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教学中的语用学

2013-04-29李晶晶

课程教育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语言迁移语用学

李晶晶

【摘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具备这一能力除了掌握语言之外,语用知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讨论在外语教学中如何使用语用迁移现象以及其他方式对语用学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提高外语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的使用能力,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标。

【关键词】语用学 语言迁移 语用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13-01

语言学家Trosborg(1987)对丹麦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进行的研究显示,处在低级、中级和高级水平的不同学习者在对英语的道歉策略的使用和分配上没有明显差别,也就是说,语言水平高低与语用能力之间并没有特定联系。该研究同时说明,语用知识不会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而增长。跨文化交际不仅要求发音、语法、词汇等语言能力,还需要说话者在特定的语境中能选择恰当的语言行为表达自己,即具备语用能力,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社会习俗、人的语言行为等是顺畅沟通的基础。所以把语用能力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在外语课堂上加以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1.把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语用学学习的目标

乔姆斯基把语言能力划分为语言知识及语言能力。前者指语言使用者在音位、词法、句法及词汇等语言学层面的知识,后者则是说话者在实际交流中的语言组织及使用能力,在特定的语境中选择恰当、有效、易被他人接受的说话方式。随着语用学的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语用学和外语教学共同研究的主题,被语言学家划分为交际能力、语言能力、以及跨文化联系三大部分。

交际能力是一种复杂的综合能力,不仅指音位、词法、句法以及词汇等语言知识,同时包含对于交流原则的了解以及对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方式的运用能力。交际能力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理解能力、选择说话时机的能力、判断说话情境的能力以及对使用语言的文化背景等的了解。在不同情境中使用符合目标语言文化习俗的交流方式表达自己(Dohmen:2009)。在跨文化交际中,说话者常把母语的说话方式、表述习惯等代入目标语言,就是所谓的语言迁移。所以在外语课堂上学习目标语言的社会、文化习俗等影响到语言运用的知识,是提高语用能力的主要途径。

2.语用迁移

语言迁移在外语学习中很常见,它指第二语言学习者把已经形成的母语的发音、构词、语法等知识以及语言规则、说法方式等内容转移到目标语言上。从语用学角度看,语言迁移的方法不仅可以用在简单的表达方式的迁移上,也可以用在情形感知以及说话方式的选择。

当母语的规则、形式、发音等和目标语言一致,语言迁移会对目标语言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即正迁移。语言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用母语的语言习惯或说话方式等语言行为做出反应,就是语言迁移在语用层面的表现。所以,母语和目标语言的相似性是进行正迁移的基础所在。当母语的规则不符合目标语言时,迁移就会产生消极影响,即负迁移。

由此可见,语言迁移的关键在于判断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是否具有相似性。从语用学角度来说,中国人把含蓄谦虚的说话方式代入到英语交流中造成交际失误的例子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对两种语言语用方面相似性的判断曾一度被教学者忽视,通常都是由学生自己判定,很难充分发挥正迁移在语言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有效避免负迁移引起的错误。随着语用学和外语教学法的发展,迁移法作为外语教学的方法也逐渐得到运用。主要是通过介绍目标语言的语用知识,和母语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凸显差异,避免负迁移。

3.语用学教学法

语用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是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Volkmann(2002)对语用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了解目标语言的背景文化;了解不同文化决定的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理解年龄、性别、社会等级以及环境等特定社会因素影响下的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知道目标语言中的敏感词汇及表达;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方式。

与语言学相比,语用学在外语教学中没有系统的教材和具体、量化的目标,Volkmann(2002)认为对目标语言的国情学习是提高语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国家概况涵盖了语言、民族、文学、 历史、宗教、地理、艺术、科学、政治、经济、传统习惯、社会行为等内容,对语言的使用和语言行为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虽然这一课程多有设立,但教学方式上不应该是国情学的简单介绍,要明确为跨文化交际服务的目的,通过对比、语用迁移等方式,尽可能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或误解,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和口头表达、应变能力。

如何把掌握的目标语言的国情信息与语言学习联系起来,使其成为语言习得的支持也是备受关注的。中国外语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语法教学比重过大,与交际能力相比较,中国的外语学习者一般都具有更好的语言能力。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者对可能影响到语言使用的国情等内容介绍太少,忽略了文化背景与语言行为之间的联系。Kaikkonen(1991)提出了“体会-理解-运用”三个步骤作为国情学的教学方式,通过对语言学家对国情学教学方式的比较研究,我个人认为下面的方法比较适用于中国的外语教学:

首先,重视外语教学中的国情学内容。在语言学习之初设置国情方面的课程,让学习者对目标语言在使用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有所感知。在这一过程中,把母语和目标语言的国情概况多做对比,强调差别,加深学生的印象是很有效的方法。

其次,组织目标语言环境下的语言练习。目前大多数国情学课程是以信息介绍为主,很少进行对话和讨论,语言和文化之间并没有建立直接联系。设定些基于文化或语言行为差异背景下、可能导致误解或不理解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做出反应,练习语用能力更具实践意义。

第三,多媒体的使用是语言教学的趋势,教学实例证明,影像、电视、杂志、专业书籍、图片等多种媒介方式下的国情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在目标语言国家的停留也是提高语言学习者语言能力的有效方式,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语言学习者可以到达目标语言国家,通过亲身感知,提高自己的语言认知和交际能力。

总体来说,国情学是语用学习必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作为外语教学目标的要求下,对语用能力的提高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语用学的教学应该引起重视,运用各种媒介对目标语言和母语在国情等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性进行展示、对比、讨论,提高语用迁移的效率,组织目标语言环境下的对话,创造语用实践的机会和环境,都是有效的提高语用能力的方法。

参考文献:

[1]Trosborg, Anna (1987): Apology strategies in natives/non-natives. In: Journal of Pragmatics, 11, 147-167.

[2]Dohmen, Andrea (2009): Das Pragmatische Profi: Analyse kommunikativer Fhingkeiten von Kindern. Müchen: Urban&Fischer.

[3]Volkmann, Laurenz; Stierstorfer Klaus & Gehring Wolfgang (2002): Interkulturelle Kompetenz. Tübingen: Narr.

[4]Kaikkonen, Pauli (1991): Erlebte Kultur- und Landeskunde. Tampere: Universitt Tampere.

猜你喜欢

语言迁移语用学
英语口语语误的文化迁移现象及其文化根源
依托文本,生成微作文精彩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模糊语的交际功能
基于语言迁移理论探索二外日语教学改革
让熟语教学插上“语用学”的翅膀
法语初学者语音错误分析及语音课程教改思路
中文电视访谈中闪避策略的语用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浅谈语用学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语言迁移与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语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