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专业方向设置的理论研究
2013-04-29张小晴
张小晴
摘 要: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必然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要以服务社会为目标。本文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建设发展必须依据社会需要、专业特色和办学性质与实际等方面为出发点,遵循人才市场需求性、体育教育规律、可持续发展、科学性与动态性、兼顾办学条件的五大原则,提出了更加具有特色的、适应性的专业方向设置。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专业方向 方向设置
引言
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我国的人口素质,尤其取决于高级人才质量。人才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的培养模式和专业方向设置。课程发展史证明,有什么样的专业方向设置体系就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所以,专业方向设置的建构是培养人才、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既是体育,更是一种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21世纪,究竟应该构建何种课程体系,才能切实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才能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需要?这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本专业亟待解决的课题。
1.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方向设置的原则
1.1体育教育规律原则
分类本身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规律。不同目的、不同出发点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因此,首先要有明确的应用对象,并能够适应和满足应用对象的需求。人才培养有层次,有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各个层次都有自身的规律性。对于本科应是专业面宽些,奠定民族传统体育知识基础,这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拓宽学生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知识面,也有利于更高层次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其次,在体系结构上要层次清晰,口径适宜,界定明确。不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各有民族特色,然而这些各具民族特色的项目有些是同一类体育项目。另外,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繁多,不可能都成为体育院校教学的内容,也不能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办成大而全的“大杂烩”,要根据体育教育的特点和社会布局,有的放矢。
因此,我们在设置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方向时,就应考虑专业口径问题,使专业面不至于过窄、过细或者过宽、过粗,利于兼顾专业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增强就业的可选择余地。
1.2可持续发展原则
满足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社会需求有长远需求与近期需求之分。高等院校不仅要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而且要考虑社会长远需求。在这个问题上,狭窄短视的实用主义与完全脱离的理想主义都是不可取的。人才市场的变化很快,人才培养的周期却较长,一个新专业方向的设置需要若干年努力才能办好,设置之后又不能轻易停办。假如没有经过科学的人才市场预测,轻易决定设置专业方向,将会陷入被动。在一定时期社会对某些专门性人才的需求总量和结构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同发展程度地区对人才需求也存在结构性差异。因此,新设专业方向一定要以未来可持续发展作为决策前提。
一劳永逸,还会引起专业内容上的变化。所以,必须遵循动态原则把握专业方向的设置,才能使专业方向设置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掌握专业方向设置的主动权。
1.4兼顾办学条件原则
从理论上讲,专业培养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当然是为适应社会的需求,但必须考虑学校原有的办学基础和办学条件。如专业教师队伍的配置,专业建设所需的场地、设备等客观物质条件,这不是短期内可以办到的。社会急需民族传统体育专门人才,我们可以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开设一批相关专业,缓解这些专门性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然而,这绝不意味着只要社会需求,则不管是否具备条件都可以开设新专业方向。
2.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方向设置
纵观当今社会,社会对所需人才结构、层次、培养模式、数量及质量已有新的要求,人才向多层次、复合型方向发展。高等教育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有本质不同,又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决定学校的专业设置。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经济要通过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实现,要遵循社会需求与高等教育及办学规律协调一致的原则,形成和发展专业的优势和特色[4]。专业及专业方向的设置要反映出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离开了社会对专门人才规格的需求谈专业及方向的设置,办学就失去了基本依据。因此,研究、预测社会需求及其对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影响,提出并形成建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科学指导思想:坚持改革方向,主动适应社会、主动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而且专业方向要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符合实际需要,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动态需要,又要考虑人才就业的需要,还要有利于培养优秀人才,有利于学科发展,同时突出重点,以创新求发展,形成专业特色。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迅速向“大众教育”过渡,培养的人才模式从“单一专业型”向“多科复合型”,“知识型”向“知识能力型”转变,这些都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5]。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新专业在高校的诞生是时代的产物,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设置,旨在不断完善、改进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适应高速度、快节奏日趋激烈竞争的现代化社会,从而全面推进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翠兰.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课程结构体系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7):100-104.
[2]倪依克,赵苏喆.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性质及建设[J].体育与科学,2003,24(1):25-27,52.
[3]刘树军,郭志禹.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方向的设置及其目标体系的理论建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3):17-20.
[4]刘树军.高等体育教育改革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