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欲望·梦

2013-04-29张易

作家·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德莱塞西奥多欲望

摘要 《美国悲剧》是西奥多·德莱塞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了美国梦的内涵和美国梦追求与破碎的故事。本文以勒内·基拉尔的欲望模仿理论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小说中欲望主体、客体及介体的欲望呈现,从而揭示出小说的欲望主题。

关键词:西奥多·德莱塞 《美国悲剧》 欲望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美国悲剧》是美国著名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代表作,被称作“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小说故事取材于发生在纽约的一起真实刑事案件,小说人物克莱德也是以真实人物为原型而创作的。克莱德成长于一个宗教家庭,但家境贫寒,靠沿街传教为生。之后,受金钱社会的诱惑和熏染,克莱德整日沉迷酒色而无法自拔。后来,他又投奔纽约的叔父,并与女工罗伯达相恋,但当他结识了桑德拉——这个足以让他平步青云的富家女后,他开始左右为难,甚至萌生了谋杀罗伯塔的念头,虽然关键时刻动摇,但罗伯达还是死于意外。随后,克莱德被捕,在权势人物的施压下,他最终被判刑。美国梦的追求最终以悲剧收场。在克莱德被物欲一步步毁灭的过程中,作者揭示了美国梦的真实内涵,它充满了对金钱与权势的狂热欲望。

一 欲望模仿理论

欲望理论的提出者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人类学家勒内·基拉尔,他所提出的欲望模仿理论呈现出三个层面的三角模式,即欲望主体、欲望客体和欲望介体,所以,勒内的欲望模式又被称为三角欲望,它打破了主客体之间直线型的理论模式,而建立了一种新的范式,这其中,欲望介体概念的提出尤其具有创新性,它是指用来模仿的角色。也就是说,主体作用于客体的欲望并不是来自主体,而源自介体。

欲望模仿理论还涉及到了异化。人的欲望不是来自于欲望主体本身,而是来自于欲望介体,即他者。人与物之间,人丧失了人之为人的价值,而被物所左右,成了物的奴隶,人的价值被外物所决定,取决于人之外的金钱、房子、服装、权势等附加物,而不是人本身的价值,从而本质意义上的主体消失了,物成为具有象征性的人的符号。这正是拜金主义泛滥的原因所在,人不再超越于物,也不再凌驾于物,人与物之间甚至缺乏一种平等的关系,而是成为异化的物的奴隶。对欲望的追求,一旦表现出来,就会让同样有欲望追求的竞争者相互排挤相互竞逐,所以,此时人又必须掩饰自己的欲望冲动,这便形成了人的虚伪性。世界便是欲望与虚伪相依相触的存在。在掩饰欲望与实现欲望之间,人建立了一种主仆辩证法。也就是说,欲望主体与欲望介体的关系,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虚伪性,并在此基础上激起了人们的仇恨心理。欲望使人在物面前、在他人面前,被异化为欲望的符号。

二 《美国悲剧》中的三角欲望

1 克莱德:欲望的主体

《美国悲剧》的克莱德出身贫寒,从小就跟随父母以沿街卖唱为生,因常被人嘲笑,他有着极强的自卑心理,但同时也有极强的改变现实生活的欲望。开始时,他在旅馆工作,亲眼目睹了奢侈的上流社会的生活,极大地刺激着他的内心,这种骄奢华丽的生活方式成了克莱德对于美国梦的最初想象,而他对金钱的欲望也从此开始萌生。当他妈妈向他借钱以救济被诱奸、抛弃而生活困顿的姐姐时,怀揣五十元的他竟撒谎说没钱,目的是要拿这笔钱买一件衣服向一个女孩子献媚。之后,维逊旅馆的工作再次让他目睹了金钱社会的魅力。后来,他遇到他有钱的叔父,因叔父关系而遭别人另眼相看的满足感让他第一次尝到了金钱、权势所带来的优越感。当他真正地第一次进入到上流社会中,他真切地体会到了奢华的生活方式,这一切的刺激再度促使了他对金钱的极度渴望。在个人感情方面,他曾与女工罗伯达交往,但当遇到富家女桑德拉后,金钱的诱惑终于将他推向了罪恶的深渊,他意外地杀死了罗伯达。欲望像一团无法扑灭的火球,灼烧别人的同时,也将自己毁灭。克莱德的人生便是这样。但克莱德又似乎并没有完全丧失了人性,完全被欲望控制,他也有同情心,在决定殺死罗伯达的关键时刻又犹豫不决,良知并未泯灭。但他微弱的善良并没有将他从深渊底谷拉回来,他最终的结局还是个悲剧。这与他的性格也很大关系,他没有强烈的主体人格,极易受环境和他者眼光的影响。可以说,他的欲望是被时代潮流所左右的。作为普通到不再普通的人,面对拜金主义横行,传统道德沦丧的大环境,克莱德只能随波逐流,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2 权钱:欲望的客体

