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实践分析
2013-04-29刘广文
刘广文
【摘要】关注情境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话题,也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化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建更具现实意义。本文正是从问题、实验、语言、教学媒体等四个方面论述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关键词】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 化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72-02
情境,也称情景,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创设的一种适教和适学的情感氛围,从而为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奠定基础[1]。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以情境为载体,以探究、交流和构建为手段,以体验、理解和生成学科知识,掌握用化学课程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最终归宿[2]。这要求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合乎情理而又能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出必要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进行知识的主动构建,以便提高学生的素质。下面就结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1.用现实生活的现象创设生活情境
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现实生活典型的素材来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化学探究活动,再加上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发展充满好奇,必然会产生极强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并学会研究生活中化学现象的方法,激发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兴趣[3]。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的常识性知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和欲。例如:为什么打开家中水龙头的时候,水什么会有股气味?在介绍二氧化碳性质时可利用汽水、啤酒为例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溶解性;用石灰浆抹墙白而坚硬为例来学习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又如利用蒸馒头时,需加面碱才能蒸出膨松多孔的馒头来学习盐跟酸的反应;利用厨师炒菜时加白酒和醋会炒出香气四溢的菜肴来学习脂化反应等。教学情境应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必须要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基础,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越贴近,教学内容就越鲜活。
2.通过边讲边实验,建立教学情境
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思考同时进行,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4]。教师首先用简明语言提示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和讨论;接着通过教师的启发讲解、师生交流、共同总结,得出实验结论;最后教师提供新事实、新情境,让学生练习运用所获得的结论。例如,将“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改为边讲边实验后,先让学生实验:①Zn片插入稀H2SO4中;②Zn片、Cu片不接触分别插入稀H2SO4中;③Zn片、Cu片通过导线连接后插入稀H2SO4中;④Zn片、Cu片通过导线与电流计连接后插入稀H2SO4中;⑤电流计与1. 5V干电池连接后观察指针偏转方向。通过以上实验步骤,引导学生分析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电极反应以及电极正、负极的判断方法,进而归纳原电池要领并推测其应用。
以上实验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师生一起归纳了原电池的概念,原电池的实质及形成条件。学生在完成一系列实验的进程中,经老师点拨,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3.通过实验归纳,建立教学情境
通过实验归纳建立教学情境是课堂中让学生根据特殊设计的实验所产生的活生生的新奇的实验现象去分析、去综合、去抽象,由学生(必要时教师可作引导)进行归纳,概括出实验结论,并将结论用到实践中去[5]。这是将学生随堂实验与归纳整理实验结果融为一体的一种教学模式。结合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做好实验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归纳能力。例如:验证Al3+的性质:硫酸铝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颠倒滴加顺序:①向硫酸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②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铝溶液。在实验操作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整理和记录实验现象:实验①的现象:立即有絮状白色沉淀产生,沉淀量逐渐增加。但是,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沉淀增多到一定程度后开始溶解,最后沉淀溶解消失。实验②的现象:起初,产生的絮状白色沉淀随即溶解消失,反反复复出现沉淀马上又消失的现象。但是,当硫酸铝溶液继续滴加到一定量之后,絮状沉淀便不再溶解,而且不断增加。
依据实验现象,学生可以做出分析判断:
实验①,初始滴入的氢氧化钠溶液,可立即发生如下反应而产生絮状白色沉淀:A12(SO4)3+6NaOH=2A1(OH)3 +3Na2SO4,当滴加的氢氧化钠过量时,Al(OH)3便与NaOH发生反应,直至Al(OH)3沉淀完全溶解消失。
实验②,初始滴入少量的硫酸铝与氢氧化钠虽然反应生成A1(OH)3沉淀,但是所生成的Al(OH)3处于大量的NaOH包围之中,因此Al(OH)3随即与NaOH反应使沉淀溶解消失。当NaOH反应完全时,滴加的Al2(SO4)3就与溶液中的NaAlO2反应发生双水解,又产生Al(OH)3沉淀。
通过上述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有的化学反应,加入试剂的顺序不同,反应物之间的相对量就不同,这样便有可能产生新的反应——即生成物与某反应物之间可能发生反应。在教学中,由于该实验现象明显,并且学生边动手、边思考、边归纳总结,使得这部分教学难点能很快的被学生掌握,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
4.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在“学习化学研究些什么”的知识时,可以展示拉瓦锡的有关实验图片,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结晶牛姨岛素的报道等,让学生感受化学家的研究成果;通过观看“南极臭氧空洞”的图片,环保部门对大气检测的资料片,用高能燃料推进火箭的过程,以及机动车辆尾气排放图片、工厂排放废气而产生“浓烟滚滚”的景像、江河因受污染、鱼虾大量死亡等,都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更认识到只有学好化学知识,才能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
5.提出学生依靠原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情境是知识产生和使用的环境,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和主动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应巧妙地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但设计时,应遵循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脱离了这个基础,所创设情境达不到激趣生疑的目的,无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目的[6]。例如在介绍金属活动性顺序之前,教师可先介绍我国古代的“湿法炼铜”技术,19世纪金属铝的发现过程和自然界中某些金属存在的形式(如铁、钠、金等)后,让学生结合教学情境内容,并用已有经验和知识解释为什么铝的发现比铜要晚得多呢?为什么自然界中金是单质,而其它大多数金属都不是以单质形式存在的呢?像这些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无法完成的,这时候老师提供有关参考资料和帮助查阅文献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条件,这就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向探索新知识的过程。
6.通过新闻报道,创设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涉及到化学方面知识情景,例如,有一报纸报道:有一下水道发生了爆炸,所炸之处,下水道盖全部被炸开,并一直炸到一学校的校园内,并炸伤几名小学生及路人。据事后调查,这是一起严重事故:有一名从事灌装液化汽的人将罐内残留物倒入了下水道,后又遇到有人丢烟头掉进了下水道而发生了这起爆炸事故。学生阅读后,深感生活中化学知识无处不有,加深了点燃“一切可燃性气体或粉尘都应验纯”的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同时,也对我国很多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这里,可以进行知识拓展,设计一个“点燃不纯H2”的爆炸实验,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验证获得为什么会“爆炸”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探究的内容是“怎样预防矿井的爆炸事故发生?”学生会感受到搞好矿井的安全是多么重要,也使学生对社会对人民增添了一份责任感。
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将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加快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它的效果也在不断的呈现出来。目前,在化学教学中对它的探索与实践还不够充分,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急需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懈的努力,共同推动中学化学教学情境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计划、有安排地创设教学情境,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从而使进步生更上一层楼,帮助后进生加速进步。另外,教师还应做到从新课改教学的要求出发,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实际情况着手,结合现有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实行情境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情境教学中,学好化学。
参考文献:
[1]陈春芳.实施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0,(1)
[2]杨晓丽,高兴邦.高中化学新课程规范教学的实践研究.化学教育 2012,(12)
[3]崔艳灵.谈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创新.快乐阅读(下旬刊) 2013,(1)
[4]张春玲.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有益探索.教育界 2013,(1)
[5]胡小兵.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研究.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 2010,(11)
[6]王金芳.高中化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初探.教育教学论坛 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