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前预习与课堂的高效”
2013-04-27杨立华
杨立华
[摘要]课前预习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课前预习既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数学学习的未知领域,激发其好奇心,焕发其探求数学奥秘的强烈欲望。也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的最近的发展区,以便进一步的确定当堂课的重难点、课堂知识容量和教学进度等目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课堂真正的提高效率。
[关键词]“课前预习” “课堂的高效”
从教二十多年,我充分意识到了数学课“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课前预习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认真搞好课前预习,上新课时就会仓促上阵,心中无数,不得要领,难以理解掌握新知识,甚至会出现对新知识的学习丧失信心。相反,如果做好了课前的预习,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不懂,主要精力应该集中解决哪个或哪几个问题上)。对新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这样就可以集中精力学习新课的重点和自己没有弄懂的问题,配合同学的探讨、老师的讲解,就可以及时消化知识和掌握新技能。
一、课前预习的意义
课前预习,就是让学生在上课前围绕“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自主学习内容”进行复习、自学新知识,提前进入数学学习的未知领域,激发其好奇心,焕发其探求数学奥秘的强烈欲望。学生预习后,对新知识的梗概,对疑难问题有了了解,这对老师课堂上的“再教”,学生做到了心中有数,听课、探讨与交流具有针对性,克服了学习的盲目性,从而为有效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课前预习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只有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取得好成绩。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课前预习。通过预习可以课前扫除一些学习的障碍,对学习的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就能集中注意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种状态下去听课、探讨与交流,效果自然就好,就会提高课堂效率。
1.课前预习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导学案中,学生自主学习环节设计了复习内容,通过复习,学生可以掌握一些旧的知识,初步认识知识的构架和网络,为完成由旧到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
2.课前预习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用导学案、课本和相关资料,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就可以解决,对有困惑和疑问的问题,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同学间讨论、师生探讨交流完成。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探讨交流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听课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作好心理方面的准备。
3.课前预习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预习时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习惯”逐渐养成、“自学能力”逐步提高。
三、课前预习的原则
学生要学会预习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老师仍然是指导过程中的主导者,要让学生在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下渐渐学会预习。学生学会规范性的预习,可以提高预习的质量,可以为课堂服务。
(一)指导学生预习要落到实处
预习目标是否明确、预习问题设计是否方便学生展开自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到学生预习的效果。布置预习作业,要防止出现空泛的预习要求,要善于将预习要求分解为若干小点或用若干小问题来呈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具体的预习要求不宜一刀切,不宜单一,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适当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
(二)预习问题忌大宜小、忌单向宜双向,注重点拨性和反馈性
由于预习的内容是学生尚未学习的新知,而且是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设计的问题不宜大要小,要深入浅出,体现点拨性,通过点拨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预习任务,收到预期的自学效果。在要求学生完成预习要求的同时,更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既可以是预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其它的想法或要求。要重视预习作业的反馈功能,以便进一步确定授课时教学时间的分配,对于学生普遍已能理解的知识宜作略讲,而对于学生不懂的地方要舍得花时间答疑解惑。
(三)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预习效果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老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
四、课前预习的方法
很多同学认为预习就是把书看一遍,其实不然,叶圣陶先生说:“预习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由此可见,预习绝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知识,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辨析、比较、综合,锻炼自己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我们的预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1.阅读课本:首先应把课本上有关内容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马观花”。对于陌生的新知识则要多看几遍,反复研读。可在重点和难点地方做记号,以便引起自己足够的重视。
2.讲究质量:课前预习,不能有依赖老师解决问题的思想,争取在老师讲课以前把教材的基本内容或大部分内容弄懂。
3.完成问题:现在的教材上都有“你知道吗?”、“交流与讨论”等栏目,这些栏目中的问题一般都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要在阅读的基础上看能否将其解决,对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这样在课堂上听课、合作探究就更有侧重点。同时还要关注老师编的导学案,解决老师在导学案中提出的预习问题。
4.查阅资料:对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查阅相关的资料,力争将其解决,并作好标记,作为上课时听课的重点。不仅能锻炼我们的动手动脑能力,还能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
5.进行复述:对预习的内容进行回顾,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加强记忆和理解。
6.作好笔记:将某一课时(或某一章节)教材中重点知识、自己对重点部分的学习心得、自学中所查阅资料中有价值的内容及提出在自学过程中自己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以便查阅。
总之,“课前预习是课堂的延伸,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先锋”。 课前预习既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数学学习的未知领域,激发其好奇心,焕发其探求数学奥秘的强烈欲望。也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的最近的发展区,以便进一步的确定当堂课的重难点、课堂知识容量和教学进度等目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土壤,使课堂变成师生、生生间双向交流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交流展示中,真正达到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从而产生更精彩的课堂资源,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课堂真正的提高效率。
(作者单位:四川省 攀枝花市仁和区布德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