美国梦,曾被赋予很多传奇色彩,它以自由平等为号召,以个人奋斗为现实模版,鼓励人们为梦想而努力、而拼搏。美国梦,有金钱梦,更有事业梦,爱情梦,亲情梦。但随着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到来,美国梦逐渐失去了它最初的韵味,而被渲染成了对金钱、对地位、对权势的狂热追求。《美国悲剧》中的克莱德便是这样一个欲望的狂热份子,他的追求几乎没有任何道德底线的限制。小说中对于美国梦的表达最典型的莫过于德莱塞对于服饰不厌其烦的描写和审视,服饰成为透视美国社会的一个窗口,不同的人穿着不同的衣服,不同的衣服显示着不同的人的社会地位。衣服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意义关联。比如在戴维逊酒店,克莱德看到一位男士头戴高筒礼帽,手戴羊皮手套,脚穿漆皮鞋。这里不仅展示了上流社会的穿着,更展示了克莱德被诱惑的心和对权势的最初渴望。此外,面对金钱和权势,爱情也黯然失色。克莱德先与贫穷的女工罗伯达交往,后遇到富家女桑德拉,在爱情和金钱的两难选择中,克莱德最终还是倾向了金钱欲望。这里,克莱德是以谁能给他带来实质性的物质利益为选择标准的,他与桑德拉的感情掺杂了过多的功利性因素,“爱情”反而没有了应有的光泽。婚姻变成了克莱德通向上流社会的一条捷径。从底层一路爬上来的克莱德对金钱是有清醒的认识的,金钱决定着人际间的话语权,决定着一人个在社会中所能享受到的尊荣,钱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金钱以无法想象的速度在腐蚀着人心和道德,让人在物质欲望面前一次次地失去了基本的判断能力。

3 他者:欲望的介体

克莱德一步步被欲望吞噬,成为美国梦的殉葬者,而这一切悲剧的原因,除了历史的时代的因素,还有着作为介体的他者的影响。克莱德的欲望追求很多时候是来自他人的目光,当迪拉特热情地瞅他一眼,他的自尊心立刻得到满足,觉得别人眼中的他很重要;当听到别人叫他先生时,他也会因为这样的尊称而欣喜若狂。别人眼中的他决定了他眼中的自己,他人的注视与评价逐渐内化为克莱德对自我的审视,而每一次评价的变化,都会促使克莱德调整自己的自我审视机制,从而一步一步地强化自己的欲望追求。此外,外界的社会环境也在强烈地刺激和诱惑着克莱德,戴维逊酒店的奢华、客人的典雅,连服务员的言谈举止都对他造成了不小的诱惑,也正是在这些外在环境的诱惑下,克莱德的欲望之路启程了,从酒店侍应到在叔父的关照下所得到的各种特殊待遇,加之亲身感受上流社会生活时所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使克莱德对欲望的渴求也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满足,直到最后他被欲望吞没了良知,走上了不归路。他者在塑造着克莱德的“自我”,他已经没有了主体人格。其实,上流社会对于克莱德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他只能依靠模仿他者来勾画他眼中的美国梦。这也是克莱德必须依靠他者来塑造自我的原因所在。

