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素描特征分解

2013-04-29管鑫

作家·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

摘要 《了不起的盖茨比》付梓于世,奠定了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凭借该作品,他成长为20年代“爵士时代”的引领人。在写作方法上,菲茨杰拉德借用了多重描写手法,在各类人物线索中自由徜徉。在菲茨杰拉德笔下,各种人物角色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 人物素描 人物特征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了不起的盖茨比》(以下简称《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小说以主人公盖茨比的出生、发迹到最后遇害为故事情节,从社会大背景来考量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作品中的人物特征和人物素描在构思上独树一帜,故事情节的衔接随着主人公身份的变幻而显得扑朔迷离,耐人寻味。在叙事认知模式上,菲茨杰拉德把人物的道德品格单列出来,凸显了作者的善仁之心;在感情的回馈机制上,作者是以悲情基调为出发点。毫不讳言,《盖茨比》是一部难得的上乘佳作,值得学界和理论界反复品读。

一 角色塑造:情节衔接的人物转换

小说《盖茨比》的故事情节,大部分借助于中介互构的叙事手法。小说开篇伊始,主人公之一的尼克就呈现出不同的人物定位,菲茨杰拉德把其描绘成一个乐意与陌生人分享自己秘密的男性,尼克善良的品格,无与伦比的单纯性格,得到周围大多朋友的赞扬。通过对尼克与周围朋友的交往,昭示了菲茨杰拉德的客观表达。在菲茨杰拉德的笔下,《盖茨比》中所有的情节都是为后期人物发展做铺垫。作者通过故事情节和主人公交往线索的话论转换,使读者用“心灵”领悟人物的行为活动。譬如,在小说第三章中,尼克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诠释了与其他人物的感情纠葛和生活体验。在小说第四章中也有这样的描述:盖茨比邀请了一帮朋友到其别墅的草坪上玩耍,盖茨比的朋友很多,其中包括諸多女性和男性。尼克私下也听到了有人发出这样的揶揄:“他充其量也不过一个酒贩而已,骨子里的东西永远也冲刷不了……”。另外一个朋友也不怀好意地嘲讽道:“他有钱了就宛如一个暴发户,有了钱,人可以生活的好也就罢了,但也没必要样这么多的小狗吧……”。尼克听到了朋友们的议论,并没有表现出来讨厌的表情,反而,他以更加中规中矩的态度来慰藉自己的心灵。等客人们散去之后,尼克开始对自己的发迹进行反思,开始利用闲暇的时间对其身边的朋友进行逐个的走访。

在系列故事情节中,菲茨杰拉德使用了平行结构式的叙事方式。如尼克在拜访诸位朋友的同时,他开始认识自己,同时也理解了每个人的心历路程。然而,尼克并非一个万能的精灵,他常以“第一人称”的身份来体会世间的林林总总。正如徐岱所谈,“小说总体布局总是随着人物的跌宕起伏而浮现不同的故事,为了刻画人物,作者可以用尽各类叙事手法多呈现,人物情节的描写可以从多角度来反衬人物的内心世界”。在《盖茨比》中,对于人称转换的局限随时可见。例如,在小说的末尾,充当叙事者的“本我”亮出了自己的“底牌”。“我每次去盖茨比家,他都显得一副不情愿的神情,也是我的阅历还不够深刻吧,我不明白贵族之间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在这段小说中,主人公“我”是有备而来,通篇的故事情节都是主人公主观的猜测和判断。在小说叙述结构中,局部的故事情节绑架了人物的行动空间,这种“外围-结构”和“平行-结构”式的舆论空间,凸显了故事情节的真实性描写。在小说第二篇和第三篇中,作者采用了一致的手法,运用了不同话语之间的角色转换,这种转换随着作者的思维随心而动。“你”、“我”、“他”三维分界,促成了整部小说的故事情节。这是因为,故事情节可以由“虚”和“实”两部分构成,虚虚实实才是小说创作的本源面貌。比如,在小说的第五章中,当尼克首次观察盖茨比时,有这样的语言描述:“他的笑容是那样的妩媚动人,他的举手投足所展露的英气一股股地扑面而来。是的,无论你的目光是火炬还是微光,整个世界依然是你的归依。你的行为决定你的形象,你的思维决定你的行动……我相信这个世界会随着你的光芒而变得更加精彩。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渲染了世界的丰富性,生活的深刻才能诠释人性的残忍和现实的无奈”。可见,菲茨杰拉德更多地是展示对生命的希冀和青春梦想的放飞。

