学环境和师资的限制,面临更大的挑战。为了切实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找出现存问题、寻求解决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初中学生数学教学现状
教师方面。与城镇的学校相比,农村的教学资源比较缺乏,为数不多的几位数学老师要同时兼顾好几个年级的教学任务,因此数学的教学质量相对较差。教师的总体数量不足,专业不对口,甚至出现部分学校为了完成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升学率,把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数学教师集中在毕业班,而七、八年级的数学教师大多是非数学专业的教师,易造成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不良、学习兴趣下降等现象,导致部分学生厌学数学、基础差。学生方面。农村地区学生接受学前教育的时间较晚,学生在小学开始学习阶段就存在一定的困难,也成为今后学习基础不够扎实的一个隐患,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小学数学教学的滞后,致使学生基础太差,甚至到初中时数学能力还停留在小学阶段。班级学风不浓,数学学习意识不强,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而学校方面。农村的硬件设施不够齐全,多媒体等电教设备的缺乏也是影响农村数学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由于农村地区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并且大部分在外打工,因此农村中学生是留守儿童的主要群体,隔代教育的弊端在数学学习以及生活上体现的较为明显。针对目前农村数学教学的现状,应积极寻求解决途径。
二、重视非智力因素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动机、兴趣、情感、性格等心理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依赖,紧密联系,共同构成学生的个性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消极的非智力因素会阻碍智力的发展。因此要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不仅要重视智力的发展,还应该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中学数学是相对比较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因而教师应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增加一些课堂的小游戏,让学生画一些自己喜欢的几何图形并进行评比。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学习的兴趣随之产生。
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舞台。这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教师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应当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识。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这一章时,在Rt△ABC中,CD是AB上的高线,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图形你能得出那些结论?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后,提出了许多结论,如:
(1)∠ACD=∠B,∠BCD=∠A;
(2)△ACD∽△CBD,△CBD∽△ABC,△ACD∽△ABC;
(3)CD2=AD·BD,AC2=AD·AB,BC2=BD·AB(射影定律)等。
还可以将此方法融入到其他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增加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三、加强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培训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除了需要具备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类知识、教学技能和业务能力,这是教师维持正常教学和自我学习的基本前提。教师自己通过对教育学科知识的学习,可以掌握将学科专业知识更好地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方法,即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二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自我行为表现的定位、剖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培养教师反思能力,是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加强课堂语言训练。课堂语言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是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严谨、流畅、准确、鲜明课堂语言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初中数学课程教材中好多例题密切联系现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然而农村学生由于生活在偏僻乡村,知识面窄,这就要求数学老师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将题目解释清楚,使学生明白。
四、切实革新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教师教,学生学”是数学教学的一个传统模式,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由数学课堂单一的数学知识传授者转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教师不再用单一的传授方法,还可以运用讨论法、谈话法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不断增强、能力不断提升。指导学生掌握好预习、听课的环节。农村中学的学生,多数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要让学生了解课前预习的意义,掌握预习的方法,让其体会到课前预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并且要强调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
学生之间的竞争心理较为强烈,对考试成绩和名次颇为关注,教师要善于打破这种惯例,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学习小组之间的互相探讨,让学生体会到集体学习和思考的魅力所在,可以为其今后的团队意识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成绩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对于数学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加大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尽量降低考试难度,使学生考试后有成就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学习效果。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心理学家认为,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一旦建立良好的感情,学生便会觉得学习轻松自如,不会有紧张和压抑感。因此改善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革新教学方法的一项重要内容。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多是有威信的,若能以和蔼可亲的教态,经常面带微笑,和学生之间,尤其是和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多一些互动和沟通,可以改善严肃而紧张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渐渐喜欢上数学课。
“路漫漫其修远兮”,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是一个需要全体农村数学教师共同努力的艰巨任务。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想要扭转农村数学教学被动、滞后的局面,教师是关键,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