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所揭示的人生困惑
2013-04-29侯蔓蔓
摘要 在美国文学发展进程中,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学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更是被公认为是现代经典著作之一。《麦田里的守望者》所描述的是二战之后美国青年一代困惑的人生状态,通过对主人公霍尔顿的三天生活经历,揭示了这一种矛盾的精神生活。本文将针对小说所揭示的人生困惑展开讨论。
关键词:杰罗姆·大卫·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 人生困惑 精神危机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塞林格与《麦田里的守望者》
1911年,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出生在美国纽约的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成功的犹太商人。塞林格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一所军事学校,这也为他撰写《麦田的守望者》一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1951年,《麦田的守望者》作为塞林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出版,获得了广大读者的一致认同,这是塞林格小说生涯的最好开端,同时也成就了塞林格的辉煌。塞林格还创作了一些短篇小说,如:1951年之前的《老爷》、《纽约人》,1953年出版的短篇集《九故事》等,这些小说同样帮塞林格抓住了读者的心。
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描写的是一个名叫霍尔顿·考尔菲德的美国高中青年厌烦学校的一切之后不敢回家,独自一个人在一家小旅店住的三天里所发生的故事。霍尔顿是一名十六岁的叛逆青年,因为五门考试科目四门成绩不及格而被学校开除,由于害怕受到父母的责骂,他不敢直接回家,只能借宿在一家不太安全但是却饱含现实的苍白小旅馆里。由于小旅店里不安分的环境以及自身极大的压力和无助的精神状态,使霍尔顿怀揣着矛盾与痛苦的心情做出了错误的选择。这篇长篇小说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霍尔顿出走的这三天生活之中。小说以霍爾顿的内心世界为主线,充斥着大量霍尔顿的思想情感表达,而他的这种胡思乱想毫无章法的思想表达也正是全文的高潮与亮点所在。小说以近乎生活化的语言,深刻地表述了一个悲惨的中学生的生活,体现了其反传统色彩,这也是这篇长篇小说的特色所在。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出版彻底打破了当时美国文坛的沉寂,在社会以及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塞林格热”,当时美国社会中有很多青年开始模仿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说话方式,甚至像小说所写的那样,戴起了红色的鸭舌猎帽。而塞林格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的这部小说从本质上触及了当时美国社会最为关注的青年话题,将二战之后美国青年的后续出路与生活提了出来,并且借由小说主人公霍尔顿将这种青年群体的矛盾与痛苦浓缩在三天的纽约经历之中。
尽管很多人以为二战之后的美国所迎来的是全面化的繁荣富强,但事实是,自30年代的大萧条之后,由于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国民经济总体快速上升,而民众的生活水平也提升到了新的一个水平。或许居安思淫逸是现代人的通病,在这种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美国青年群体的生活富裕安逸,在丝毫没有生活压力的情况下,他们将多数的时间沉溺于酗酒狂欢与吸毒跳舞,而这种堕落消极的青年群体生活状态引起了塞林格的注意,他开始通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向美国民众揭示这一严肃的社会问题,让社会人士都来关注青年群体,帮助青年群体,为青年群体的健康成长提供更良好的社会环境;让青年群体开始意识到自身的矛盾与萎靡的生活,开始学会自我反省、自我探索,从而摸索出一条新的成长道路。本文将就《麦田里的守望者》所揭示的美国青年群体思想情感上的人生困惑来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二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表达的青年一代的精神危机
在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我们所看到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位典型的西方50年代所流行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之中的一类形象,即在精神上十分叛逆,而在行为上却显示出一种畏避不前,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种反英雄形象。霍尔顿既不像西部牛仔,也不像华尔街的商场英雄,他的独特性正是体现在他的平凡与不平凡的和谐中。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学生,霍尔顿所面临的遭遇并不具有特殊性,但是他的思想态度却充满了叛逆,厌恶学校、讨厌读书,不习惯现实生活萎靡的一切,甚至显得与社会常态格格不入,他轻视社会传统习俗,他认为那些都是一种虚伪的文明表现。
然而,主人公霍尔顿的这一种反英雄形象所揭露的正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矛盾,他的格格不入也正是对于社会的反抗。他讨厌读书,但是却因为自己不读书而对母亲造成的极大伤害而感到内疚;他想离家出走,但是却放不开自己天真可爱的妹妹;他喜欢自己的女友琴,但却怀疑琴与那个无赖同学发生了性行为。霍尔顿本身就是个矛盾体:胆小却试图勇敢,逃避却内心不安。在二战之后,美国青年一代身上出现了很多的恶习,我们从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一些青年形象上便能看到酗酒、说谎、性泛滥、玩世不恭的这种庸俗颓废的形象。这种青年群体在言行上的颓废与消极,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本身的发展原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当时二战之后他们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因素。正如主人公霍尔顿所说:“越是贵族化的学校,小偷就越多。”二战之后的美国经济开始进入复苏阶段,对于青年人来说,生活物质条件的优越性不但没有使他们感到“幸福”,反而使他们自身培养出骄奢淫逸的恶习,而在这种物质生活丰富的前提之下,青年人的精神生活却是极为匮乏的,可以说已然出现了一种精神危机,可能会引出更为恐怖的社会危机,甚至是人类危机。在小说中,霍尔顿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一个复杂化、都市化的颓废社会,社会民众对于冷漠与虚伪已经不再具有辨识度,人与人之间也早已习惯了一些肤浅虚伪的问候与冷漠卑鄙的手段。