二 灵魂独白:叙事认知的方式承接

菲茨杰拉德在小说创作时,也关注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对人物进行描写时,对小说人物身份的厘定显得尤为重要。在《盖茨比》中,尼克就如一个万能的“上帝”,为了证明“上帝”的旨意,作者层层剖析了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在小说第七章中,尼克在超市市场中遇了几个小混混,他们对尼克嗤之以鼻,进而用侮辱的语言进行奚落:“你以为你是达官贵人吗?你以为你是有钱的大佬吗?非也,你就说一个好吃懒做的臭虫,你无论怎么飞,永远在充满臭气的大街上……。”随之,作者话锋一转,提出了自己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我就是一个小小人物,在浮躁的市井中,每个人都是那样的微不足道,我要感恩整个社会,感知这个世界。”末了,他也认为,人与人之间所有纷争都来源于利益,正是因为利益的纠葛,使人物心理开始变得畸形,对财富和金钱的迷恋也造成了人物道德缺失和对未来的迷惘。后来,让尼克来充当“叙述者”已经显得捉襟见肘,小说作者开始寻找新的“叙事人”。这一点在尼克和盖茨比的共同好友——乔丹追求黛西的爱情故事一样,显得尤为精准。“就是那年秋天……我一个人漫步在军中大院,这些天这里没有军官把守。慵懒的军事生活,他们四处寻找与漂亮女士的接触机会。”他们借助黛西的生活,围绕她二十四小时的“访谈”才变得是那样的有滋有味,黛西没有女性的矫揉造作,反而,她直抒胸臆的表达感情,体验生活,这是作者来引入黛西的客观必然性,她对生活的真知灼见都有一个道德的标杆。人性本无善与恶,但在善恶之间,人们之间的道德天平就显得尤为必要。可以说,没有小说对众多人物形象的灵魂剖析,人也不可能实现高峰体验。

蜚声国内外的人文学者徐岱认为,小说的创作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创作者的道德品格和价值取向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诚然,小说中若干主人公的思想境界亦受到小说创作者的主观价值。一般认为,小说创作有三个分层:首先是外壳层,外壳层是整个社会的舆论环境。外壳层的道德价值观念是由单个微观客体构成;其次是中间层,中间层是社会环境之与个体之间的中间部分。最后才触及到小说需要表达的核心部分,该部分才是作者创作的主旨。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从外壳层穿透到主体层才是小说的本源。徐岱认为,从外围切入到小说叙事的方式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也可以对“第三领域”空间的所有介质进行型塑,该叙事方式的优势在于缓和了受众之间的沟通,为作品的真实性提供土壤。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第三域空间给传播受众带来无尽的遐想范围,平添了作品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在情节上也有诸多细节值得期待。但从外至内的叙事方式,巧妙地避免了一系列的合法性难题,给主人公本身的故事情节也带来了一定的论述空白和盲区。可见,一个“理性”的叙事者在在这方面是何等的重要,客观理性的评价带给读者的不仅是价值中立的思想,更是为人的态度。从旁观者而言,也剥离了历史的厚重感。可以说,历史值得触摸,现实更是值得分析和沉淀,这就是小说隐喻的力量。菲茨杰拉德认识到盖茨比的发家历史之后,确切感受到了奢侈生活背后的贫瘠,作为“第三域”的尼克行为踪迹、尼克心理的蜕变更是变得合乎逻辑,从而也让小说变得引人入胜。可以说,离开了小说主人公的见风使舵的交往技巧,整个故事情节就相应地失去本源要义。诚然,对于这个创作平台而言,以尼克为中心的诸多人物都是以“叙事”和认知的方式来呈现未来的。毫不夸张的说,菲茨杰拉德认知世界的方式是新颖独特的。

