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真正的能“动”,方能有效的“生成”
2013-04-29陈裕同
陈裕同
【摘要】一、课标的要求与教材的特点要求学生在练习课真正“动”起来。
二、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条件要求与有效策略。
(一)基本要求。
1.摆正“师生的位置” 2.给足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3.教师应具有极其敏锐的反应、洞察力,及时对练习内容进行调整。4.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二)行之有效的策略。
1.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进行有效的思考。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动口讨论——活跃学生的思维,培育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3.较抽象的题目,让学生动手操作——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所学新知的内化。
(1)剪出智慧。(2)动出形象。(3)拼出创意。
【关键词】练习课 学生 动 生成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136-02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可见学生仅仅有知识技能是不够的,学生还要学会思考,还需要去经历,还要有切身的体验。
由此,我认为:数学课除了要精心做好每堂新课的教学预设、提高“新授课”的教学效率外,更应该做好每一堂“练习课”的预设,确实提高练习课的教学效率,使学生所学的新知识在练习课上进一步“消化”,而完成知识系统的累积与建模。一堂成功的练习课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四基”——特别是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所以如何提高练习课的教学效率,也是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因为与“新授课”相比,练习课的课时数甚至更多!)。
一、课标的要求与教材的特点要求学生在练习课真正“动”起来
课标要求“让学生亲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根据现行教材的编排“既分块编排,又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特征,知识间的联系极为紧密,要求学生对知识都要“深入理解、并会灵活运用”,且教材的练习配置特点:每一道练习题都是精心的设置,基本都是“一种全新的类型”,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与累加训练,而是从不同的方面对所学新知进行拓展和延伸,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促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为此,要求学生必须对每一个知识的探求、理解、掌握都应该有丰富的基本活动经验。因此数学练习课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让学生亲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条件要求与有效策略
(一)基本要求。
1.摆正“师生的位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练习课的活动流程进行精心预设,确保练习课的“高效运作”。
2.给足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充分给学生创设展示学习能力的平台,不能怕耽误时间而匆匆走过场、草草收兵。
3.教师应具有极其敏锐的反应、洞察力,能随时“捕捉”学生动态生成的闪光点和纰漏,以利于及时对练习内容进行调整。
4.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必需同时具备“亲和力”和“震慑力”,方能操控自如、把握方寸。
(二)行之有效的策略。
1.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进行有效的思考。
鉴于学生遇到稍微复杂的题目就“弃械投降”,特别是带﹡号的题目,就有已知想放弃等待老师讲评的依赖思想。我们应当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培养他们积极解决问题的兴趣,培植思维的创造性与发散性。老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培植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人教版数学第九册练习七第6题:
我提出:①商的小数点如果不是向右多移一位,正确的商应该是什么?②知道被除数和商,怎样求除数呢?我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不一会儿,就有一只只手高高的举起了。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动口讨论——活跃学生的思维,培育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
练习课有时也应当放手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想法参与“小组讨论”,这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产生漂亮的火花。例如,我在人教版数学第九册《一个数除以小数》(练习四第7题)的练习课时,先让学生自己细心审题,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这个题目的要求;1分钟后要求学生以4人为一小组:①先和小组内同学交流所提出的问题。②再想一想,同学提出的问题你会解答吗?③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汇报。最后“把你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一并写在黑板”……这样“老师共买了几张门票?”、“王老师带了几名学生?”、“回去的车票每张多少钱?”、“这次的活动老师至少要准备多少钱?”……所有的问题都非常全面地提出来了,学生也全部掌握了解决的方法,尽管用了十几分钟,但收效却是超乎想象的!
又如,我在引导学生解决这道题时,我是先让学生讨论“停车场的收费规定”,让学生把题意理解清楚;再讨论解决方法。如此收效甚佳!
3.较抽象的题目,让学生动手操作——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所学新知的内化。
小学生认知规律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发展。因此,练习课上,根据练习题目的特点,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是非常管用的途径。让学生带上学具,动手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并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同时细心观察,动脑思考,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剪出智慧。对于组合图形,学生理解起来往往较为费劲,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也就效果不理想,甚至有部分学生望而生畏!但是我们如果能让学生拿出学具动手用剪刀剪一剪或折一折,能使学生一目了然。又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练习18第1、2题时,我让学生剪下这些图形,引导学生先用笔画一画怎样分成一些基本的图形(或动手折看看)。不一会儿,一种种解决的方法就从学生的手中“想”了出来!
这样能有效地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想象能力,收效甚佳。
(2)动出形象。又如,人教版数学第九册练习15第7题: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很多学生对于这样的题目理解非常费劲,而且很快就遗忘了,鉴于此,这学期的教学我预先布置学生(可在家长的帮助下)做了一个长方形活动框架,在练习课堂上边拉动边思考:
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当学生从操作中领悟出来以后,我顺便再问“如果把平行四边形框架拉成长方形,又有哪些变化呢?
(3)拼出创意。当然,各种操作方法也是视实际练习内容而定,有时为了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是多发并用的。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人教版数学第九册《多边形的面积》时,我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和《梯形面积计算》的综合练习时,在解决了书本的配套练习之后,我曾提出“如果你手中只有一个图形(三角形、梯形),你能不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旨在挖掘优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动手试一试……虽然学生经过一番的折、剪、移、拼之后,竟然有一部分基本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方法也是别出心裁!例如:
……(这如刘徽的出入相补原理)
总而言之,数学练习课的教学成败,关乎我们数学教学的成败。一堂高效的数学练习课,要求我们备课深入,预设周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选择并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练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真正让每一堂练习课“动”起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运用、再创造!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