三 欲望膨胀下的人的异化

欲望的力量是无法想象的,它使人一步步走向异化,一步步失去自我的主体人格。首先,人与物之间,人被异化为物的奴隶,并置于物的操控掌握之下。物一旦从被消费被使用中超越,具有更多的文化价值时,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便随之也发生了变化。当物质分配出现不平衡,人与人的攀附与比对也会出现。《美国悲剧》中的主人公克萊德总是在对比中发现自我的贫穷,他总是在仰视那些物质条件优越的人,这种对比使他的心理始终存在着落差,无法平复的差距感让他内心无比痛苦。他在注视中反观自身,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意,于是,他开始模仿他人,模仿他人的衣着、言谈等,在满足了自己的一个欲望后,他又要寻求新的欲望,在对欲望一步步的追求中,克莱德的内心变得无比空虚,再多的物质也无法满足他的更大的欲望,于是,他的欲望追求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他为物所累,成为了物的奴隶。这种物欲并非是出于对物的本身价值的追求,而是被进化或扭曲为对社会文化符号的追捧,因为诸如服饰、金钱等象征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就服饰而言,小说中对其描写可谓不厌其烦,透过服饰,小说展现了各类人物的不同身份,以及物质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如写霍丹斯为买一件自己喜欢的大衣而想尽各种办法,为的只是那件大衣能让自己更有魅力,能够获得更多男性的青睐。这里,霍丹斯对于大衣的选择已不是单纯的物质需求了。

其次,人因欲望生出虚荣与空虚。在克莱德美国梦的追寻过程中,他渐渐丧失了主体的人格,在与人的交往中他也鲜少以真情真性的面目出现。他最后以悲剧告终其实就是他欲望不断膨胀所致。这里,推动他欲望膨胀的因素是什么?表面看来是金钱、是权势、是社会地位,但实际上,真正的助推力是他者的凝视。克莱德以他者的注视不断改变对自己的认知,从来形成自我审视机制,但这种审视不是来自他的内心,而是来自外在的他者,当他者的注视发生变化,他的自我审视机制也会相应地做出调整,以致其欲望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克莱德还未到酒店工作中,他对金钱也只是一种羡慕,其欲望还尚显薄弱。随后他到酒店工作,开始近距离接触上流社会的人士,他的欲望不再满足于找个酒店工作,或得到一份不菲的小费,而是希望变成上层社会中的一员,希望拥有像上流人士那样光鲜亮丽的生活。于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同,他不惜一切手段获得金钱、地位和权势,外在的欲望使人与人的关系也变成了物质关系、金钱关系。当金钱逐渐满足了克莱德的虚荣心时,他终于走上了不归路。他的欲望已不再是客体本身,而只是一种盲目的激情,在不停地催促和支使着他。在失去精神追求而一味投入权钱之欲后,人的内质也不复存在,正如克莱德面对亲情的救助时,他竟能狠下心肠,不给身在困境的姐姐以救助,从那时起,他的欲望之罪已经生根发芽。

《美国悲剧》书写了美国梦的悲剧主题,而贯穿整个梦想的关键词却是欲望,包含着各种金钱欲、权利欲、色欲、物欲的欲望。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克莱德的美国梦无疑是走不通的。在失去了道德判断、价值标尺的社会里,梦终是噩梦。克莱德作为追求美国梦的典型的代表性人物,在外界环境的诱惑下,在他者的“引导”下,在美国上层社会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腐蚀冲击下,他的美国梦最终以自我毁灭告终。在小说中,美国梦已失去以平等自由为内涵的最初涵义,而变质为金钱、权势的代名词,在此面前,人的道德底线被一次次突破,锐意进取的精神也置换为不择手段,人在对他人模仿中实现着自我欲望的扩张。这便是《美国悲剧》展示给我们的残酷。

参考文献:

[1] [美]西奥多·德莱塞,潘庆船译:《美国的悲剧》,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

[2] [美]西奥多·德莱塞,主万译:《谈我自己》,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3] 蒋道超:《德莱塞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4] 龙文佩:《德莱塞评论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5]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 蒋道超:《传统道德的终结——现代化与德莱塞小说中的伦理思想》,《外语研究》,2006年第1期。

[7] 胡铁生:《论德莱塞小说的悲剧性》,《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第5期。

[8] 郭宏安、章国锋、王逢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9] 陈静宜:《西奥多·德莱塞小说中的现代主义文学主题》,《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年第五卷第3期。

[10]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1] 姜惠玲:《谈德莱塞〈美国的悲剧〉》,《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作者简介:张易,女,1980—,四川宜宾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理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单位: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德莱塞西奥多欲望
省时间的办法
省时间的办法
省时间的办法
上帝的声音
抵达终点前,谁都可以争冠军
抵达终点前, 谁都可以争冠军
论奥尼尔剧作《榆树下的欲望》的死亡主题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A Naturalistic Reading of Sister Carr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