三 全景扫描:悲情结局的感情滥觞

全景叙事是运用多维手法对要认知的方式进行小说情节的论析,小说的叙事者可以从任何视角交叉讲述,这种“一览众山小”的故事情节对人物的过去和未来进行划时空的沉淀。可以说,从人物的内心来说,这种包容性的叙事方式恰恰满足了人物的内心。在《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叙事的基本基调都是悲情的,无论前面的叙事手法是多么的耀眼,后面的人物情节是多么的莫名,但从历史中走来的现实就是如此的让人难以琢磨。比如,在小说的第六章中,在黛西和盖茨比不期而遇的过程中有这样的描述:“他注视着黛西,不想让这个世界有一定遗漏,他把脑子中的场景藏在内心深处,他恍然觉得这个世界就是为了他而存在的,这也是我所理解的生命的本源……我突然明白了爱情的意义,也突然想向这个世界告白,告别那些无知无畏的懵懂爱情”。众所周知,爱情一方面是美好的,另一方面也是新生活的开始,爱意味着重生,情意味着爱的浓烈。小说中众多主人公之间爱得越深,以悲剧收场的可能性就越大。這就是菲茨杰拉德塑造众多人物思想的基本目标。这个目标一旦确立,作者就时时处处“探寻”悲情的因子,这才是菲茨杰拉德的独到之处。简言之,没有无怨无悔的伤,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普世价值。

对于菲茨杰拉德而言,小说中盖茨比的精神世界也随着他自身的经济状况发生改变。在小说《盖茨比》的中间三章,尼克花费了很多的心思来渲染内心的真实感受。当然,这种感受是真实的情感流露。一方面这是全元—结构式叙事的谋略之处,另一方面紧张有序的生活还原了世界的本质。多视角的叙事主体使主人公在历史的积淀面前变得如此渺小。譬如,当盖茨比与黛西约定两个人相亲相爱一辈子之时,黛西不定的眼神开始变得扑朔迷离,这也是很早就注定了的一个事实:“情感的忠贞对每个人显得尤为宝贵,这就是代价,要爱情更要面包的代价,这也是每一个贵族青年的真实守望”。对于小说主体中众多主人公而言,在应急机制的回馈下,那些乡村俱乐部和高尔夫球场成了贵族之间交往的有利平台。没有金钱,各式各样的人物不会达到这样一个“富贵”的圈子。可以说,一个穷困潦倒的人被金钱驱散的失意和惆怅更是无处不在。这就是西方国家的金钱特征。他们的作品因为感情的变幻又使得这个时代的任何人物都无法逃遁他们激扬的生命内核。通过盖茨比与黛西的心理剖析,可以看到美国“迷惘一代”价值取向扭曲的真相。黛西的错乱爱情也在现实生活中被剥离,这就是付出的代价,一个沉湎于事实的代价。可以说,菲茨杰拉德的叙事手法并无独有偶,反之,那是生命的代价和事业的迷离。多重人物的凝练聚焦了矛盾,但也消解了矛盾,丰满了故事情节的客观认知和悲情基调。

结语

在20世纪的末期,美国学术界评选的百余部优秀作品中,《盖茨比》名列第二,由此可见《盖茨比》在美国学术界的影响。菲茨杰拉德笔下的其他人物形象大多给读者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菲茨杰拉德曾经有言:“这个时代是一个传奇,这个时代时刻会发生奇迹,这个时代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精彩绚丽,这个时代因为你的挥金如土而显得黯然神伤”。菲茨杰拉德成名以后,诸多美誉开始奔他而来。因此,他又被称为“编年史家”和“桂冠诗人”。随后的数年里,菲茨杰拉德在其多部作品中,塑造了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菲茨杰拉德是“迷惘一代”中的微观个体,他站在局外剖析自我,向读者展示了整个美国社会的真实面貌。

参考文献:

[1] 徐岱:《小说叙事学》,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2] 严启刚、任虎军:《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视角模式》,《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3] 李永霞、万岚:《〈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现代神话悲剧》,《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4期。

[4] A·J·格雷马斯,蒋梓骅译:《结构语义学》,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5] 周彦每:《〈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叙事方式的结构性转换》,《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作者简介:管鑫,男,1970—,山东梁山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文学,工作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人物形象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社群”的特点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意式苹果酱圣代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形象再解读
《了不起的盖茨比》:从文学到电影的嬗变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折射出的“美国梦”的破灭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凋谢的美国梦
爵士时代的英雄: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的骑士精神
简谈《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的二律背反心理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汤姆角色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