而戴着红色鸭舌猎帽的霍尔顿却对这种现象表示鄙夷,虽然他差点落入电梯工毛里斯的“陷阱”,但他最终还是表现出极力反抗的言行举止,但是与此同时,他也害怕受到父母的斥责与不理解。可是,转回到现实社会中,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像霍尔顿那样看穿社会伪善面目的青年人群却并不多,更多的美国青年所选择的则是顺从时代发展大流,在物质富足的生活中沉溺于自我享受,在恶习中浑然不知,更提不上对于精神的探索与思考。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一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塞林格塑造了很多青年人物形象,在霍尔顿的学校宿舍中,就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青年人物,而这些青年人物与霍尔顿之间彼此不理解,彼此嗤之以鼻,但是他们却有着共同的彷徨与苦闷。可以说,塞林格的小说之所以吸引了众多青年学生的关注,就是因为当时很多青年学生在小说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小说对于社会伪善的揭露中开始审视自身,开始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一种精神危机。也正是这种自我认识,才使美国青年开始寻找自我改变的道路,开始建立真实的精神世界。
三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所导致的人生困惑
在塞林格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所描述的两个截然不同,而又紧密联系的世界——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在他的作品中,总是充斥着霍尔顿对于成人世界的厌倦与批判,以及对于儿童世界的喜爱与赞美。而塞林格也正是借由一种现代观念和传统文明的表现方式来突出着两个世界的矛盾与冲突,儿童世界总是那么完美善良,而成人的世界总是充满了伪善和冷漠。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塞林格所写的是一群青年人群,是以霍尔顿这位十六岁少年的视角来进行故事讲述。但是在小说中,我们也能够从霍尔顿的言行中看到他的父母与老师一辈的言行态度,从青年群体看到成人世界的虚假和残酷。但是,如果读者以为塞林格在他的作品中明晰地将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分别开来是为了凸显孩童的叛逆,从而颠覆成人的世界,那就是对于塞林格作品的一种误读。在传统的观点看来,年轻的一代总是充满了新鲜与激进的思想,而这种具有叛逆反抗性的思想实际上是对于新的价值体系的追求与建立动力。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两种世界穿插交错,彼此呼应,彼此对比。塞林格笔下的青年一代并不是有意于推翻传统的观念,而是要通过一种反传统的手法来展示青年一代的迷茫,肯定青年一代的希望,以及其回归传统的社会主张。
几乎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在初期成长阶段中所保持的那种原始善良与淳朴,而这些都是在传统文明发展中所富有的人性特征。而塞林格所向往与推崇的也正是这种传统文明状态中的理想人性,他借由笔下的青年人物诉说了这种想法,他认为当人们经过了一定的坎坷磨难之后,当他们正式步入成人世界之后,他们就会容易失去初期的善良与淳朴,而这似乎就是不可避免的现实。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为例,当他逐渐成长,即将要正式步入成人行列的时候,他仍旧保持了孩童时对于本真的追求,他对于成人世界中的虚伪冷漠感到不屑与反感,而他的这种“不妥协”与“不服从”却同样被现实社会所排斥着,人们觉得他是异类,甚至觉得他的精神不正常,而小说中霍尔顿最终也被送入了精神療养院。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尽管“人之初,性本善”,但是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各不相同,所遭受到的社会经历也各异,且往往纷繁复杂,因而人的本性也逐渐发展得良莠不齐。但是如果一味消极悲观地看待人性的这种变化,认为成人世界最终只能被伪善所充斥,而忽视人性积极乐观的一面,那么社会只会停滞不前,更谈不上进步,塞林格的写作也就失去其本身的意义。在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他所揭示的正是这种矛盾性的人生困惑,一面是现实的无奈,一面是理想世界的美好,而小说中的霍尔顿就辗转在这两者之间痛苦万分。对于霍尔顿这类青年群体来说,他们几乎是半只脚踏入了成人的行列,他们既想继续保持着这种人性上的纯真与朴实,可又必须要与社会现实接轨,要理解现实中的虚伪与粗俗,而在这一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种困惑感。不仅仅是小说中的霍尔顿,作者塞林格本人也陷入了这种矛盾与困惑之中,他在心灵上经受着痛苦的煎熬,总是无法接受社会现实的原因,另一方面却也努力地希望借助文字的力量来表达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
四 小结
成长一直以来就是一个残忍但永恒的话题。成长意味着改变,但是改变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坏的变化。成长过程充满未知,结果实在很难预测,抑或由好变坏,抑或由坏变好。尽管《麦田里的守望者》只集中描述了小霍尔顿三天的成长生活,但是他真的只是个“坏”孩子吗?不尽然。可能从表面来看,小霍尔顿厌恶上学、离家出走,有着坏孩子的很多品质,但是他内心深处的淳朴、善良和对复杂社会的洞悉不正是那些坏孩子所缺乏的吗?回顾这篇长篇小说,可以发现主人公霍尔顿其实就是作者塞林格本人的代言者,塞林格正是通过对于霍尔顿内心纠结万分的痛苦与困惑的描述,来表达自己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可以说,霍尔顿身上那种集合了少年理念幻灭、痛苦以及迷茫的精神就是塞林格自身的精神世界写照。在塞林格看来,人与人之间应当建立起一种亲密真诚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建立基础就在于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与思考。特别是对于年青一代,之后正视自身的这种人生困惑,能在严酷的现实中逐渐摸索出一条自己的出路。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贡献在当代文坛上占据着特殊的一席,而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也被誉为“现代经典”,作品本身所揭示的人生困惑不仅仅对于当时的美国青年一代,对于我们后来人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漓江出版社,1983年版。
[2] 保罗·亚历山大,孙仲旭译:《塞林格传》,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3] DavidLeiteh.“TheSalingerMyth.”in Salinger:A Critical and Personal,p75.
[4] Nine Stories,J.D.Salinger,Bantam Books,Inc.1983:44-451.
作者简介:侯蔓蔓,女,1981—,甘肃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