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13-04-27曾辉
曾辉
[摘要]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操作:合理挖掘教材,大胆拓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优势,大胆创造;打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适时进行角色转换。
[关键词]研究性 开放式 创新精神 民主 平等
我国教育方针已从单纯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尽管走进21世纪了,可中小学语文教学还广泛存在着一种“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或先或后让学生对语文作品进行阅读,然后介绍作者、写作背景、生字词、读课文、内容形象、结构形式、写作方法等。这种“注入式”的“教”与被动型接受式的“学”,导致了一些不良后果:学生对教材所设计的文学作品失去兴趣,对语文老师失去兴趣,对语文课失去兴趣,甚至在学生中出现了一种“喜欢语文,但不喜欢语文课”的奇怪现象。
研究性学习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可以说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这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打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创造一个探究式的学习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的获取知识的途径,才能有将所学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也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的一种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的具体操作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合理挖掘教材,大胆拓展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最典型的基本特征就是具有开放性。在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和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大胆加以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和实践,对与之相关的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各种现象加以探究和思考,设置或提出问题。心理学家提出人的思维起于问题,问题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研究创设问题的情境,把学生引到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中。当然合理挖掘教材设置的问题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感觉到问题和旧知识是有联系的,同时有时新奇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主动的思考和探究,另一方面有能使学生感觉受到已有知识的的局限性,从而激起对新知识的探究欲。例如在《桃花源记》一文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挖掘:先得出与课文相关的小课题,然后当堂公布,并与学生一起研讨、总结。像可以得出这样的小课题:“假如你就是这个渔人,现在进入桃花源你看到了什么?美吗”“你听到了什么,好听吗?”“你在里面做了什么?”“这么多人请你吃饭,香吗?味道如何?”“他们对你说了什么?你怎么样回答的?”“你感受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由学生自行分组、自行选题、深入探究。学生们的大胆和创意性的表现和回答,这时课堂上不断发出阵阵欢快的笑声,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充满活力,每个学生都各得其所,创新精神和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和训练。
又比如上贺之章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课,先问学生是否游览过漓江?游览漓江有什么感受?然后放《桂林山水》的风光录像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使他们知道,原来自己就生活在这人间仙境里。再问:作为桂林人,难道你不想把自己的家乡美景写成一篇美丽的文章吗?这样研究性设置课堂使得学生跃跃欲试,不仅深入挖掘了教材,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
在上《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课时,尽管香港已回归了,我在课前先制作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徽图案,上课开始即把图案亮出,逐个提问:这是什么标志?它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深刻含义?学生发言踊跃,兴致很高,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同时渗透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语文教学研究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和审美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和运用教学方法时应有独特的创造性和研究性,合理挖掘教材,教学才会成功,才能形成一种活跃、生动的教学气氛,给学生一种真正的语文审美愉悦的感受。
二、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优势,大胆创造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网络和远程教育的发展,让教育变得空前开放,在教学中可把学生带进计算机教室,把语文带进网络世界,充分利用校局域网、internet网的优势,制作课件,引导学生把教材某些章节和内容的学习拓展开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对语文小课题进行研究。学生针对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在internet网上查找资料、下载视听音乐或图片,有条件者直接在internet网上与外界合作、交流。因为直观教学可以更有效的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起到化难为易、形象具体、记忆深刻的作用。只要想办法研究,很多学校教室都安有多媒体是很方便的,利用电教设备教学,图片设计要简洁、明快、清晰,令人赏心悦目,学生就会感到耳目一新,兴趣盎然。如在教学《泰坦尼克号》一文,这是部外国篇而且时间久远,课文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给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造成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就下载一段尾声录像,让学生看,凄惨的场面很感人催人泪下,很好再现了课文内容,学生看得很投入,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课文。有时上古典诗歌,可制作配乐和自制画面来增加视听效果,像在上《〈论语〉六则》时配上古典音乐《云水禅心》诵读,再模仿古人读书的礼节和摇头的动作,既能回味再现古人读书的方式,又能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学生非常喜欢,课堂氛围轻松和谐。再如《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一课,我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钟信息,使课文声情并茂,使学生能观其境,闻其声,完全置身于天安门广场热烈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欢乐场面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语文,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通过这些活动,把语文有研究性的学习和“网上冲浪”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生活带进课堂,不再是老师先教学生后学了,而是实现了学生“先学后教”的授课方式。
三、打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气氛,适时进行角色交换
研究性学习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呼唤综合型的教师。研究性学习对于师生双方来讲,无疑是一个“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要求比较注意自己和学生的角色转换:做学生的“知道者”,来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有时也成了一名纯粹的“学习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设疑、一起质疑、一起解疑。
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下,学生从原来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了“主动”角色。像在上《皇帝的新装》、《范进中举》、《鲁提辖全大镇关西》时,可采用课本剧形式,事先按照自愿的原则可把学生分为编剧、导演、演员、服装设计、道具准备、评论员、观众等,当课本剧表演完之后,评论员“评头论足”,观众发表感受,教师宏观调控只做适当点拨。学习了课文《三打白骨精》,学生创造性新编了《新三打白骨精》,在元旦文艺活动中上场表演,舞台效果不错。还有在表演课本剧《范进中举》时结尾加入了新元素刚流行的网络歌舞曲《江南style》,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用自己的理解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将文字内容形象化,并加以升华,这种开放性的活动,师生双向评价,平等学习,其乐融融。
正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的: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的“教”就是为了“不教”,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设计一些研究性开放性的角色转换,给学生主体地位,能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勤于动手动脑的习惯,能增强学生应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增强他们学好语文的自信心,更能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大胆放手进行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发现,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舞台。
总之,研究性学习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从很大程度上来讲,既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能转变教师的教的观念和行为方式。这种开放式的语文教学,注重向学生提供更多地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为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特长的发挥和潜力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深化了语文教学改革,进而落实并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与探索》/樊瑞科/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2]《语文课程新探》/陆志平/编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教育科学研究》/蒋启林等/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今日中国教研》/方向 杨进/刘光辉/今日中国教研杂志社/2007年版
[5]《教育教学通论》/郑良信/编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语文教学艺术论》/ 韦志成/编著/广西教育出版/2003年版
[7]《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临桂县宛田瑶族乡民族初级中学)