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重思维的“四点” 提高问题设计有效性
2013-04-29黄一文李春招
黄一文 李春招
【摘要】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而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教学问题的设计。本文阐述了着重学生思维的“四点”:疑问点、错误点、薄弱点和突破点,提高问题设计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教学 问题设计 学生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75-01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是一个对问题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着重学生思维的疑问点、错误点、薄弱点和突破点,设置符合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系列问题,以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提高问题设计有效性。
1.着重学生思维的疑问点,提高问题设计有效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由于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时常会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产出一些疑惑的问题。“问题”是教与学的重要载体。一个好的问题,就是好的学习内容和深入探究的切入点。
【案例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探究性学习
为了从现象探索原电池反应原理,引导学生探究:铜片上产生气泡的原因是由于“铜片自身失去电子给H+”还是“锌片失去电子经导线转移到铜片上给H+”?如何验证?把问题放给学生讨论,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经过学生激烈的讨论,很大一部分学生能提出验证以上设想的方法:如⑴依据反应一段时间锌片或铜片的质量是否减少进行判断;⑵依据反应一段时间形成溶液的颜色判断不是铜片溶解;⑶根据电路中电流的方向判断是锌片失电子流向铜片形成电流等。
本段教学通过实验探究与问题质疑有机地结合,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发现式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实验设计探究性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步步引向深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实验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训练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2.着重学生思维的错误点,提高问题设计有效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外在信息,以自己的背景知识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认识难免会出现偏差,这暴露了学生的真实思维,反映出学生建构知识时的困惑。这种以错误形式呈现的思维困惑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教师通过追问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过程,分析其错误原因,寻找其错误根源,使学生领会同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就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案例2】依据实验现象分析化学反应的主要矛盾
[教师演示]Mg(OH)2固体溶解在NH4Cl溶液中
[问题1]溶解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一部分学生认为:NH4Cl溶液水解显酸性,中和了Mg(OH)2电离出来的OH-,使Mg(OH)2不断溶解。另外一部分学生认为:NH4Cl电离出大量NH4+离子,与Mg(OH)2电离出来的OH-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一水合氨,使Mg(OH)2不断溶解。听起来都有道理,如何判断呢?
[问题2]在NH4Cl溶液中,NH4+主要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据此,你认为哪种解释是合理的?如何证明其合理的呢?
[学生回答]水解是次要的,NH4+在溶液中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因此,第二种解释是合理的。找一种中性的,含NH4+离子的盐,若能使Mg(OH)2溶解,就能证明。
[错因分析]被溶液呈酸性这一表面现象所蒙蔽,没有深入分析溶液中NH4+是存在的主要形式。
真实的课堂正是“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中不断进步的。有些“错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的错误,通过系列问题,从学生的语言表达暴露其思维过程,有效合理地利用,这种利用矛盾冲突,促进学生自我反思,通过充分思考、讨论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3.着重学生思维的薄弱点,提高问题设计有效性
学生由于知识面狭窄,思维深度欠缺,对问题的认识常表现出孤立、肤浅的思维特征。化学教学中,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很多的问题都被有意识、无意识地概念化、简单化了,学生对于知识与概念的了解往往停留在比较模糊的层面,学生思维存在薄弱点。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对学生的追问,纠正学生不太正确的认识,或者引导学生加深对某个问题理解。
学生在认真思考、热烈讨论中,思维遇到障碍和矛盾,不能进一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回答显得粗浅,缺乏深度。这时,教师要及时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进一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4.着重学生思维的突破点,提高问题设计有效性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是借鉴别人的较多,而缺乏自己的见解。表述的时候基本上是重复别人的意见或旧知。这时,教师就应该通过追问,来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在借鉴的基础上说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帮助他们找到突破的要点。
【案例3】逆向思维追问引发实验创新
[学生实验]苏教版《实验化学》火柴头中硫元素的检验:学生按照课本中的“方案1”和“方案2”实验,大多数都获得了成功。
[教师提问]实验步骤还是较多的,大家有没有更简便的实验方案呢?
[学生甲]用滤纸吸收KMnO4,制成试纸,贴在烧杯内壁,然后把烧杯倒置,在下方点燃火柴,会更方便。
[教师追问]有创意的想法,你这样设计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甲]SO2通入KMnO4溶液,操作比较困难,用滤纸吸收 KMnO4就容易吸收上升的SO2气体。
[教师再追问]大家还有什么建议和想法呢?
[学生乙]把KMnO4换成品红或碘酒。
[学生丙]火柴放在蒸发皿上点燃,再扣上贴有KMnO4滤纸的培养皿,可以方便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还提出了更多的创新实验方案,教师在甲学生的基础上逆向追问了全体学生,激活了大家的思维,生成了更多简便的SO2检验方法。
学生能提出新的独特的见解是难得的,表明他们真正地进行了思考。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化学实验探究的优势,本案例中教师通过逆向系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鼓励多角度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思考与理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结语
总之,教学中以问题为主线,教师能轻松地驾驭整个课堂,从而实现有效课堂,而有效课堂的前提需要教师课前必须进行有效备课,需要教师通过钻研教材、着重学生思维的疑问点、错误点、薄弱点和突破点,设置符合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系列问题,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通过问题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力和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刘知新.王祖浩.化学教学系统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王后雄.化学问题解决的策略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化学教学,2008, (1).
[3]王春.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探讨与体会[J].化学教学,200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